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和伟大领袖,在他一生创造性的革命实践活动中,与图书资料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图书资料成了他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一、图书资料为毛泽东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了精神养料  毛泽东信仰的确立,是从阅读各种思想理论著作,对各种主义、学说作比较中逐渐形成 的。毛泽东曾回忆说:“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1918年才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早期的读书生活及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他信仰的确立有很大影响,在他日后的修养和领袖品格的形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中传播可以以“心”文化为途径。心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特色,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中传播的“心”路径包括:一、心灵本位,凸显中国特色、生活维度和大众话语;二、良心话语,使自觉的义务和此岸的信仰在青年中扎根;三、心力驱动,体现向上的愿望、正道的追求。结论:衡量一个社会好坏的是心灵而不是资本。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在继承和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事业中,表现了过人的领导智慧和非凡的政治勇气,开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观点精辟,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性。一、坚定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全党全国的指导思想,对此,小平同志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坚信的.具体表现为,一是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小平同志一直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建国以后取得的成绩,“靠的…  相似文献   

4.
张淑华 《阴山学刊》2001,14(2):67-70
“五四”运动前后,独具个性的青年毛泽东在时代的召唤下,从早年“圣贤救世”的救国之梦中走出来,经过对各种主义、思潮的研究和探索,亲历了湖南“驱张运动”和“自治运动”两次政治实验的失败,最终选择了唯物史观作为根本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从此毛泽东一生的信仰就再也没有动摇过。  相似文献   

5.
父母影响、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社会现实等四个方面对青年毛泽东文化心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正是这几方面因素的综合运作,得以形成青年毛泽东极富民族色彩的,科学的,实践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6.
青年恩格斯的科学宗教观的形成过程 ,大体上是同青年马克思科学宗教观的形成过程相一致的。但是 ,恩格斯经历的过程要复杂一些 ,思想认识的矛盾过程也较尖锐激烈。他是在对家庭的憎和爱的矛盾中厌恶虔诚主义的伪善 ,但又不能摆脱正统宗教信仰的痛苦 ;进而在信仰与知识、宗教与理性的矛盾中 ,脱掉了宗教信仰的“紧身衣” ,告别了宗教信仰 ;后又在政治批判和哲学批判中最终形成了唯物主义和科学无神论 ;1844年之后建立起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科学宗教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于毛”.毛泽东从实践哲学的基础、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先导;同时,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中国文化发展“走自己的路”的探索中成为先行者.毛泽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在当代依然启示着我们要认识到这是“马克思主义道路”,要坚持文化发展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要实事求是地完善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8.
“新心学”是指近代以来的众多中国思想家和学者把中华传统心学与近代西学“交融互释”而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想和流派。以此为视野研读《毛泽东早期文稿》就会发现,自幼熟读“圣人之学”的青年毛泽东,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借助于自己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力图把中华传统心学里的基本理念进行科学化、逻辑化、原理化的转换,并以此升华自己救国救民的英雄情结、塑造自己内圣外王的圣贤人格。这些内容完全可以称之为“毛泽东早年的‘新心学’观”。本文从“本心”论、“心力”论、“功夫”论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初步梳理和论证。毛泽东早年的“新心学”观,不仅是他后来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桥梁,也成为他创立毛泽东思想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所以,要构建学术形态的共产党人心学,必须首先在毛泽东早年的“新心学”观里找到理论和方法的启迪,在马克思主义原典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传统心学相结合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三立”情结,呈现出“立言”为“立功”服务的特点,直接影响到“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形成。毛泽东的“三立”情结对中国文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文艺的方针政策;二是自己的文艺作品和评论。“文艺从属于政治”,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毛泽东的“三立”情结,则是形成这种特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1956年到1966年“文革”前的十年中,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作了艰辛的探索。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是毛泽东十年探索的黄金时期,提出了许多至今仍不失其科学光彩的女要思想和新颖理论,构思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雏型。从反右斗争以后到“文革”前,毛泽东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探索充满了复杂矛盾,交织着科学与空想、正确与失误。造成这种情况的社会历史原因错综复杂,必须用审慎的科学态度对毛泽东这一时期的探索进行细致的、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毛泽东十年探索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林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联系,研究、继承、发展毛泽东十年探索成果,对于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如何搞社会主义?邓小平继承毛泽东未竞事业和探索成果,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冲破“左”的束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为代表的科学命题,最终形成完整体系——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道路,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青年毛泽东生活在一个忧患的时代.这个时代,造成了他的忧患性格,孕育了他的忧患意识.因此,探讨青年毛泽东忧患意识的形成、内容及其特征,对于科学地说明青年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他怎样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信仰就是“终极关怀”,它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宗教信仰有明显完备的理性特征,是一种合法正常的信仰;而邪教则是一种邪恶的信仰;迷信则是对信仰对象盲目崇拜误入迷途。科学只承认事实,若把科学当成绝对权威顶礼膜拜也是迷信。信仰是人的需要,科学可以作为信仰,但不可以代替信仰。  相似文献   

