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18
1986年4月,中国举行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产生了震动中外的深远影响。中莎会首任会长、莎剧节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曹禺对首届莎剧节的成功举办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卓越贡献主要表现在:1.狠抓节目质量,展示中国演剧艺术的第一流水平;2.鼓励、支持多样化的莎剧创作,让广大人民成为莎翁的知音;3.强调文艺队伍的团结,齐心协力搞好首届中国莎剧节。 相似文献
2.
3.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8-37
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莎作的翻译、研究和莎剧的演出中。莎学研究已经超越了外国文学、英国文学和戏剧研究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中国莎学有不同于欧美莎学的独特之处,融入了中国文化、艺术和戏剧精神以及伦理道德思想。中国戏剧(戏曲)演出莎剧是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来叙述莎士比亚,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在与莎剧的遇合过程中,显示出中国戏曲独有的审美与认识价值,中国莎剧体现出来的独特审美价值是我们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文化大国应有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5.
李小红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167-168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所写的37部戏剧中最具争议的一个剧本。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历来评论的观点甚多。通过剧中故事情节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性格转变的轨迹,即快乐王子——忧郁王子——延宕王子——行动王子。由此可见,哈姆莱特的性格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变的。他的性格之所以表现出乐观、忧郁、延宕、果断、坚定,这完全与客观... 相似文献
6.
丁宝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
容闳,字纯甫,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1828年生于澳门,1912年在美国逝世。容闳一生经历了我国近代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整个历史时期,还卷入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某些反清的武装斗争事件。他在青年时赴美国留学共八年(1847— 相似文献
7.
顾海良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9(1):14-20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他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尤其是1883年之后,恩格斯一方面努力填补因马克思逝世而可能出现的理论空白,同时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和创新,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最终形成为人类思想历史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陈炎认为,放眼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演变过程会发现,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更为集中地体现席勒美学思想的时代感与现代性。前所未有的历史感、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深刻的哲学意味,足以使《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被载入西方美学的学术史册。刘士林认为,对《审美教育书简》仔细解读,不难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康德的体系与原则,表达出了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与“智慧”。席勒美学思想的全部精髓即在于“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这个天才思想与光辉预言,直接指向了人的自由生存与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9.
易晓明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一个复杂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旨在克服已有批评在这一问题上的片面性,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指出敏感是哈姆莱特的性格本质。它关联着哈姆莱特性格的一切方面,既是哈姆莱特内心冲突与外部冲突的连接点,也是他的多疑与“刺激泛化”等性格特征的基础。它也直接导致了哈姆莱特情绪两极波动与行为的尖锐矛盾等属性。敏感同时决定了哈姆莱特性格的独特魅力。文章最后探讨了他的敏感与“疯’的形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哈姆莱特的性格和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2,(1)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深刻而多方面地描绘了丹麦王子的性格和行动,揭示了人道主义理想和不人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时代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这部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读者心中,激发起不同的感受和反响,有人慷慨悲歌,有人唏嘘叹息;对王子哈姆莱特的形象有人从某一个角度作出解释,有人又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评论。言人人殊,聚讼纷纭。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评述的基础上,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和行动的分析作一点批注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徐东伦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7,(3)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长期以来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欧洲文学所提供的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他不仅在文学史上,就是对欧洲资产阶级社会的思想,也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300多年来,人们对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性格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柯勒里奇在谈到哈姆莱特的性格时说:“论到语言与一时的决心,他全是行动与果敢,然而当需要把语言和决心诉诸实效,他又全是犹豫不决。结果,他决心做出一切,但什么都没有做,他充满目的,但缺乏达到目的的思想品质.”弗朗西斯·兼特尔曼在《戏剧批评》中说:“至于人物,非常遗憾,作者本意把他写得可爱,而实际上却是一大堆显著的矛盾:他好冲动,又 相似文献
12.
