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哲学思维方式本身及马克思所面对的哲学传统进行系统反思的基础上 ,通过深入研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 ,从思想内容和表述形式两个方面仔细分析了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最终揭示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实现了一场哲学思维方式的范式转换 ,即从传统哲学现成论的思维方式转向了现代哲学生成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3.
池忠军 《学术论坛》2003,1(5):11-15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不同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而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了科学的人道主义。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人道主义或视为反人道主义的都是错误的。当代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之生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人学的现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传光 《北方论丛》2010,(5):109-112
马克思人学以实践的方式把握人的生存,从思辨人学转向实践人学,找寻当前人的生存问题;从人的生存出发理解实践,从实践形而上学转向实践人类学,审视当前人的生存问题;以生存实践性为基点探讨人的发展问题,从抽象发展观转向自由全面的现实发展观,审视人的发展问题.可见,马克思人学直入人的核心问题,即人的生存与发展两大主题,并以真实地实现其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关切的品性彰显着其现代价值和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5.
李杰 《晋阳学刊》2011,(2):11-17
当代中国学者对于马克思人学的研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人学的建设和发展中不断深化的。其研究历程大致有3个阶段:恢复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从价值观上强调尊重人;系统研究马克思的人学,从学理上说清人,从实践上塑造人;总体把握马克思人学特征,转换人学研究范式,指导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些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随着人的生存实践的展开,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人学的精神实质,实现马克思人学的中国化,从而更好地沿着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实践人学是对传统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它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理性人学和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它以"实践"为基石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个体与社会的统一;马克思实践人学的思想内涵及其人学研究范式在当代具有不可超越性;它与"以人为本"实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人的现代化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内涵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性、发展变化性,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价值追求是人的价值,体现了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功能导向;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在全球现代化背景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确立的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立足马克思人学经典,重新梳理和再认识马克恩人学理论的逻辑内涵、路径与现代价值,对于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实践人学之构建,实现了西方人学系统中最伟大的一场革命,以"现实的人"颠覆了西方传统人学重思辨轻现实的理论状况.此种"颠覆"并非仅出于书斋式的纯理论旨趣,其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及其现实生活过程为出发点,表达出一种救赎与解放现实的人类的政治旨趣与向度,彰显出追求"人类解放"的崇高精神.理解这一场革命的深远意义,不仅需要注意其对"人之存在结构"的核心的重新规定,更需注重其人学构建的政治旨趣.  相似文献   

9.
臧峰宇 《天府新论》2006,1(5):21-23,124
在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人学变革逐渐展开,他揭示了施特劳斯、鲍威尔、赫斯、费尔巴哈、斯蒂纳等的人论缺乏实践视域,本质上是具有普适倾向的人性诉求,他们对人的发展所做的政治哲学努力对现实政治的改善是乏力的。马克思人学变革与其经济学研究紧密相关,在对劳资  相似文献   

10.
告别人本主义——马克思科学人学观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人学观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语境。这种人学观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必将导致它被马克思的科学人学观所替代,正确地认识这一点,既是科学理解马克思人学观底蕴的需要,同时也为理论上澄清马克思人学观的真实面目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康德而言,崇高意指人同无形式的自然表象进行较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我超越的生命形式,其最终在人就是创造的最后目的的意味上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人类的天性中为崇高寻找先验的原理,这是康德在西方崇高学说史上独树一帜的魅力所在。可以说,这一运思智慧与康德所建构的先验哲学的根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它不仅使康德对崇高与优美的异同作出了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分辨,而且最终把康德与曾经影响过他的经验主义美学家柏克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2.
