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探讨知性是不是认识发展过程的阶段,首先要明确知性的含义。 知性这一认识范畴,首先由康德作了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批判旧哲学中,进一步阐述了知性的含义及在认识过程中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发展阶段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指出:“知性对于它的对象既持分离和抽象的态度,因而它就是直接的直观的感觉的反面,而直接的直观和感觉只涉及具体的内容,而且始终停留在具体性里”(《小逻辑》173页)。在阐述知性的含义时指出:“知性式的思维将每一有限的抽象概念当作本身自存或存在着的东西”(同上172页)。在这里黑格尔把知性的有限抽象和  相似文献   

2.
有的同志提出知性是认识过程中同感性和理性并列的独立阶段,我认为是不妥的。这种三阶段论的主要理论根据是康德和黑格尔关于感性、知性、理性三范畴的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其的评论。但只要认真领会,就不难看出,无论在康德还是在黑格尔那里,都从来没有把知性作为认识过程的一个独立发展阶段。至于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就更没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说明表象判断是认识过程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中间环节。但是,介于近些年来关于认识过程的讨论,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必须首先确立这样一个前提,认识过程是分为感性和理性这样两个基本阶段的,这就形成了本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人类认识过程究竟包含几个阶段?是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呢,还是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知性”一般被规定为认识由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智性直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晓芒 《文史哲》2006,1(1):119-125
“智性直观”概念在欧洲大陆理性派那里有其思想来源,康德对该概念的提升和改造在于使之与数学直观割断联系,并赋予了它三层含义一是我们人所不可能具有的一种撇开感官直接直观自在之物的能力,二是作为一种自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直接给出对象的能力,三是作为人的感性直观和知性思维所模仿的“原型”的能力,所有这些含义都只是一种逻辑上不矛盾、事实上对于人来说却不可能的假设。康德的智性直观对德国哲学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马克思到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康德批判“独断论”对人类认识能力未加考察以前就断定人们无需经验 ,单凭理性就能得到绝对无误的证明。他认为人类获取知识靠先天经验 ,“感性”、“知性”“理性”是三种先天认识形式。“感性”“知性”只能认识现象界 ,不能认识“物质体”。康德在科学和信仰之间划上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6.
从康德的观点看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克艰 《社会科学》2006,7(3):56-66
康德在理性的根源处探讨数学和物理学“是怎样可能的”,《纯粹理性枇判》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两部分,可以分别看作康德的“数学哲学”和“物理学哲学”。康德以“先验的位置论”分别给数学和物理学的可能性基础定位,数学属于验前的感性直观能力,物理学属于验前的知性判断能力。与“逻辑主义”、“形成主义”的数学观不同,康德的“数学哲学”认为数学的对象是验前的感性直观形式,数学概念是从纯粹直观中验前地“构成”的。  相似文献   

7.
理解"知性为自然立法",需从如下三个方面阐明:其一,知性的独特性在于其构成性,知性直接与知识相关,感性只提供杂多表象,为知性提供思维的材料,理性是关于"知识的知识",而与经验对象无关。由此说明为何是知性而非感性或理性为自然立法。其二,"自然"是一切可能经验之表象的总和,"知性为自然立法"不能仅仅从知性为认识(知识)立法的角度理解,更重要的是知性为一切可被经验的认识对象(现象)立法。"自然"与"经验对象"是统一的,知性为自然立法就是为经验对象立法。其三,关于知性如何立法的问题,直接关涉知性范畴提供规则和先验想象力的生产作用,人通过感性提供杂多表象经由知性范畴依据自身规则统合表象形成对经验对象的认知,即"感性提供表象——先验想象力——知性范畴统合——经验对象"。  相似文献   

8.
肖新发 《江汉论坛》2006,3(7):69-72
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康德和黑格尔都对知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扬弃其合理思想,并赋予知性科学规定性:知性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和思维运动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知性的本质特征及其固有的确定性使之既可以走向辩证理性的殿堂,也可以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沼。在认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知性是绝对必要的,它以感性为基础并实现着对感性的超越。知性作为感性和理性的中介,是认识发展到辩证思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些同志相继提出,应该把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我们认为,进一步地研究和讨论这个问题,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 人的认识过程开始于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们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发生各种直接现实的关系,事物的各种属性就通过人们的感官,在人脑中形成感觉和知觉,这便是感性的生动直观。而感性知觉在头脑中的保留和再现,即为表象。表象是对象的直接  相似文献   

