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教之溃决于今为亟矣。妇道抑又甚焉。人伦造端乎夫妇。而夫妇之道今为至苦。城阙之青衿。溱洧之芍药无论已仳离起于俄顷奢侈习为故常父兄师孙昔之所恃为督饬者。彼方侈然谓圣贤不足法。人言不足惜矣老友万君元杰。一日出示其母冯太君事状。属礼培纪述懿行。俾无忘先德。且曰元杰不自振作今年八十。去母夫人之没若干年矣。失今不述。一旦填沟壑。先人艰难辛苦之行谊将遂泯然不得  相似文献   

2.
《论语·述而》之“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清人刘宝楠正义曰:“‘修’与‘*?’同,谓以*?为挚,见其师也……《隋书·刘炫传》:‘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然啬于财,不行束*?者,未尝有所教诲。’”(《论语正义》卷八)其所“正义”之谬,早有另文正义之,今欲纠误者,刘氏引例《隋书》之失耳。今查《隋书》卷七十五《儒林列传·刘炫》,根本不见上引例文;料想刘氏断非杜撰之笔,然又其书所由何处误引?览其同书同卷之《刘焯》传下,方得如类载文:“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论者以为数百…  相似文献   

3.
论语要略     
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郑康成以为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柳子厚曰。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又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当时弟子略无存者矣。黄鹤意谓曾子之弟子为之也。亦说有子与曾子之弟子为之。程子谓亦成于有子之门人。洪容齐谓亦出于闵子之门人。以二子称子为证。兹不具辨。要之、论语者。盖六蓺之菁华。百家之准的。其义多本于春秋。其言实通于上下。儒学既盛。传注益緐。汉晋分其章。宋明衍其理。清儒考其典。经厤广远庶几备矣。然以词句易瞭。读者忽之。余治经不分门户。惟以通用  相似文献   

4.
《论语·里仁》 :“子曰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方 ,郑玄注 :“犹常也。”皇侃据《礼记·曲礼》“为人子者 ,出必告 ,反必面 ,所游必有常 ,所习必有业” ,谓 :“是必有方也 ,若行游无常 ,则贻累父母之忧也。”朱熹解“方”为方向 ,谓 :“游必有方 ,如已告云之东 ,即不敢更适西 ,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 ,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我以为古注割裂了上下文义 ,就字论字 ,义有未当。“游必有方”承上句“父母在 ,不远游”而言 ,丝毫未见转折之意。“方”应解作《书·尧典》“方命圮族”之“方”。“方命” ,蔡沈注 :“逆命而不行也。”“…  相似文献   

5.
荀墨揭义     
荀卿者名为儒。而实窃墨者之行也。墨者之性恶。故节葬短丧。晏然行之而心安。侈然论之而不怍。彼墨氏不自伪也。是以非儒也。曰儒者之行伪也。墨氏固不揜其真耳荀卿则曰性恶也。圣贤君子之学修伪也。非性也。其劝学修身不敬并相儒效篇。劝天下以行其伪也。父母兄弟无故。君子之至乐也。舜禹周公之事。圣贤有大不幸者存焉。而荀卿以大义灭亲为儒效。观其论。斯知其仁矣。其非儒而勿显非也。则暗、  相似文献   

6.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向之注家皆解“昼寝”为“白天睡觉”,如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我认为“昼寝”乃“画寝”之形讹。“画寝”即“涂画寝室”。“雕木画寝”之典古人习用。如《汉书·扬雄传》:“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周书·苏绰传》:“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皆暗用“画寝雕木”之典。唐李匡乂《资暇集》:“梁武帝读为寝室之寝,昼作胡卦反,且云当为画字,言其绘画寝室也,故天子叹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宋周密《齐东野语》:“虽然,宰予昼寝,夫子有朽木粪土之语,尝见侯白所注论语,谓昼字当作画字,盖夫子恶其画寝之侈,是以有朽木粪墙之语……昌黎《语解》亦云昼寝当作画寝,字之误也。宰予四科十哲,安  相似文献   

7.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注此言学生心理各别不斋施教者宜准之以定学程也但就其失言之者救其失然后能进其善教育之理也.人之学也。注谓士子之对于学业也.或失则多。注多谓贪多爱博不专也其失也杂.或失则寡。注寡谓约取得少自足也其失也陋○此上二项就学术言之.或失则易。注易谓不察粗疏躁进也其失也妄.或失则止。  相似文献   

