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手机通讯技术发展迅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是手机的过度使用也产生了手机依赖症。大学生手机的依赖程度也逐年增加,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造成极大危害。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手机依赖率呈上升趋势。“手机依赖症”可以说是一种对手机使用产生病理性依赖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患者手机在身边时,经常查看手机,看是否有短信、电话等;手机不在身边时,会感到紧张、焦虑,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手机;手机出现问题后,会异常的焦虑和烦躁。  相似文献   

2.
现代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使人们对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产生了诸多忧患。学者们通常把技术引起的负面效应称为技术异化。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异化的探讨颇多,形成了诸多技术异化观,但大都存在着偏颇与不足。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技术异化主要观点的阐述与剖析,就技术异化的不可避免之因进行了深层次探究。以便使人们正确的认识技术异化及技术异化的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3.
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财富的增加,也给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即科技异化问题.以实践的观点,从人类的认识能力、道德追求和社会制度方面来看,科技异化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同时,从实践的角度也应该可能寻找到规避科技异化的有效途径.这个问题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苦涩之果。西方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日益恶化,物欲主义泛滥,道德沉沦,人格异化,人们生活的个体化、单元化导致的孤独感和空虚感,正在困扰着西方。这一切显示着个人失调乃至社会失调的危险趋向。当下西方人正在重新呼唤着人间亲情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指导,对异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异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和本质,特别是异化时代的艺术生产状况作了较细致的论析.本文认为异化现象具有双重效应,它在产生负面效应的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发展推动作用.在异化时代,异化浸染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体人的异化、生产对象的异化、生产关系的异化等给艺术生产带来了深刻影响和双重效应.本文还对历来分歧严重的"艺术生产"概念内涵问题发表了意见.  相似文献   

6.
民族社交网络中手机的交往性、超越时空限制和实名制的特点,越来越多地为人们带来便利的沟通与交流,然而,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与问题。针对民族社交网络手机使用中出现的人们对传统家庭关系的疏远、对手机的过分依赖、消极心理影响、垃圾信息与不良信息干扰、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编制问卷进行调查,并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结合M院研究生这一特定人群使用手机社交网络的某些特质,分析手机社交网络的使用现状,探索一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是一种要使人们都成为君子的道德哲学,它形成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在实际生活中"中庸之道"异化成为"泛中庸",给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中庸之道"加以重塑和回归,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康瀛 《社区》2003,(16):46-47
电磁波污染各种电器发出的电磁波对人体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电磁波的类型多种多样,既有波长短,高频率的 x线、紫外线,也有波长很长,超低频率的家电中产生的电磁波等。手机和传呼机也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隐患。电磁波辐射将使人体内分子发生振动,时间长了会破坏分子结构,导致生物功能紊乱,诱发多种疾病,使人变得敏感,烦躁,身心不宁,还会给大脑和心脏带来损害。传呼机的寻呼台发射天线发射的电磁波会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损害。手机对人体的影响在于手机本身的发射天线。在接听电话时,手机紧贴人的耳部,其电磁辐射直接作用与人的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降,"主流文学"、"精英文学"和"世俗文学"文坛三足鼎立之势持续了很有一段时间,但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学进入消费时代;新的数字媒介带来的"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打乱了文坛的格局,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新世纪以来产生的"文学终结"论成为了近几年文坛争论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以王安忆为个案对当代文学的未来走向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手机成为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给人们的日常交流带来了经济便捷的沟通方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获取的沟通手段.但是非物质社会从一种"硬件形式"转变为一种"软件形式".人们在谈论手机设计时,更强调的是体验.传统设计关注人的生理和安全等基本需求,而非物质社会产品设计则更关注人的自尊及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更加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