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分析比较清代以来人们对<镜花缘>的评价,并进行主题学和叙事学方面的研究,认为<镜花缘>具有独特的文学史地位,不可用今人纯文学的观念来看待.认为<镜花缘>小说中"炫才"内容常被评论者所诟病,实际上这是以才学为主干来表达主题需要的叙事策略,其主题内容是人生理想境界的金字塔,成为沟通古代与近代的"寓言".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学术界对许地山的<空山灵雨>,多侧重于"宗教"视角来解读,不可避免地出现牵强附会的诠释.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爱"的视角,重新解读这本集子中关于"妻子"、"情爱"与"美的牢狱"的话题,深入探讨两性在"情爱"上衍生出种种复杂的况味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军事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一为杂家,一主道论,但在军事思想上都受儒家影响很大.如战争观上的"义兵"、"慎战"说,治军观上的"爱兵爱民"、"信赏信罚"说等.在战争起源观上,<淮南子>既继承<吕氏春秋>的"天性"说,又综合了<吴子>的"后天"说.在战略战术上,<吕氏春秋>更提倡快速主动,<淮南子>则强调以静制动,后发取胜.二书不仅昭示文化上汉武帝将定儒学于一尊,也确定了中国兵学理论"祖尚仁谊,次以钤略"的体用框架.  相似文献   

4.
由中外两位作家茨威格和梁晓声的作品<一个陌人女人的来信>和<苦恋>分析了一个共同的爱情模式,即安徒生在经典童话<海的女儿>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小人鱼"爱情模式,探究了这类爱情中,女主人公们将"爱"当作自己生命理想的内在深层根源及其悲剧命运的缘由尽管她们对爱的炽热追求被男权统治的社会所忽视,但那种诚挚无私的爱谱写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相似文献   

5.
是<石头记>,还是<红楼梦>,其含义是很不一样的.这不仅是<红楼梦>这一名字的文雅、迷离,不似<石头记>的质朴、显露,更因为<红楼梦>一名契合了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如梦"的儒道哲学思考--与小说空、色、情这些主题架构相一致,从中不难看出,"梦"在语言和文化的所指和能指,远非类似把玩的"石头"所能比肩.  相似文献   

6.
文章是对明代出现的<续西游记>一书的主题、人物形象及艺术结构进行全面研究.作者认为<续>书在题旨上是对前<西游记>的反拨,抛却所谓前<西游记>"金丹大道"要义于不顾,主要表现佛教禅宗"明心见性"的思想.唐僧四众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以人的心路历程的演绎象征来塑造的.结构上,<续>书更紧密化、网络化,总特点是利用明暗两线往复照应,以成整体.从所表达的主题来看,<续>书可称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特色独具的心界神话小说.  相似文献   

7.
电影&lt;金刚&gt;在票房上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精细的特技效果和宏大的视觉场面,情感也是动人的因素.本文对比解读童话&lt;小王子&gt;与电影&lt;金刚&gt;,发掘出影片多种内涵下孤独与爱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比喻的成功动用是<诗经>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这种成功运用表现在比喻运用极为广泛、比喻的形成多种多样.这些众多比喻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突出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被作者所运用,我们不能仅仅从比喻的审美功能这一层面上去理解,而应该从比喻的生成机制这一更深的层次去解释.可以断言,<诗经>中的比喻不但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密切相关,而且与宗教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当一个朝代走向衰落时,它的文学主流就由兴盛时期的关注国家政治、渴望建功立业转向对自我的关照,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学主题常常表现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末世情怀".本文分析了"末世情怀"在<诗经>、<古诗十九首>和晚唐诗歌中的表现,并从"末世情怀"的产生,<诗经>、<古诗十九首>和晚唐诗歌中表现"末世情怀"的诗歌的诗人身份、表现内容、表现风格等方面分析了异同.  相似文献   