8.
校管异义     
立政第四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俞樾云仁乃人之叚字言不能及人也不至人故不得众按大德群书治要作大位是也大位而不至仁则必失众心故下文云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俞误  相似文献   

9.
诗板篇之言泄泄。即孟子时人语之言沓沓也。沓沓之义。孟子固已明言之曰。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云云。以孟子时之语。得孟子所述之义自确切而不移。诗毛传曰。泄泄犹沓沓也。此本孟子语以诂诗。与孟子所述诗义无异。而郑笺则曰。无宪宪然。无沓沓然。为之制法度。达其意以成其恶。此本尔雅释训宪宪泄泄制法则也。蒙按毛传宪宪犹欣欣也。是不从尔雅释训也。是郑笺与毛传异。即与  相似文献   

10.
大学之有解。由来旧矣。郑之注。汉儒之解也。孔之疏。唐儒之解也。朱之章句。宋儒之解也。若蔡若邱之考定石经本。明以来儒者之解也。其他各家。出入诸儒之说、而自成一说者。莫非解也。惟是研经不妨博览。聚讼仍待折衷。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易解之作。殆有不得已之思乎。夫大学为天人一贯之书。含有六经奥旨者也。昔者圣人作易以顺性命之理。大学言明德。不言性命。然明德者天之明命。实为中庸者揭天命谓性句所本。大学曰明德。中庸曰性之德。同一物也。则谓大学为言性命之书也无疑。书叙帝王精一执中之传。大学言至善不言中。然至善者极也。极即中也。大学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中庸曰、君子而时中。中者、不偏不倚之谓。极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析朱子对于《论语》总章四0二的注解,指出其间有未尽之意.倘若结合朱子在别处对于本章的讨论加以补述,对本章作一个有根柢有从来的推明,则可见:由于儒家因确知善恶而作出的当其实之是非,都是本诸知道理之当然,知是物之当然而然亦知其不当然而然说下来的,圣人“如有所誉”所彰显的善善从长之意,不但与“谁毁谁誉”所彰显的是是非非截然方正同为道理之直一发见,且作为元、仁发见之证验,于智端所括之是是非非更为在先.不本诸善善从长而论是非,则失是者是之非者非之之实,鲜不为毁誉.  相似文献   

12.
古先圣王之治民也。无太过无不及以为政。适合乎中道而已矣。夫太过则操切。不及则因循。操切则民劳怨而心离。因循则民偷惰而气靡。心离者兆乱。气靡者致衰。此皆治道失乎其中。太过不及之为病也。故礼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道也。帅中道也。张而不弛。操切太过者也。弛而不张。因循不及者也。均非中道也。故文武弗能为也。以言张而不弛也。秦始皇役戍卒以筑长城。隋炀帝竭脂膏而通淮连。商君刻薄。废封建井田。荆公固执。兴青苗新法。一时民心离叛。亡不旋踵。其去文武之道远矣。非失之太过欤。以言弛而不张也。汉尚黄老。杂而不纯。至桓灵政柄下移。受制于宦官外戚。遂移汉祚。篡夺相乘。晋侈倩(?)。士大夫放达自(?)。召(?)王五胡之(?)。卒(?)不(?)  相似文献   

13.
思问录内篇     
衡阳王夫之譔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奚以思之哉。俨若思之谓也。旁行而不流。安止而几。其功密矣夫。按人能于内里时刻用功。则视自明。听自聪。色自温。貌自恭。然舍思亦无工夫。所谓旁行不流。圆神不倚也。其思之中正。而不倚于一偏早定于神化之域矣。恃一端之意知。以天下尝试之。强通其所不通则私。故圣人毋意。即天下而尽其意知。以确然于一则公。故君子诚意。诚意者、实其意也。实体之之谓也。  相似文献   

14.
孔子之论百世可知也即三代所因所损益者而知之也马融谓因者三纲五常损益者文质三统斯说也本于礼记之大传大传之言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儿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盖立国之道惟三纲五常为维系人心使不沦于禽兽不溺于祸乱之巨防历万古横四海而不可以废且不可移者也若夫法度礼乐弄刑政之属固因势利导因时制宜非一成而不可变者也吾华为数千年之古国而北间以秦为一大  相似文献   

