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宅是人类为保护自身而修建的建筑物.作为连接人与社会资源的中介,住宅内部是由家庭伦理、代际关系、生活习惯建构出来的私人生活空间;外部则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政治经济体制等社会文化制度密切相关.从传统住宅到单位制下的福利分房,再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房,居住空间的变化体现的是个体生活方式的变化.可以说,住宅是体现人与社会关系的有力载体.辽宁鞍钢职工60年来住房的变化正是中国城市两次转型过程中的人与社会关系变化的体现.在两次变革中,住房既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链接物又是象征物,房屋的分配方式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2.
张洁慧 《社会》2001,(5):22-24
温州人外出经商做生意不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 ,而是有着相当的历史。费孝通教授对“温州模式”有过著名的概括———“小商品 ,大市场”和“家庭作坊式生产”。温州模式中的“大市场” ,不限于80年代在温州涌现的十大著名专业市场 ,而是指撒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经济交往网络 ,也就是这里所称的社会网络。从温州人个人的综合素质看 ,人们难以发现他们比中国其他许多地方的人有更多的特殊性和优势 ,在一些方面(比如受教育水平)还差些 ,但是他们为什么却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留下自己的足迹呢?用个人的素质这一变量对此难以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因此我们更偏向于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温州人的流动、迁移、生存和经营行为和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建构这一巨大社会网络的基础是温州人之间的特殊的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哲学视角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从宏观角度把握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整体结构,以较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等作为分析工具,从社会关系的不同组合特征、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从阶级结构等方面去认识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从个人活动出发和从社会总体出发是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两种不同思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如果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来理解,它就会从参与者视角来考察社会历史;如果仅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历史活动,它就会采取观察者的视角来考察社会历史.马克思的历史现明确地意识到了社会历史行动的参与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视角,并且明确主张要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被决定关系进行合理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网上交友──颠覆传统人际互动的新浪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人全新的网络时代正不可阻挡地向我们走来。人类在网络所织就的虚拟社会中寻找全新的交往模式,产生全新的社会关系,建立全新的生活方式。网络正悄悄地改变你、我、他,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果真被“一网打尽”?“虚拟社会”栏目将引领我们从虚拟社会中来,到真实社会中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社会关系解释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志山 《学习与探索》2005,1(1):164-167
着眼于社会关系来考察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根本特色和深刻之处。无论是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缘由、出发点和理论基础,还是对人的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和实现过程的论述,都是以社会关系为考察视域的。马克思人的发展学说的社会关系解释模式,旨在破除个人与社会关系理解上的原子个人主义和绝对整体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人学观经历了由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人本主义的人学观把个人看成是彼此孤立的个体,主张"个人构成社会",社会就是由这些孤立的个体组成的单个人的集合体.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把社会看成是个人彼此间相互联系或关系的总和,主张"社会构成个人",个人是由社会所规定、制约的.由于这一人学视角的转换,马克思不再诉诸对社会的理性批判,而是诉诸对社会的改造,从而以此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8.
王丽荣 《探求》2001,(2):38-39
一在首先教育价值观上有两种不同的观念 ,一种是以社会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价值观 ,一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价值观。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强调把社会需求作为教育的唯一出发点 ;强调教育要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主张以社会总需求作为唯一依据来建构教育的目标 ;主张根据社会所奉行的准则来规范教育过程的诸多方面 ,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 ,从而认为教育结果的好坏 ,只能以它是否维持社会的繁荣为尺度。这种教育观的极端形式是以国家为中心 ,即把教育的一切全部纳入国…  相似文献   

9.
社区工作者职业身份模糊但责任重大的双重困境,已是学界共识,但要对这一局面的生成机理进行系统性研究,需要从历史根源、国家-社会关系以及城市基层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社区工者的行动等方面做整体性解释.本研究通过考察社区工作和街道之间的劳动纠纷案例,发现在类市场意义的劳动关系下,社区工作者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关系网络上对政府的制度...  相似文献   

