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的人性本质及其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刺克厉夫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部小说《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他的复杂性格来自他的复杂生活背景和经历,这些都与艾米莉自己成长生活经历极为相似。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在希刺克厉夫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由执着地追求爱情到无情毁灭对爱的追求,由刚开始疯狂的爱的复仇到人性的复苏,在希刺克厉夫身上显得那么的自然、真切,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一样相思别样情——论《呼啸山庄》的爱情描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啸山庄>是一部独特而又经典的爱情小说,作品中表现了三种不同的爱情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之间的爱情是寻觅原始自我的爱情,是人类原始天性的产物;凯瑟琳和林悖之间的爱情迎合了世俗的标准,是世俗社会的产物.这两种爱情相互冲突,使人类陷入情感的危机当中.而哈里顿和凯蒂之间的爱情是前两种爱情的融合与延续,是作者在作品中所描写的爱情的美满结局,代表着人类爱情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坛以及世界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作了介绍.对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情以及希刺克厉夫的"爱-恨-复仇-人性复归"这条主线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指出<呼啸山庄>是一部别具一格值得研究的小说.  相似文献   

4.
希刺克厉夫的爱与恨超越了人的生存、伦理和生死的界限 ,超越了人类经验和理性而至极端 ,这种情感是一种彻底纯粹的情感。这是艾米莉的天才所在。  相似文献   

5.
《呼啸山庄》是一部悲剧小说 ,女主角凯蒂和男主角希刺克厉夫生性不羁 ,他们藐视世俗的偏见 ,为了能够永远在一起 ,公然挑战社会的道德规范 ,但社会是残酷而强大的 ,它无情地阻碍了他们。凯蒂与社会调和 ,但她最后被葬送了 ;希刺克厉夫相信斗争与复仇能使他达到目的 ,然而他也失败了。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社会力量 ,并直接揭露了社会生活的真相。  相似文献   

6.
评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爱情悲剧孙良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最吸引人也最令人迷惑不解的部分要算是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描写了。一百多年来,各国文学界对此评论众多,莫衷一是。1847年小说出版,书中异乎寻常的强烈的爱被指责为病态心理、不道德和...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希刺克厉夫的自卑、痴爱、嫉妒、期待、复仇等五种心理因素及其变态心理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剖析,并揭示其由于变态心理所造成的心理悲剧  相似文献   

8.
依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性本能,和死亡本能分析《呼啸山庄》主要人物凯瑟琳和埃德加、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之间施虐与受虐的性变态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死亡动机,可以清楚地揭示人物的主要性格.  相似文献   

9.
<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恩萧是男女两性力量的结合,她与希刺克厉夫具有不可分割性.她是一个"双性共体"的女主人公,对瓦解男权制社会的性别二元对立论有重要的作用.这一形象揭示了西方男权制对女性的改造,不断地激励着女权主义者为追求两性平等、独立自主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恩萧是男女两性力量的结合,她与希刺克厉夫具有不可分割性。她是一个"双性共体"的女主人公,对瓦解男权制社会的性别二元对立论有重要的作用。这一形象揭示了西方男权制对女性的改造,不断地激励着女权主义者为追求两性平等、独立自主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学的斯芬克斯《呼啸山庄》存在着“复数与分歧”,但直到今天,它还被当成“英国”文学经典,而它可能与爱尔兰的联系还很少受到关注,它幽深的政治目的也被忽视.如果把该小说放在1840年代和勃朗特家庭背景下阅读,可以发现它具有英爱关系大寓言的特色.以小说主人公希刺克厉夫为研读对象,将他置于英爱冲突的历史语境中,从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理论视角,可以检视爱尔兰人的堕落异化和模拟反抗,也可以揭示艾米莉·勃朗特文本里的民族叙事机制和双重视野,从而发掘出现代文学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里建构起分别象征着野性生存状态的呼啸山庄与文明生存形态的画眉山庄,而生长于其中的人也因此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精神特征。这两种相对的生存形态相互撞击之后就形成了持久而激烈的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抗争的格局。该文从生长于其中的两代人在文明与野性的取舍的成败得失——凯瑟琳.恩萧的悲剧性选择、希刺克厉夫野性复仇的失落以及哈里顿与小凯蒂的完美结合——的分析出发,认为《呼啸山庄》蕴涵了这样一种理念:在人类从野性走向文明的历程中,个体须保有这样的一种前行姿态,即保留野性生存状态中的自由奔放的生命意识和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经过从善从美的文明行为方式的引导来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积极扬弃,人类才能获得灵魂的真正自由和心灵的持久安宁。  相似文献   