15.
原群上     
人有强弱。而后有盛衰。有盛衰而后有治乱。人群则强则盛则治。人不群则弱则衰则乱。是故三皇五帝之世。合天下为一大群焉。其在五霸。则以群群不群者也。自汉唐暨国朝。群人之业术各不同。然皆以有群而强而盛而治。以不群而衰而弱而乱。曰其间败群者何也。曰党也。何以有党。曰私是也。何以私。曰人之群也。必有人安其居卫其生。以优游和同相养相教也。私乎名。名轧名。私乎利。利轧利。名利轧。则养不相养。教不相教。甚者相争相夺。穷乎宇宙若不足以容。旷乎垓垠若不足以生也。人情拂戾。不能郁郁久居。则鸟兽散耳。遑曰群乎。曰然则何以克其私。曰道德仁义礼乐刑政。其精焉者也。最显最要者。莫如公。公则人慕其有而相通。人利其有而相让。  相似文献   

16.
<正> “桃之夭夭”一语,二千余年来绝未有致疑者。而《大学》引之,字亦正作“夭夭”,似其语初不容再有问题发生。至于古书,多所变易,然历来说者皆释夭夭为“少好貌”。则按之文理字义,实悉不可通,更无论其于全诗体例之未有合矣。盖古人制字原理,一字止代表一义,绝不容有一字而能代表两义以上者。如此文“少好”字,少则少,好则好,少不必即好,好亦不必即少。少好二字乃判然两义,初不得并为一谈,且特制一字以专属之者。若谓夭夭为“少好”,则老好又当作何字?壮好又当作何字?反之,而老丑、壮丑、少丑又当作何字?何类此之字皆无之,乃独于少好二义,而特有此怪异之词出现耶?《诗》三百篇无不由比、兴、赋三者之所构  相似文献   

17.
“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传》曰:“妥,安坐也;侑,劝也”。案享、祀、妥、侑四字并列,俱应为祭名,妥字不应别为安坐之义。妥当读如堕,为堕之借字。《仪礼·有司徹》注“不绥祭”,释文曰“绥本作隋”。《仪礼·士虞礼》“不绥祭”,注曰“绥当为堕”。绥从妥得声,堕从隋得声,其字俱得通用。堕为祭名。《仪礼·士虞礼》“祝命佐食堕祭”,注曰:“下祭曰堕,堕之犹言堕下也。《周礼》曰既祭则藏其堕,谓此也。今文堕为绥,《特牲》、《少牢》或为羞,失古正矣。齐鲁之间谓祭为堕。”《仪礼·少牢馈食礼》:“兼与黍以授尸,尸受同祭”,注曰:“黍稷之祭为堕祭”。《周礼·小祝》:“大祭祀,逆(齐皿)盛,送逆尸,沃尸盥,赞隋,赞徹,赞奠”,注曰“隋,尸之祭也也”。《周礼·守祧》:“既祭,则藏其隋”,注曰:“隋,尸所祭,肺、脊、黍、稷之属,藏之以依神”。据上所述,则助祭者以肺、脊、黍、稷等祭品授神尸,神尸以之祭,祭毕则藏其祭品以依神,如此祭祀仪式总名曰堕。  相似文献   

18.
甲 本子 此节所论,义有二端。一则《道德经》本文,各家所传不同,余所录敦煌本,约得二家,曰河上本,曰王弼本,此固魏晋以来之所传也。然同为河上本,而字有多少,章存异样,道士学人,亦殊途而异辙,此其一也。一则各家注本,敦煌所传,亦有后世所不得见者。余所过眼,亦得二三家,此亦不可不述者也。 传世老子唐本,自学人所传,与《道藏》所藏,下及贞石所刻,经幢所载,林林总总,亦甚丰蔚。严可均、罗振玉下及近世蒋锡昌、马叙伦诸家所考,已详哉言之。而敦煌诸卷,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八佾》中有这么一段话:"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中的"将",一般都解释为"将要".例如刘开的《论语补注》中说:"封人不曰‘天以夫子为木铎',而曰‘天将以为木铎',是专言将必得位以行教者矣.若以失位周流为行教,则夫子现在失位,天已使为木铎矣,何‘将以'之有?"显然,刘开认为"将"是表示将来的.  相似文献   

20.
<正> 《论语·子路》篇“必也正名乎”之“正名”二字的词义,自汉以来,即有二说。多数学者认为“正名”即“正名号”或“正名分”:郑玄则说:“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皇侃《论语义疏》引)我赞同郑玄“正名”即“正书字”之说。清人江永说:“孔子‘必也正名’,盖必形、声、义三者正,而后可言可行也。亦必本义明,而后形、声、义三者可正也。”(《说文解字段注后叙》)江氏此说,为“正名”即“正书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联系《论语》所产生的时代,我们发现“名”训“字”者,不乏其例: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注云:“古者曰名,今世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