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城地区民间舞蹈文化丰富多彩,“花鼓”舞蹈更具地域特色明显,是山西代表性的主要舞种之一。“万荣花鼓”以多鼓著称,“北垣花鼓”则注重单鼓而精,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所使用的鼓槌不同。正是这些不同的特点,构成了他们各自的艺术特色,体现着运城地区不同地方的民俗差异和人文艺术。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国剧陈列馆从20世纪30年代筹备到成立的过程,以及在抗战期间的艰难维持和抗战胜利后的恢复,乃至建国后的去向,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考察。国剧陈列馆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政、学、戏曲界等多方关注和呼应,所搜集和收藏的戏曲文物也多得以保存和延续至今,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梳理国剧陈列馆的沿革,我们可以发现齐如山等人抓住博物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契机,创造性地利用国剧陈列馆来收集、保存和研究戏曲文物,并向公众开放,宣传介绍传统戏曲,为传统戏曲文化在现代的发展搭建了新平台。同时,由于陈列馆的藏品始终带有强烈的私有色彩,与公立博物馆相比,陈列馆又具有“不完全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3.
伊兜 《新少年》2023,(6):4-7
<正>说到“戏曲”,同学们应该不陌生,那“曲艺”呢?“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有悠久的历史,据调查统计,存在并活跃于我国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同样作为传统艺术,虽然在场景和布置上没有“戏曲”丰富,但“曲艺”凭借语言表述和歌唱技巧,同样做到了贴近观众、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4.
元代戏曲理论述评段庸生以戏曲创作高度繁荣为特征的元代文学,把中国叙事性文艺推进到了“于科白中叙事,而曲文全为代言”的“真戏曲”时代。①从此打破了中国文坛长期以抒情性诗歌散文为中心的格局,从大都、杭州等商业城市涌现出一大批戏曲作家和戏曲艺人,戏曲艺术不...  相似文献   

5.
山西运城地区,素称“戏曲之乡”,地上地下保存着大量戏曲文物。这里不仅是汉唐百戏、宋元杂剧的故乡,而且是梆子声腔剧种的发祥地之一。山西省第一个戏曲文物展览室———河东戏曲文物展览室,以大量的戏曲文物,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戏曲艺术在河东地区发生、发展的漫长历史。全室共  相似文献   

6.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京剧风格钢琴音乐创作是当代多元化艺术生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合力”生成的新音乐形象,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作品的艺术魅力,赋予了京剧戏曲艺术崭新的内涵。在文化语境下思考,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在当代进行的传承和演变的重要体裁,是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代舞台呈现的形式变体,为西方钢琴艺术“中国化”提供了更宽阔的创作视野。同时,京剧艺术的钢琴化也表征着作曲家们转化中国传统音乐形态,致力于追求中国化“民族文化新音乐”的创作理念,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伴随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湖广填陕南”的移民运动,大批居住在以今广东嘉应州为中心的客家人从广东辗转迁徙至今陕西商洛境内。他们居住的地方仍以“广东”命名,以示不忘其祖。商洛本地人称他们及其后裔为“广东人”,称他们说的方言为“广东话”。考察历史文献资料,对照客家话的语音特点,可以看出商洛境内的“广东话”其实是客家话与商洛本地话进一步融合形成的客家话的变体。  相似文献   

8.
古代戏曲民俗与中国戏剧的渊源──中国艺术和审美意识发生的民俗思考之一鲍文锋一“中国戏剧晚出”命题的澄清和戏剧史研究视角的变换历史上士大夫阶层一向鄙视戏曲。在王国维之前,谁也不把戏曲当文学看待。中国长期的戏剧演出史料仅仅散见于前人的笔记与诗文中,正史文...  相似文献   

9.
戏曲电影是一种用戏曲式的影像动作叙事的艺术。舞台表演的镜头剪辑,唱、念、做、打的镜头特写和绝技表演的镜头奇观,是戏曲电影叙事的三大特殊修辞。戏曲舞台分场连接的镜头化、戏曲动作冲突连缀的镜头化和戏曲虚拟时空转换的镜头化,构建的舞台表演的镜头剪辑,是戏曲电影生成的最基本文法,也是戏曲电影获得的戏曲性和电影性的双重叙事意义。而作为唱、念、做、打的镜头特写,则强化了戏曲程式表演的表现,放大了戏曲程式表演细部,锁定了戏曲程式表演的所指,从戏曲程式表演的功能、魅力和想象上,赋予了戏曲电影的“戏曲性”一种新的维度表达。对于电影的奇观镜头,戏曲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在自身的衍变过程中,从戏曲表演特有的“绝技”镜头奇观、“虚幻”场景奇观到“子弹”虚拟奇观,展现了技术对这种电影类型的巨大作用。戏曲艺术的叙事修辞与电影镜头的叙事修辞的相融,产生了丰富的效果,并构成了戏曲电影最具有功效和审美意义的叙事修辞。历史经验说明,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既是不同的艺术类型之间的结合,也是艺术类型适应社会及自身生存的一种方法和途经。在这种意义上说,戏曲电影既是艺术自身的变革,也是艺术适应社会的变革。将电影的叙事修辞完美地运用在具有特殊民族风格的戏曲叙事上,在坚持戏曲叙事修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电影作为工业的现代叙事品格,是戏曲电影必须走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作为戏曲创作成绩卓著的福建省,在现代化问题的探索方面也站在了时代的前锋。在总结福建新时期戏曲创作得失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并结合时代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至上世纪末的20年间,福建戏曲界对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戏曲创作必须具有当代意识;戏曲艺术形式应该法古开新;戏曲现代戏需要“戏曲化”,其探索与不足为福建乃至全国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唐代小说以其独特的情节结构、高超的艺术成就引起元、明、清戏曲作家的重视 ,它在后世戏曲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改编之作。就结构艺术而言 ,唐代小说与后世相关戏曲作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 ,即 :线状结构的不同、“戏眼”的设置、“贵剪裁”与“密针线” ,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小说在元、明、清戏曲中的改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歌舞说”是前人言说中国戏曲艺术特征的重要遗产。今日我们欲建设戏曲理论,势必要对这些遗产进行清理。“歌舞说”并不是一种蹈空的理论话语。它因应了近代西潮的冲击,并渗透进中国近代戏曲的方方面面:学术研究、艺术创造与演剧运动。通过对20世纪三种典范性“歌舞说”(“以歌舞演故事”、“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歌剧说”)及其语境的梳理,我们大致可以弄清中国戏曲在近代的生存状态与趋附。  相似文献   

