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2):456-458
本文从色彩词的构成着手,分析色彩词的构成与语法功能的对应关系,从而在对色彩词的语法特点有了 较为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确定汉语色彩词的词性有四种:名词、形容词、动词、区别词。 相似文献
2.
郭晓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14-17
李贺在诗作中刻意营造繁多密集、神秘诡异的色彩意象。不仅把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五光十色真实地摄录在诗歌里,使作品美丽如画、异彩纷呈,而且还善于运用色彩来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抒发感情。他诗作中的色彩描写有四大特点。第一,充分利用各种色彩之间的互补组合;第二,注意各种色彩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第三,注意对色彩词的布置安排;第四,充分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3.
卢晓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李贺苦闷的诗歌与他诗歌的带有悲凄色彩的意象密不可分,这些意象群构成了一种低徊感伤的诗歌情调,在诗中回环萦绕,表现着理想与现实,人生与艺术的矛盾,无论是表现现实,还是表现幻化中的仙境,冥界都不能摆脱其困扰. 相似文献
4.
陈叶红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作为副词,"有"可以和体标记、副词、时间词、形容词等连用,也可以单独运用。通过"有"的运用,进一步验证了将"有"定位作"副词性确认标记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王永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2-24
李贺诗歌以“奇”、“诡”、“怪”著称,而他诗歌中的童话色彩及其内蕴往往为人忽视。李贺善于把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当作心灵化了的素材,从童话艺术思维这一角度加以审视、分解、重组,并适当融入时代生活与时代意识,在传统与童话二者之间巧妙完成了异乎寻常的审美独创。 相似文献
6.
韩煦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49-453
李贺的诗歌讲究色彩意象的搭配,并素以纷繁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和浓厚的色调称著。多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其效果表现在"视觉与感觉"之间的串联和沟通相生。李贺诗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比较显著的应属"意境"的营造、朦胧美和曲折美。 相似文献
7.
何晏东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7-30
李贺诗歌中涉及了大量的女性描写,其内容之丰富,在唐代诗人中并不多见。总体上李贺笔下的女性可一分为二,即虚幻世界的女性和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虚幻世界的女性又有神女和鬼女之分,其诗歌中对神女的描写形象尤为突出。袁行霈先生说李贺的诗歌"一言以蔽之,就是书写内心的苦闷。"李贺对女性的描写也是诗人内心苦闷的抒发,并且大量的女性描写已经成为他抒发内心苦闷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蒋春红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4):49-52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贺以所谓"长吉体"的奇诡诗风打动人心,针对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台湾学者李文彬教授用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颇有收获.作者探索了转换生成语法一些普遍而基本的规则与李贺诗歌之间的关联,确切地说,是三个规则内在语言能力的观念,句子结构不同层次的理论以及语法性的概念.它们被选中作为批评工具去解释李贺诗歌中出现的创造力、句法歧义以及反常表达. 相似文献
9.
孟陶宁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5):38-40
李贺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似乎不循任何理路,不遵任何规范。像雨后的彩虹,凭空而来,又倏尔逝去。但是,当我们试图超越生命或深人生命时,我们又是那样真实地感受到李贺的存在,他的诗歌素来以悲凄、怪诞著称,诗作从里到外都渗透着一股浓重的悲剧意识。本文着重从审美角度来分析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识:以病为美、以悲为美、以寒为美、以怪为美。 相似文献
10.
英语短语动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小品词是-UP-。传统认为它与英语习语中的介词和副词一样,其语义具有不可分析性。根据物象与背景理论中-UP-的意象图式,它的语义在短语动词中具有可分析性,其基本含义与事物从低级到高级或从低处到高处的移动相关,在短语动词中有13个义项,其中包括其概念隐喻变义,它们对短语动词的语义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冀宏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2):117-121
在任何语言的词汇中,色彩词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巧妙运用色彩词可取得独特而奇妙的修辞效果。文章通过赏析典型例句探讨英汉色彩词的修辞用法,并研究色彩词语的英汉互译,概括出在翻译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四种基本译法。 相似文献
12.
卢晓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2,(3):28-30
时空超越的艺术表现在李贺诗歌中非常突出。诗人打破了现实时空的界限,让他自由的心灵在古往今来不同的时间;在现实、幻想不同的空间恣意翱游。表现了他理想不能实现的悲苦和沉重、艰难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3.
程玮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79-81
唐代杰出诗人李贺的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死亡氛围,诗人以浓烈的色彩、奇异的想象对死亡世界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并追寻死亡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体味着死亡的孤独,又对死亡怀有梦想,这缘于他独特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6):38-44
诗家惊叹李贺诗歌虚荒幻诞的幽冥世界,同情李贺深重的怨恨悲愁,但细读李贺诗歌,又被其伟大悲悯情怀所感染。李贺深深关爱下层戍卒、农民、妇女以及少数民族,同情他们的不幸生活遭遇,悲悯他们的苦难人生,李贺把博大的仁爱情怀洒向这些弱势群体。晚唐李商隐和温庭筠的诗歌创作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魏祖钦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3):34-37
李贺诗歌具有独特的结构方式 ,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章法跳跃 ,跌宕起伏 ;二、起结无定 ,不蹈常规 ;三、虚实错综 ,变化多姿 ;四、意脉内藏 ,连接无迹。这种结构方式为李贺诗歌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王永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6):155-158
笔者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在中英诗歌史上焕发异彩的两颗流星李贺和济慈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李贺和济慈在经历与气质、美学观与风格及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18.
19.
张霞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3):38-39
“将”不论在现代汉语还是古汉语中,其词性和用法都相当复杂,以致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故笔者以先今后古的顺序并以古汉语为重点就这个问题来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以就正于方家。现代汉语中“将”用得很普遍,它不仅可以作名词、动词、介词、连词、助动词,还可作为一个词素与另一词素构成一个双音词。这些只要看下列例句就可以清楚。1我军将士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都很高。2下象棋时,只要把对方的“将”或“帅”逼得无路可走,就算胜利。3你只要拿话一将他,他就会干。4他当众将了我一军,要我表演舞蹈。5老王不是有心犯错误,又有悔改之心,就让他… 相似文献
20.
王天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4):84-89
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传播过程入手研究,可知李贺诗歌能在唐代发扬光大除了其诗歌造诣颇高的内部原因外,还仰仗于韩愈、杜牧、李商隐等人建构的三级传播模式。第一级传播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重在传播李贺其人;第二级传播源于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重在传播李贺其诗;第三级传播受晚唐审美风尚的影响,重在传播李贺其事。三级传播呈现了一个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