13.
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看,勃朗特姐妹的传世之作《简.爱》与《呼啸山庄》在他者的隐喻和身份认同方面对于英国的帝国殖民同样具有强烈的反讽性,然而两部小说对他者角色——伯莎.梅森和希刺克厉夫的不同处理又使得妹妹艾米莉的《呼啸山庄》较之于姐姐夏洛蒂的《简.爱》更具颠覆性。  相似文献   

14.
《呼啸山庄》是一部著名的小说,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深刻的描述了一段执着痛苦的感情,其间的爱恨交织震撼人心。小说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女主人公凯瑟琳的错误选择和希刺克厉夫疯狂的报复,还有就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他们产生的身不由己的影响。希望这样的作品能够给世人以启迪,让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相似文献   

15.
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女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里形象地表达了她的泛神论信念.通过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两个人物的性格塑造,作者强调了人的精神活动高于感官欲望的追求。心灵的友爱与安宁重于一切。作者象征性指出世俗享乐的诱惑和原始激情的冲动是阻碍人对真理形成清晰判断与理解的根本原因。人一旦为世俗享乐或激情所支配,就会丧失精神上的自由,沦为肉体欲望的奴隶。艾米莉的这种思想同时也反映在她自己的个人生活信念之中。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那里,成为自我是反抗绝望的内在动因,如果没有成为自我的意志牵引,反抗绝望就缺少持之以恒的主体支撑。在反抗绝望底下,恰恰是呼吸绝望,因为绝望是成为自我的必经之途。绝望和反抗绝望正是围绕着“能否成为自我”这个核心。惟有觉醒了的自我,才能直面绝望,而泯灭了的自我,就是绝望本身。因而鲁迅一生最大的努力并不是花在反抗绝望上,而是花在如何成为自我的实践上。  相似文献   

17.
儿时在故乡的荒原沼地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艾米莉·勃朗特自由不羁的个性,使她独立于维多利亚时代主流小说家之外。本文分析了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中主人公希刺克厉夫在激情与反叛中的爱恨情仇、凯瑟琳·恩萧在理智与情感的抉择中表现出的人格缺陷。本文还指出:尽管该小说中各种矛盾跌宕起伏、激情澎湃,但是,由于作者对“艺术的完美”的追求,加之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段,特别是“抒情与含蓄”的兼用,使小说在叙事角度、结构布局和情节安排上保持着严格的匀称美,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和谐文风。《呼啸山庄》是一部火与冰、爱与仇、激情与控制交织的杰作,是作家旷世的激情与超然的理智、浪漫主义的自由想象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无不带有俄罗斯灵魂特有的尖锐、阴郁和深刻,其中呈现的伦理困境至今依然具有砭人肌骨的寒意。深入解读此种伦理困境,对于后来者无疑还是既恼人又具有诱惑力的挑战。在长篇小说《工人舍维廖夫》中,阿尔志跋绥夫展示了暴力革命伦理的虚无主义本质,暴力革命者在自我神化和自我厌弃的悖论中,最终走向了恐怖主义的泥沼。分析其中的人性逻辑和伦理困境,对于超越暴力革命的局限性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苏青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 ,她的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和《续结婚十年》表现了女性在封建礼教、封建文化的束缚下而形成的道德、伦理观念的沉积与心态 ,喊出了四十年代沦陷区的妇女反抗不平的呼声 ,表现了一个被压抑女性的反抗意识和对自我生存价值地位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在《强盗新娘》中处于伦理混乱与主体分裂状态下的三位主人公托妮、查丽丝和洛兹对自我形象和女性形象的探索构成了文本伦理主线。三人在探索中两次建构欲望模仿结构的情节为伦理线上的伦理结。在第一次建构的欲望模仿结构遭遇破坏后,三人意识到她们力图模仿的传统女性美德已失效,也不再压抑分裂出的阴暗自我。在第二次建构的欲望模仿结构中,三人与中介泽尼亚形成双重束缚关系,但她们通过伦理选择放弃暴力报复,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