14.
邯郸市黄粱梦吕仙祠及其庙会,以吕洞宾信仰为核心,然而,民间却俗称其为“黄粱梦”。究其原因,“黄粱梦”是黄粱梦吕仙祠创建的原因,是黄粱梦吕仙祠建筑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并衍化出神灵卢生及其信仰习俗。尽管黄粱梦吕仙祠中吕洞宾信仰占据主导,但因黄粱梦故事而建造的祠宇、形成的神灵及信仰习俗始终存在,后者甚至成为前者的特色内容。  相似文献   

15.
1993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宋贵仑同志编著的《毛泽东与中国文艺》一书,把毛泽东同志于1936年11月22日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演《刊登于1936年11月30日《红色中华》报《红中副刊》创刊号上》看作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①。(以下引用除注明出处的外,均引自该书,只注明页码。)不仅如此,由于宋贵仑同志直接主持199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的编辑工作,因此当1992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时,又把毛泽东同志的这篇讲演放在卷首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和开端,其…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脉相传的科学体系,邓小平与毛泽东的民主思想不但有其内在继承性,更有其外在超越性。在“基本理念”和“制度安排”等两个层面上,邓小平都继承了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地进行超越。在民主的地位、形式和实践保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在实践上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和黄炎培1945年7月关于“兴亡周期律”的“窑洞对”人所共知,与之相媲美的,是傅斯年的“窑洞喻”。傅与黄同机飞赴延安,因他是“五四”时期的青年领袖,毛泽东当面称赞他在当年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贡献,傅回答:“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  相似文献   

18.
“五爱”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五爱”具有科学性,普遍性、民族性、完整性等特点,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精华,是我们社会的主旋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9.
一、科学的调查原则“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① 这是毛泽东从哲学高度上提出的展开调查研究的一个基本的科学原则。针对书本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事业带来严重危害的主观主义思想 ,毛泽东极力反对那种不注重实际情况 ,“‘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 ,提意见 ,这也批评 ,那也指责”② 的人。他不但发出“不作调查研究 ,就剥夺你的发言权”的告诫 ,而且自己身体力行作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 ,正因为如此 ,形成了他高超的调查研究艺术 ,这种高超的艺术 ,即使在当代中国 ,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毛泽东的调查研究集中体现出两大艺术特色 :…  相似文献   

20.
杨楹 《东岳论丛》2023,(3):100-104+191-192
“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其本质而言,是坚信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民的现实幸福”之科学性和现实性。在人类信仰谱系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其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着力的场域、价值目的及其思维逻辑,都有别于宗教信仰,从而标示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独特性。其独特性之根本点则在于其科学性所内蕴的坚实真理性、真理性所涵括的价值性、人民性所彰显的崇高性,从而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在于无产阶级追求自由、解放的实践逻辑中,内在于追求“现实幸福”的人类文明进程中,具体内化于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如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我们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