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邦一生写有24首《前奏曲》,其中Op28之17是在这24首前奏曲中唯一的一首运用回旋曲式进行写作的作品。从和声、曲式、旋律特点等方面对该作品作音乐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肖邦的创作思想及其作曲技法。  相似文献   

2.
太平府文献中的宋佚诗——《全宋诗》补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太平府即宋太平州(治当徐),辖境包括今安徽马鞍山、芜湖、繁昌.从太平府地方文献中共辑录为《全宋诗》失收的作品27首,重录2首,其中包括黄庭坚、沈括、郭祥正、贺铸、洪迈等知名人士的诗作.  相似文献   

3.
《我爱你中国》这首艺术歌曲传唱已久,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关于曲中词、曲、伴奏的结合乃至完美至极,至今仍在许许爹多的角落里能够倾听到这首歌曲,鉴于此,笔者拟从分析的角度来观察这首作品的细节性处理,已达到对这首作品的学习与借鉴。深层次剖析这部作品的内涵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贝多芬G大调随想回旋曲,又名:Rageovgrthelostpenny,翻译过来名为:丢失一分钱的愤怒,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作品。这首作品所体现的音乐内容与以往贝多芬作品所体现的英雄性和交响性不同,它体现了这位跨世纪伟大作曲家生活化和人性化的一面。G大调随想回旋曲是一首幽默风趣、富有活力的钢琴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贝多芬的早期创作风格,以及弹奏古典主义时期风格乐曲的演奏方法和风格,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也为喜欢和演奏这首作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肖邦,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乐派杰出代表人物之一,首创钢琴叙事曲这一体裁。《g小调叙事曲》,又名《第一叙事曲》是他所创四首叙事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作品结构庞大、内容深刻,在创作和音乐风格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技法和音乐风格几方面对这首作品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6.
《第二钢琴奏鸣曲》是德国最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贝多芬·路德维希·范的早期作品之一。贝多芬的早期作品较集中地显示了贝多芬的古典传统。但也可以看到在曲式结构及和声的变化、八度和弦技术的旷泛运动、突然的转调手法、深奥而丰富的慢乐章——这一切都预示了贝多芬艺术观的转变,那就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突破、创新、发展,进一步创造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分析这首《第二钢琴奏鸣曲》对研究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这首作品被明朗的音响世界所支配,贯穿着青春的快乐和爽朗之美,充满青年人的希望与直率的感情。这首作品…  相似文献   

7.
《锦瑟》是李商隐诗中最难解的作品之一。本文对李商隐的这篇作品做出自己的解读与评析,力求能够澄清历来对李商隐这首诗的解读分歧。解读的关键在于不纠缠于对作品背景的考证,而是着眼于作品的意象及其所传达出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众多金陵怀古的词中挑选出炯、王安石、周邦彦的作品,从词句、结构、技法、意境、风格等方面,分作题,予以赏析。作者通过查阅文献,考订了所选作品的分片与断句。并依据语言结构原理,对这三首词中的一些语句作出了新的解释。文章还表述了作者对这三首词的内涵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王维有数百作品传世,其中为数不多的几首涉及到民间信仰及巫术。这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作品的意义以及与宗教实践相关的作者的心路历程值得我们关注。本稿聚焦于《凉州郊外游望》,认为这首诗是王维第二次走入人生低谷,把目光投向民间,得到民间滋养而创作出的作品,它具有历史真实性和艺术价值,是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对世界进行禅宗"观照"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对一首声乐作品进行好的二度创作,离不开好的歌唱技巧,广博的知识和修养以及生活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的能力,只有这三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一首作品才能表现生动。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渔父》四首与自张志和以来渔父词的传统写法不同,抒发悲悯情怀是这组作品抒情上的主要特色。从体裁看,《渔父》四首实为诗而非词。考诸苏轼贬黄州期间心态,本组作品采用类于词的长短句形式,实与作者当时不敢作诗的处境有关。同时,这组词又真实反映着苏轼居黄期间的思想与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2.
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中的选段《晴朗的一天》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咏叹调作品,一直活跃在声乐舞台上与声乐教学领域中.这首咏叹调是整首歌剧作品的转折点,也是歌剧中最具戏剧性魅力的精彩段落之一.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针对这一咏叹调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管窥普契尼歌剧中的戏剧性因素及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较好地反映作者青年时代生活片断的作品,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活泼,节奏轻快自由,令人百读不厌。但对这首小词的解释及思想内容的概括尚多分歧。有的选本把这首词的内容和意义归纳为:“通过‘沉醉’、‘误入’、‘争渡’一连串生动的描写,把少女的秋日嬉游写得酣畅淋漓,引人入胜,表现了作者性格中豪放的一面。”笔者以为,这一归纳未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作品的主题与积极的思想内容。先看《如梦令》词:  相似文献   

14.
中外学者对肖邦钢琴叙事曲结构的分析并不一致。在肖邦以较复杂的曲式结构运用于如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幻想波洛涅兹舞曲等的大型作品上,众多理论家因分析的角度、方法、观念的不同,他们即使对同一首曲子的分析也有差异。肖邦在音乐中运用混合曲式结构,这与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时代追求音乐上的创新、追求强烈对比的感情表现、追求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综合运用等相联系。  相似文献   

15.
《安妮特拉舞曲》是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的代表作之一《培尔·金特》组曲中第一组曲的第三首,作品以其强烈的浪漫主义特征、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独特的个性征服了众多音乐学者与音乐爱好者。这是一首在组曲中颇具代表性的阿拉伯风格舞曲,本文试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作曲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其达到能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一首优秀的艺术作品经作词、作曲家完成后,对此作品如何进行表现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决定了歌者如何对此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使歌曲的魅力与演唱的魅力能融为一体而感染人,主要体现于对作品的艺术处理上,本文对此简要地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斯克里亚宾《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术类型与处理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引起我们对这首钢琴协奏曲的关注,加深我们对斯克里亚宾的这首协奏曲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期望对钢琴协奏曲的教学和演奏实践起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并推动斯克里亚宾钢琴作品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和毛泽东研究的不少论著中,有8首毛泽东诗词与前人名诗在创作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关系尤为密切,有的甚至袭用其中的字句。对此,学术界说法不一:或曰“抄”、或曰“改”、或曰“仿”、或曰“套”……为了匡正和统一这些说法,本文将中国古代名诗与此相类似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界定这是“剥体”作诗的传统创作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将毛泽东这8首作品与前人名诗简作对比分析后指出:毛泽东这8首诗作正是用此手法,抓住现实问题进行再创作的属剥体诗的新作品;毛泽东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榜样,是“古为今用”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王建中创作的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他创作的五首陕北民歌钢琴曲中最出色的一首。整个作品由复三部曲式构成,第一部分采用了民族调式商调式写作,第二部分由变奏曲式写成,第三部分用了动力型的再现手法。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是织体、和声运用、情绪表现上的细腻。  相似文献   

20.
高师学生在接受西方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牢固地掌握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有助于全面接触与掌握两种不同审美观的音乐文化。中国钢琴音乐在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上千首作品,这些作品在保留和突出原有的民族音乐特色的同时,通过复调、和声等西方作曲要素的运用,赋予了民族音乐新的活力与感染力。这既是对民族音乐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教学中,通过教材这个窗口,加大对中国钢琴作品的选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钢琴作品,是一个必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