杨学功 《江汉论坛》2002,42(10):45-48
构成马克思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或者说把马克思的自然观与一切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的本质之点,是马克思哲学视野中“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换言之,“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合理域界。马克思的著名命题:“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不仅具有价值论的意义,而且具有存在论的意义。解决当代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可以从马克思这种实践中介的自然观中获得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认识中国新社会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既受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又是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相对于过去的二元社会结构 ,我国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可称为“新社会结构”。其中 ,知识阶层、私有阶层、管理阶层都是新兴社会阶层 ,他们和工人阶层一样都呈扩张态势 ,只有农民阶层的规模在不断缩小。新兴社会群体的阶层化、基本阶层的局部弱势化、先富群体的政治化、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扩大化 ,是新社会结构的主要发展趋势。新社会结构的运行机制 ,表现为人力资本日趋制度化的显性升值 ,同时也出现了部分权力“资本化”与非制度化的隐性升值现象。当前 ,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目标 ,是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的规模 ,形成中层较大、底层与高层较小的“橄榄型”结构。同时 ,促使社会结构进一步弱化刚性、扩大弹性 ,增强社会阶层的“换位机制” ,建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王元骧 《文史哲》2005,1(2):45-52
“审美”(鉴赏判断)这个概念按照康德的本意,是通过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使人超越利害关系的束缚,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把人引向“最高的善”。这是直接针对自启蒙运动以来科技理性肆虐、人文理性沦落而发的。但由于康德的先验论哲学思想以及在方法上所采取的“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的局限,最终导致他不可能完全解决两个世界的对立。我们应该在肯定康德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回避它的思想局限,从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关系着眼,正确理解审美在扬弃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无限与有限、超验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对立,以及审美在使人进入和谐统一境界、实现精神上的自由解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国有企业的进退问题向有争议。它涉及国有企业进退的根本判断、依据、范围与运作方式。必须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界定的前提,兼顾国有企业现在基础,从战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出发,结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的调整完善,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确保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发挥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丁为祥 《河北学刊》2013,33(1):39-43
在现实生活中,"人治"、"君君臣臣"、"为己"、"爱人"等儒学概念往往被人们从负面的角度加以理解。实际上,无论是"人治"还是"君君臣臣",其原初含义都是一种正面指谓。比如,"人治"源于《中庸》的"以人治人",是指以人道的方式对治人的过错,所以朱熹才将其注解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治"往往被理解为完全出于一己之私的"其人之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则往往被理解为"专门以你的方法对付你"。再如,"君君臣臣"本来是孔子对人由不同职务所决定之不同职分的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则往往被理解成对特权等级制度的维护与肯定;至于"为己"、"爱人",本来都是出于道德角度的严格要求,现在则全然被理解为所谓"自利"与"偏私"。所有这些古今异俗乃至完全相反的指谓,都是一种值得深入分析的语言衍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七一”前夕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等四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的新要求。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极大地调动全国人民参与改革开放的积极性,激励全国人民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粉碎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西化”、“分化”的图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的能动性与历史的必然性之间的内在冲突构成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对立,并且导致了葛兰西时代革命实践中宿命论与机会主义的对立。本文通过讨论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内涵,立足于葛兰西对必然性的独特理解,试图以葛兰西的视角来审视"改变世界如何可能"的问题。葛兰西通过对李嘉图的经济学理论中所谓的"假定……"逻辑的重新解读阐发出一种保持了偶然性维度的必然性,从而给予改变世界以现实的可能性。葛兰西的必然性符合人构造历史的行为的特殊性,即历史的必然性由人的行动所诠释,而人的行动仅仅是一种趋向,其中充满了可变因素。但在行动过程中,这些可变因素"被假定"为必然性的构成。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正是在强调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之上,通过恢复这种必然性的"假定"的前提而同时保持了人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论断,恩格斯也在相关论著中也提出了这一重要思想,但是后人在马恩的基础上去理解和阐述这一重要思想时,却争论不断,因而在笔者看来,要想正确把握马恩的“重建个人所有制”这一论断,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必须回到马恩的语境中理解它的内涵;其次,需要把握这一论断的目标;最后,需高瞻远瞩,理清这一论断实现所须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学术研究由于范式阻隔等原因而没有从真实的意义上回答马克思哲学之黑格尔起源的问题,而是对它做了过于简单的处理,导致许多重要的内容在学术视野中被遮盖或者直接删除.黑格尔影响马克思主要是在三个维度上发生的,这就是实践辩证法、以经济学研究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和政治哲学.这三个维度中的思想传递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豁然打通,也成为马克思创建自己哲学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