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美学中的悲剧范畴不仅指艺术中戏剧体形式的悲剧,而且包括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一切悲剧事件和现象。所以,对悲剧问题的探讨不应局限在戏剧形式的悲剧体裁和艺术范围内进行。应当把悲剧问题置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这一巨大背景下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全面地充分地说明悲剧的本质及特征。这种基础上形成的悲剧理论,才能够具有巨大的历史感,才可能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2.
逻辑先生偷换概念之处多有。尽管逻辑先生对“美的规律”的探究数十年没进步表示遗憾,而他自己有关“美的规律”的新阐释.却实在令人不敢恭维。眼下一些青年美学家对“实践美学”提出挑战.这是好事。但挑战或超越“实践美学”的目的不应是仅仅寻求新的美学派别命名,而是要推进美学研究真正切入实践。  相似文献   

3.
物质生活实践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起点。从物质生活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确立起一条不同于以往一切意识形态的研究路径;通过对"现实中的个人"所从事的物质生活实践的历史考察,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从物质实践中产生分化并异化的历史过程;将意识形态还原为物质生活实践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马克思阐发了意识形态概念的科学内涵;诉诸于物质生活实践以改变现存事物,通过消除意识形态产生的生产关系从而扬弃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归宿。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人”,其逻辑终点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两者首尾相应,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一条轴线,而实践则是将起点和终点联系起来的纽带。梳理二者及其联系的纽带,正好可以从逻辑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科学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出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本质的人”,出发点是“现实的人”。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的区分,标志了马克思思维方式的彻底变革,为马克思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它对我们深化理解马克思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梳理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分析论证了各种观点及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存在的不合理性,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是过程起点论”的观点.即从党的二大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这一历史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处于这一过程中的这些“点”连贯起来,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凡科学理论都有逻辑起点。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范畴 ,应当是一个与研究对象历史进程同步的抽象范畴 ,而不能是具体范畴。寻找和确定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时 ,一定要注意把握研究对象的主体或本质。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人民需要”。  相似文献   

8.
阶级范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的阶级概念贯穿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学说,因而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虽然在马克思之前,资产阶级历史学家阐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各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但他们并未将阶级概念作为政治哲学的基点,更不可能将此概念作为终身的实践指南。阶级概念是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关键。抽掉阶级概念,整个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体系就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历史观逻辑起点确立的世界观前提应当肯定,马克思在分析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时,虽然首先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劳动上,但并没有脱离历史的前提——人的存在,人的自然肉体存在,他始终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还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问题,理论界众说纷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见解是两种:一是以劳动为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二是以自然人为逻辑起点。本文着重讨论以单纯的劳动为历史观逻辑起点的片面性,以及坚持马克思关于逻辑起点完整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杨春时先生认为:美学的逻辑起点是“人的生存”。本文认为:人的生存性既不是人的特有本质.也不是人的类本质,不能由此推衍出整个美学的范畴体系。而人的艺术需要本质作为人的高级本质,使人一方面与其动物性相分离,另一方面与其集团性相分离,所以美学的逻辑起点应定位于人的艺术需要本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自身的联系等多角度对劳动范畴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使劳动范畴逐步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同时,劳动范畴对于人们科学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既是人类历史的现实起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正>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深刻地指出;“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同样,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马恩全集》第12卷第742——743页)这里,马克思运用生产的普遍规律,科学地揭示了艺术生产中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辩证关系。很长时期以来,学术理论界对马克思“生产为主体生产对象”这一观点还比较关注,但是,对马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其思想发展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正如从古希腊哲学中可以找到原来西方一切思想发展的萌芽和胚胎一样,我们也可以从马克思的博士学位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中,找到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重复产生,是资本现代性的文化表征。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超越了这种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认为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生产性的实践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却使这种本质力量的异化形式发展到顶点。把"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相结合,对"现存的事物"进行批判,既是改变现状的根本路径,也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宗旨。实践唯物论也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思无邪:苏轼美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思又无所不思的“思无邪”是苏轼人生观的核心,它以处世的“淡无累”和“遇事则发”为两翼。“淡无累”强调心灵的超凡脱俗;“遇事则发”则让超越了的心灵重返人间,两者相辅相成。以此为起点,它构成了苏轼关于审美态度、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6.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关励姝,侯西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或出发点问题,曾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其争论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是“现实的人”,另一种则认为是物质生产(劳动)或实践活动。这两种观点就是孰非,通...  相似文献   

17.
审美认知长期被公认为是直觉而非逻辑的 ,因此而与科学认知形成明显分界线。然而从所谓逻辑的本质看 ,其与联系、规律等概念有着高度内在的同一性。任何复杂事物包括美与审美现象都是有着普遍联系的、有规律可循的、因而是有逻辑可循的 ,因而审美认知也应当是有逻辑的。打破传统二值逻辑构架而建立在多值逻辑基础上的现代逻辑学 ,以及与此相照应的现代计算机原理与技术、现代艺术和审美实践等都充分证明 :审美逻辑是现代多值逻辑最典型、也最极端的存在式。承认并研究审美的逻辑问题 ,发现审美———这一人类精神或心理世界最为复杂现象与活动独具的逻辑面貌 ,及其独具的定律、演算系统 ,对于丰富和健全认知心理学理论 ,建立科学的审美教育和整个教育的审美化体系 ,从而真正实现用“美的规律”去“建造物体”和塑造人类自身 ,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美育的第一部宣言书.席勒在写作这本书时基本上有两条思路,即有两个逻辑起点,一是对其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的批判,二是对人性的抽象分析.笔者着重梳理这两个逻辑起点,并阐发其生发的美育思想及其对中国当代美育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瑞尼尔.格伦德曼看来,要正确理解生态问题首先需要区分自然观中的人类中心视角与生态中心视角。他对人类中心视角表示赞同,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决于人类的兴趣和需要。他对"生态问题"做出界定,认为它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结果,技术和组织的复杂性使人类的有意识活动往往不能达到其目的,引起生态问题。他对马克思的自然观得以发展和运用的条件展开考察,强调"支配自然"概念的转义和"生产力增长"的双重含义。  相似文献   

20.
经由哲学思辩构筑起来的理论体系应有科学的逻辑起点,民法理论的逻辑起点是财产权,而不是财产,财产仅是财产权的载体。物权和债权是民法为保护财产权而设定的法律权利。物权是法律赋予特定财产权之上的排他性权利,旨在强化财产权之归属。应将财产权和物权严格区分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