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季老《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作为关于对故事体裁做跨国、跨民族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实际上由比较文学牵连出另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学科:比较故事学。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论断是:1.认为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相得益彰;3.汉译佛经应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4.应将国内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5.应偏好"比较文学中直接影响的一派"。  相似文献   

2.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东方文学学科的创建者,东方比较文学观念是他晚年学术思想的重要结晶。早在留学德国期间,季先生的东方比较文学研究即已初创;1946年开始从事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为东方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50-60年代,他对中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新时期以来,他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和东方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文学性、可比性、跨越性--比较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多民族国家内部自成体系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属比较文学范畴,从而内在地决定了民族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联姻的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四川民族文学理论批评与比较文学联姻的三十年是拓宽民族文学研究视野,更新民族文学研究方法,提高民族文学理论及民族文学史研究学术质量的三十年,也是比较文学从民族文学创作、理论及其历史发展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新的理念、新的范畴、新的范式的三十年.或许多民族国家内部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主张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4.
试谈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魏红珊一、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回顾中国的比较文学非始自今日,亦非“古已有之”。然而,我们已隐约可见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将屹立于国际学林的淡淡曙光。比较文学在中国兴起的历史渊源,是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撞击、交融联系在一起的。起初,...  相似文献   

5.
有学者预测:如果说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成就在法国,第二阶段在美国,以东西比较文学的勃兴和理论向实践的复归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段,主要成就很可能就在中国。这至少说明中西比较文学日趋重要。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要显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就此所涉及到的名称、术语及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是指在比较文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指导下,如何展开比较文学研究的学问。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应不排斥西方学派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方法论,摸索出一种适合于我们的“综合性研究”方法论,从而建立起包括比较文学本体论、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方法在内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之我观尹允镇近来要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呼声越来越高,固然这是一件好事。比较文学发展到如今坎坎坷坷,多次危机。但每到危机就产生某种理论、方法或学派,使之“死而复生”,真可谓“车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综观比较文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影响研究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世界意义──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孙正国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本文所要介绍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下简称《比较研究》)就是九十年代国际民间文学比较研究领...  相似文献   

9.
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基本上走过了一条"涟漪式"的发展轨迹.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历经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体系研究、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文学变异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等诸多领域,一步步地向比较文学研究的纵深方向发展,也呈现出一条"涟漪式"的逻辑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基本上走过了一条"涟漪式"的发展轨迹。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历经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体系研究、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文学变异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等诸多领域,一步步地向比较文学研究的纵深方向发展,也呈现出一条"涟漪式"的逻辑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一百多年来,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历经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科理论都有其历史决定性因素以及历时性的局限。在共时性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视野中,平行研究经过跨文明研究的实践洗礼,在文学跨越学、文学关系学、文学变异学和总体文学学的理论建构中,呈现出更具开放性、发展性与世界性胸怀的特征,从而实现从美国学派比较文学研究到整体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突破与飞跃,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学术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即是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的发展.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脉络,从整体上看大致可以归纳为开创与奠基阶段、基本理论特征及方法体系的建构阶段以及继续向前推进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世界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和理论特色.中西比较诗学、跨文明比较文学及变异学都是中国学派的重要理论收获.  相似文献   

13.
本土性、民族性的关系属比较文学本体范畴。《大陆台港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从世界意识与本土意识关系的角度去梳理两岸三地学者在世界性和民族性双重追求中创建中国学派及其以跨异质文化/文明为核心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雏型的历程,填补了学术空白。但该论著以"系统、完善"称述中国学派学科理论,而对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论著中贡献的关于比较文学的真知灼见和珍贵资料却只字未提,评价上似有或过或不及之处。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世界性和本土性、民族性"正反交融的合题",尚须依靠合力,继续走一段系统创新的学术之旅。  相似文献   

14.
鉴于伦理意蕴与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深度关联,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运用比较文学的主题学和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不同的伦理主题为线索统摄、分析云南民族民间文学。这项研究既深度阐释民族民间文学蕴涵的伦理观念,也探寻特定伦理主题产生与演变的民族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渊源,同时还审视民族民间文学的伦理旨趣与汉文化正统伦理观念的顺应和差异。民族民间文学伦理主题研究在民间文学和伦理学等诸多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界何以出现反对人们进行文学比较这种怪现象?谜底在于:18-19世纪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派通过历史比较的实证方法,描述世界许多民族语言是如何相互影响,衍变的,以便勾勒出国际语言之间的关系史和谱系树。Litterature Comparee(旧译“比较文学”)这个概念就结胎于这样一种历史语境,传统比较文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二者都强调影响研究和关系史研究,误创的学科名称Litterature Coparee理所当然地被误读和误译成了“比较文学”,后来却又歪打正着地孳乳出了更为名副其实的比较文学学派,澄清这种错综复杂的学科命名的纠葛,有助于提示出中西文学比较在国际比较文学研究中特殊的比较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中国学者奔走呼号以期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曹顺庆先生顺应这种形势 ,提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三阶段———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 ,给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指明了一条研究的路径。同时 ,也留出了巨大的思考空间 ,比如在文明的划分和跨越、比较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现状的关系、跨文明研究的根本属性和研究立场等等方面都存在着理论的空位和断裂。对此 ,我院中文系陈春生、周新民和胡鹏林等老师从比较、文明和跨越等概念出发 ,在全球化语境中探讨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以及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可能性和不合理性问题 ,以期推动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中国学者奔走呼号以期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曹顺庆先生顺应这种形势 ,提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三阶段———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 ,给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指明了一条研究的路径。同时 ,也留出了巨大的思考空间 ,比如在文明的划分和跨越、比较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现状的关系、跨文明研究的根本属性和研究立场等等方面都存在着理论的空位和断裂。对此 ,我院中文系陈春生、周新民和胡鹏林等老师从比较、文明和跨越等概念出发 ,在全球化语境中探讨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以及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可能性和不合理性问题 ,以期推动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中国学者奔走呼号以期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曹顺庆先生顺应这种形势 ,提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三阶段———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 ,给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指明了一条研究的路径。同时 ,也留出了巨大的思考空间 ,比如在文明的划分和跨越、比较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现状的关系、跨文明研究的根本属性和研究立场等等方面都存在着理论的空位和断裂。对此 ,我院中文系陈春生、周新民和胡鹏林等老师从比较、文明和跨越等概念出发 ,在全球化语境中探讨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以及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可能性和不合理性问题 ,以期推动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比较"的超越性与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但却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对比较文学中"比较"的超越性的分析,认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民族、跨语言、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在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第一阶段,它局限于同源性,发展到以美国学派为代表的第二阶段的,则强调类同性和综合性,在以跨文化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个阶段,则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文化异质性及其融汇的途径,具体表现为异质性、多元性、交互性及总体性等.总体而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三个条件组成,即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  相似文献   

20.
如同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趋势受到文化相对主义的挑战一样,以文化进化主义为基本出发点的比较文学,也在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进化主义的矛盾冲突中发展.由于东方各民族文化生态复杂,文化相对主义的挑战尖锐,要想在东方文化范围内建立一个比较文学"东方学派"是十分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