10.
自我认识的局限--论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列举莎剧学者讨论的<李尔王>中的自我认识问题,学者认为李尔通过受难逐渐深化了自我认识,通过考狄利娅所代表的基督的爱最终获得救赎,从而证明了宇宙秩序的和谐.本文对此提出质疑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基督教是犹太文化裂变的结果。基督教对犹太教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上帝唯一、神秘主义、新约继承和延续了旧约,并将旧约作为自己的经典。基督教对犹太教的革新是通过一系列宗教改革家完成的。新约就是对旧约改革的产物。新约对旧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对“主”、“上帝”的认知、对复活的解释,以及教义、教规、献祭仪式的变化;基督教改革了犹太教的组织形式,将犹太教的社团、会堂改为教会。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婉讽主题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本文在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诸说的原因,且立足于白居易的自述、编集过程与时人的看法,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读与进一步考证,以证定《长恨歌》主题是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并着重对"婉讽主题说"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4.
疑《鲁颂》《商颂》非《颂》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颂》、《鲁颂》、《商颂》,并称《诗经》三《颂》。但是无论从鲁、宋的诸侯国地位与周王室天子之国的地位绝然不能等列的礼仪角度理论,还是从《鲁颂》、《商颂》之诗与《周颂》之诗章句构成体式?格不合的角度考察,《鲁颂》、《商颂》实非《颂》诗之属类。其所以入于《颂》,乃是由于孔子修订整理《诗经》时人为错编所致。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把《旧约》看成是上帝与希伯来人签的约,《新约》是上帝与全人类签的约。从宗教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旧约”“新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深藏着耶稣与其门徒们伟大的政治智慧。发现这种智慧,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更重要的是为哲学上探讨宗教的本质提供经验事实。  相似文献   

16.
《诗经·郑风·将仲子》篇的诗旨历来多有争论,汉儒谓之为“刺庄公”之作,宋儒以“淫诗”视之,当代学者则多以“人民性”解读此诗。上博简《诗论》17号简对于此诗的评析,证实了《将仲子》篇关于“郑伯克段于鄢”史事的影射,简文中的“言”即指庄公之言,“不可不畏”表明孔子对于庄公这种心口不一的“巧言”的畏惧。《诗论》所评代表了孔子时代的道德评判取向,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对唐宋《诗》学著作和主要治《诗》者的评价大体能实事求是,常有精到之见。但囿于对门户壁垒的批判,致使其对《诗经》宋学的意义和价值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宋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的意义和价值重视不够;其对唐宋《诗》学之批评,未能彰显唐代《诗》学对宋代《诗》学大势的影响,宋代《诗》学是在继承唐代《诗》学中实现创新的。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有大量婚恋题材的诗篇,生动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婚恋生活和情感世界,并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揭示了社会现实和婚姻现象的某些本质。从民俗文化学这一新的视角研读《诗经》婚恋诗,可以获知中国古代早期的婚姻观念、礼俗和婚恋生活习俗,更有助于认识《诗经》的艺术原貌、艺术精神及其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诗经》叙事艺术特征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艺术在《诗经》中体现充分、反映显赫。本文从《诗经》所特有的现实主义诗风主题追求 ,以及叙事艺术的结构模式在《诗经》中体现两方面对叙事艺术特征进行阐释。也就是在题材和体裁两方面进行阐释 ,在题材上 ,表现出反映社会政治、人事、婚姻、爱情等方面内容。在体裁上 ,主要表现方式体现在叙事的抒发型、情节型、记实型这三类诗歌中。勾画出了叙事艺术在《诗经》中的轮廓 ,总结了叙事艺术在《诗经》中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关于《圣经》中的《雅歌》究竟应该界定为哪种诗歌体式 ,文学史上向来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恋歌集”、“牧歌”、“戏剧”是较有代表性的三种说法。然而 ,从诗作者的精神状态、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手法与寓意法的关系等角度审视 ,似应将《雅歌》认定是一卷象征体的长篇抒情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