10.
许振明 《社科纵横》2007,22(12):10-13
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中国1919-1928年社会运动中的自杀事件发生后,报道运用媒体设计的方法与多种修辞手段,从故事叙事模式、话语结构与话语策略上,赋予自杀行动正面而又积极的社会意义,是为了提高公众对国家共同价值和民族危机的认同,以便动员民众、共同御侮.媒体对自杀社会意义的赋予,具有社会建构的特征.这种建构是当时社会赋予媒体的使命,体现了自杀行动者个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循环关系是当时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人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地理解人,必须把人看作整体。只有理清了人的行为的因果联系,方能把握住人的本质。那么,除了到社会关系、结构中去寻找人的行为依据之外,社会学还有新的视野么?显然,团体乃联系个人和社会的桥梁。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很少是直接的,常以团体为中介。团体就象过滤器,它对社会的立场和态度,它在社会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社会对参与团体者能发生多大的影响。而团体,毫无疑问,它对成员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很大的决定性影响。简直可以说,如果团体对社会有正功能,那么它就是社会要求的代言人和象征。而如果团体对社会是反功能,团体则成为社会不安的重要发源地,是危害社会机体正常运转的干扰源。个人所属团体,是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的重要依据。做这种分析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事实上有些行为和心理现象以所属团体是解释不清的,要到其他的个人未直接加入的团体中去探寻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灰色青年的社会背景(限制)与社会网络空间(突破),重点探讨灰色青年亲缘关系的基础性作用与非亲缘关系网络建构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灰色青年与亲缘关系之间的强关系没有因为个人和社会因素的限制而减弱,相反,亲缘关系仍然是他们的基础性人际关系.非亲缘关系的建构机制和过程反映了灰色青年网络建构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灰色青年之所以能够突破个人和社会的限制而成功实现上行关系的建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能够将个体优势与社会机遇相结合,并内化于关系网络建构的过程之中,最终将个体优势转化为社会交换的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4.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政府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嵌入性概念的引入有利于分析政策执行者所处的关系网络,建构解释政策执行悖论的总体面相。在正式组织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双重制度规约下,政策执行者在纵向和横向模式的交叉点上执行政策,前者是一种垂直的、以等级权威作为基础的行动逻辑,后者则是以人缘情感为准则的行动逻辑。如果正式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无法有效契合,尤其当正式组织深陷于人缘化社会关系时,政策执行走样将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5.
蔡长昆 《社会》2012,32(6):182-203
本文以新制度主义框架为基础,以湖北省E市一个装修散工群体为个案,探讨农民工社会网络建构、维持和变迁的机制。结果表明,社会结构限制了社会网络的建构,但当经济机会结构改变之后,个人会理性地、有选择地复制传统社会结构以再造社会网络。同时,传统制度结构也会“同构”再造的社会网络,这也是社会网络得以维持,进而得以稳定化和制度化的机制。所以,在社会网络变迁中,“理性”在社会网络建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结构”则在社会网络的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总之,社会网络变迁中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是“共建”的,“差异化复制”和“制度化同构”是“共建”的两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叶,十分流行用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考察人的问题,这种方法把人仅仅作为社会系统的产物来考察,它认为,人的活动的方向、特点和内容是由他在社会系统中的客观地位所决定的。但是,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系统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只有当它与活动着的个人发生关系时才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在个人和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人和整个社会系统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人际关系资本与关系资本借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敬  李琰珺 《社会》2007,27(3):44-44
本文试图从互动论的研究视角,通过对一个关系资本借贷案例的分析,来说明人们是采取怎样的行动策略使社会资本的功能得以呈现的,并对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研究视角提出质疑。本文认为,人们只有通过其自身所拥有的动员能力,动用其社会关系网络中已存关系资本,或建构新的关系链条以借用顶端优势资本,才能最终使社会资本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社会通信学     
关于人类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论。曾经有许多作者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事件、冲突及其解决办法,并做出了各种解释。但是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有人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通信作为对人的行为的根本解释。从我们日常观察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很容易认识到本书的基本原则:任何有人介入的事件都是社会通信事件。不论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文化事件(每个群体通常采取的行事方式或行为),都是  相似文献   

19.
一种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玄学的名教自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每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人际等关系之中的,要受到社会职业、地位、法律、道德等等的制约。因此,人都是社会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又都是有其各自的性格、独立的精神世界和意志追求的,从这方面讲,人又都是个体的人。人的这种两重性,构成了现实生活中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矛盾关系。社会要求个人服从其整体关系的制约,而个人则要求实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意志。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和个人情况,这种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矛盾,有时是统一时,有时是对立的。探讨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关系,是中外古今思想家、哲学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诚如人们常说的,中国哲学的特点是注重于社会人生和伦理,因此,中国哲学在探讨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关系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广义角度分析虚拟及其关系,将广义上的虚拟关系划分为完全虚拟关系和非完全虚拟关系,进一步将非完全虚拟关系划分为前实后虚的非完全虚拟关系、前虚后实的非完全虚拟关系和现实非完全虚拟关系;分析当代语境下的网络虚拟、网络虚拟关系的本质、网络虚拟关系的价值、网络虚拟关系对人的虚拟本质与现实本质的影响及其网络生活的本质;并从法律、道德及管理角度给出网络虚拟关系的指导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