阮珅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深刻而多方面地描绘了丹麦王子的性格和行动,揭示了人道主义理想和不人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时代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这部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读者心中,激发起不同的感受和反响,有人慷慨悲歌,有人唏嘘叹息;对王子哈姆莱特的形象有人从某一个角度作出解释,有人又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评论.言人人殊,聚讼纷纭.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评述的基础上,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和行动的分析作一点批注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陈瑞兰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Z2)
一、社会与历史对哈姆莱特性格软弱性的评价长期以来 ,人们分析哈姆莱特惨烈失败的原因 ,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但是 ,却无一人得出一个全面、妥贴的 ,能为人人所接受的结论 ,其关键就在于有些人只从哈姆莱特性格本身去找原因 ,另外一些人则完全忽视其本身的复杂性 ,单从客观情势去寻找答案。这里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歌德所说的“我觉得这很明显……一件伟大的事业不能负担在一个别人不能信任的人身上……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的人 ,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 ,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另一种意见是 19世纪后期德国评论家… 相似文献
14.
盛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今年三月十四日,是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马克思的时候,最好的行动莫过于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为开创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而奋斗。学风问题,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也是我们的工作态度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一系列文件中深刻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和近几年来的新鲜经验,对许多重大问题作了科学的概括。广大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束缚,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做了大量工作,在社会科学教学与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与日俱增的进步。但是,同党中央所进行的理论活动还很不适应,四化建设中许多重大的实际问题还不能及时地得到理论的说明,更不要说理论与实践同步前进或理论跑到前面去指导实践了,这些不足之处,同我们的学风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能以马克思为榜样,努力以共产主义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经常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就一定能为开创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16.
吕蘋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7,(1)
自从席珍离我而去之后,我的脑海里经常浮现他的身影。我们是患难夫妻,共同生活了数十年,经历了不知多少风风雨雨,真所谓同甘共苦,相依为命,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性情开朗,学识渊博。当他年华正茂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学生。作为学者,他来校讲学。从那时起,我便对他产生了敬爱之心,经过几度春秋,我们终于排除万难,共同生活在一起了。当时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但我们的内心是快乐的,工作之余,我们会抱着孩子出游、留影、野餐,度过难得的假日。 相似文献
17.
朱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一) 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到他逝世为止,一直未停止过对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他为了写作《资本论》的需要,重新学习数学,除了学习对他的经济学研究工作有实用意义的数学外,还深入学习了各种数学问题,阅读了一系列数学书籍,征服了数量庞大而内容详尽的代数及解析几何,并且热心地作了提要,同时深入研究了微积分,写下了长达一千多页的极为珍贵的数学手稿。马克思把研究数学作为他革命工作的一部分,他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数学,在病情十分严重和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还是刻苦钻研数学。这从下面这段自述中可以看出:“写文章现在对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了。我能用来使心灵保持必要平静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数学。”“在工作之余——当然不能老是写作——我就搞微分学 相似文献
18.
已是春天了,那首凄凉的哀乐,仍在中国的高天和大地回荡缭绕,那个寒冷的日子,仍在人们心灵的空间冰封雪飘……已是清晨了,那条黄昏时汇成的人流,仍在痴痴地等你归来;那支黑夜时出发的队伍仍在苦苦地把你寻找……啊!周恩来,你的魅力究竟何在?竟能使全中国的人民为你敬礼,为你歌唱,为你垂泪,为你哀悼。你的力量,究竟何在?竟能使全世界的朋友为你激动为你吟咏,为你翘首,为你倾倒。你是无产阶级勇敢无畏的旗手,八千里路云和月,五十余年风和雨,总在前列竖高标。你是剥削阶级的不寒而栗的克星,面对疯狂的吸血鬼,敢拼敢杀斗志坚,穷追不舍胆气豪。你… 相似文献
19.
翁义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6)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的伟大作家。他的影响,十分深远,如同高尔基所说:“整个宇宙,整个大地都在望着他:从中国,从印度,从美国,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着活的、一直在颤动的线向他伸过来”。对于托尔斯泰及其创作,无论是在他生前或死后,也无论是在十月革命前或十月革命后,都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评价。一九○五年的革命失败后,俄国进入斯托雷平的反动年代。反动营垒在用极其野蛮的监禁、苦役与绞架政策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统治的同时,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也发起了对革 相似文献
20.
杨光歧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3)
今年六月二十三日,是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逝世三百二十周年。中国人民以祟敬的心情,缅怀这位爱国主义者的不朽功勋。 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本文试图就有关郑成功爱国主义的几个方面,做一粗浅的述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