13.
在理论上,戏曲电视剧是电视剧的叙事优势和戏曲的抒情魅力相结合的产物。在叙事模式上,立足于将戏曲艺术的叙事平淡、抒情夸张和电视剧艺术的叙事讲究、抒情内化的特点和谐统一起来,把“情”作为两种艺术的契合点,多种艺术因子的独特组合为叙事模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性。戏曲电视剧叙事模式的选择和选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稀见戏曲剧种二夹弦源流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二夹弦是流行于鲁、豫、皖地区的稀见戏曲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个性的文化价值,2008年二夹弦正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界关于其起源问题的探讨虽很热烈,却尚无定论.二夹弦的传统剧目、特色声腔、表演特征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艺术形态,由此入手探究进行研究,考证其起源,梳理其发展脉络,见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可辨出二夹弦起源于民间曲艺艺术花鼓丁香,在融合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以及借鉴吸收其他兄弟剧种艺术养分的基础上,最终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相对成熟的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15.
80 年代以来发生在台湾与大陆的小剧场运动,可谓“一母所生”,同中有异。两者都是文化开放的产物,都是在西方戏剧新潮的影响下突破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果,又都是在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把艺术的目光盯到了中国传统戏曲上。但这一运动在台湾的酝酿要早一些,海峡两岸在艺术探索的“前卫性”与对主流戏剧的“反叛性”上是有差异的。台湾的小剧场运动,其业余性、独立性很强,而大陆的小剧场运动则大体上是主流戏剧的“分枝”与“附庸”。此外,前者多以“喜剧之美”取胜,后者则多出之以正剧或悲剧。把两者放在本世纪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中观察,它们都带着“弱势文化”的矛盾与尴尬。  相似文献   

16.
《清忠谱》是我国明末清初大戏曲家李玉的代表作。这部剧作取材于明末苏州市民反对魏忠贤逮捕周顺昌的群众斗争。这场斗争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又发生在李玉的故乡,李玉曾亲自耳闻目见其事。“事变”以后,他每思及这段“往事”,便为之“心裂”、“神越”,而时人的传奇又缺少“全篇”。所以,他以“词场史家”自任,把它搬上了戏曲舞台。全剧不仅“事俱按实”,再现了明末群众斗争的历史风貌,而且艺术上也别具匠心,对在戏曲舞台上表现群众斗争很有独创,在明清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戏曲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就必须“现代化”。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一、中国戏曲史实际上是剧种兴衰史,老剧种的出路在于改革,在于“还俗”;二、戏曲是最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容易为世人所接受;它的写意性与假定性特征与现代艺术相通,但戏曲无论本质精神或表现程式都有许多与“现代化”相悖之处,必须改革;三、市场经济加快了戏曲“现代化”的进程。本文还对目前戏曲创作现代化问题上存在的一些误区予以批评。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戏曲研究中对“戏剧”和“戏曲”两个概念的使用是有分寸的。“戏剧”是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别的演剧艺术的总称 ,“真戏剧”是对我国民族戏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称呼 ,“戏曲”则是指戏剧文学中的曲词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戏曲批评深受传统诗学理论影响,对戏曲艺术规律的探讨多集中在填词制曲方面。晚明曲家吕天成《曲品》的大量品评则围绕着“事”和“关目”而展开,越出了单纯以诗评曲的范畴,启动了古代戏曲批评从“曲”的意识到“剧”的观念的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20.
1974年,廉靖宇出生在北京海淀区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熏陶在戏曲艺术的氛围里,廉靖宇很小就喜欢上了京剧、评剧、梆子、豫剧、黄梅戏、晋剧等戏曲,还有评书、相声、大鼓、快板、快书等曲艺……很多人会奇怪他为什么没有走上专业之路,他却说:“我更愿意把这些当作一种爱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