10.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把“理性”规定为人的不同于“感性”、“知性”认识能力的另一种认识能力。那么,“理性”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康德的讨论对后人又有什么启发呢?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1.
从康德到黑格尔,都将感性、知性、理性看成认识能服展的三个阶段。 这一划分与马克思的“抽象——具体”(即感性具体——理智抽象——理性具体)的科学方法是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认识阶段划分对此不应忽视,本文愿试析之。  相似文献   

12.
物自体探析     
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在“感性论”中,它是感性的来源;在“知性论”中,它规定了认识的界限;在“理性论”中,它表征着理性追求知识统一性和完整性的理想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马克思科学考察的矛盾运动的共同过程,以此作为认识阶段区分的客观依据;论述这种分法与人们认识的逻辑进程、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际的一致性,从而对哲学界提出的“感性——知性——理性”、“感性——理性——实践观念”、“感性——理性——检验和发展”等区分见解,谈点简要看法。  相似文献   

14.
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所出现的理性与感性、先验与经验、主体与客体的二者之间的非此即彼的两难对立,以一种更深入的方式体现在康德的哲学里,成为其哲学的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康德经剥茧抽丝般的分析工作后为我们所还原和昭示出的著名的两个‘物自体”的命题,即《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所谓作方‘先验对象”的“物自体’与作为“先验自我”的“物自体”。前者是感性的来源、基础,是我们从事认识所必须预先地(即“先验地”)设定的认识对象方面的条件;后者是知性的来源、基础,是我们从事认识所必须预先设定的认识主体方面的依据。而“认识…  相似文献   

15.
针对把思维活动简单化的倾向,学术界不少同志提出应将思维活动看作包含若干发展阶段的运动过程。正确区分和把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于克服认识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思维过程应该区分为那些阶段?有的同志认为思维过程应划分为知性、理性两个阶段。其主要根据是:一、康德和黑格尔都曾谈到知性、理性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关于知性、理性的区别做过评论。二、马克思关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论述中的“抽象”和“具体”,即“知性”和“理性”这些观点值得商榷。下面就此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一、真理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 真理有不同的层次。从某一时代人类认识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去衡量,可以把现有的真理划分为“理性真理”和“直观真理”两个层次。“理性真理”指在某一认识阶段上,代表这个阶段的最高认识水平的、经过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触动地指导实践并被证实正确)获得的规律性认识,它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科学发现。“直观真理”指在这个历史阶段上,主体无须经过复杂的理性抽象就能直接把握的正确认识,例如为这一时代的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某些公理、公式等等。这里,“直观真理”与当前哲学界所讨论的“感性真理”概念不同。“直观”是包含着理性思维的。黑格尔说:“人总是在思维着的,即使当他只在直观的时候,他也是在思维。”“在人的一切直观中都有思维”。(《小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5,(12)
汉纳主张对康德知识论的经验式解读:直观是独立于知性的表象,属于感性范畴。直观的客观有效性来自于先验的时间和空间。"非全等对应物"表明,显像与其非全等对应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先验的空间结构,而非知性的概念因素。对直观的超验解读否定其独立性,强调"协调"原则在知识产生中的作用,这实际上回到了康德"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康德在感性与知性之间作了一个绝对的区分,即直观不能思维,思维不能直观,因而概念与直观处于对立之中。他的理智直观所谋求的正是概念与直观的结合,其基本含义是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而直接把握对象之本质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并不是人类的认识能力,而是上帝的直观能力,它所指向的对象是自在之物。费希特把直观看成是自我的一种行动,因而理智直观就变成了绝对自我对其一切行动的直接性的意识。谢林在费希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自我的理智直观视为自我意识演变的基本手段,他通过"直观的级次"概念在理智直观中注入了时间和历史的要素。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先验哲学,以考察人的认识能力、研究认识何以可能为目的。它标志着人类开始从自身入手来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使哲学的发展从以本体论为中心转变到以认识论为中心。本文拟对康德认识论中的主体作一粗浅的考察。一康德先验认识论中的认识主体是能动的功能性主体。康德认为,在人们认识之前,就存在着一套先天的直观形式和思维形式,这些形式逻辑地先于认识,它们是进行认识的条件,是人们认识的可能性。先验哲学就是这样一套先天的直观形式和思维形式所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分为感性、知性和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细叙述了欧洲哲学史上关于知性问题的论述。认为认识阶段问题讨论的实质不在于把认识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或者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因为认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两个阶段包含若干小的阶段,三个阶段也要分为若干小阶段。所以三阶段未必全面,两阶段未必简单。问题在于在认识过程中如何充分地、实事求是地估计知性和抽象思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