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义”     
“义”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和范畴之一 ,是孔子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或准绳。也是孔子思想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关于义利的关系 ,孔子及其后学都主张重“义”轻“利”或者以“义”统“利” ,实际上是一个对待群体关系和个体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形成的时代使之有借鉴墨家思想的可能,《唐虞之道》“爱亲”与“尊贤”的统一是其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绝大部分兼采儒墨之善而成的,其“利天下弗利”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墨家思想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伦理史上一场义利之辩,从春秋战国时期延续到宋明时代,乃至目前伦理界重新对义利之辩的反思。可见,如何认识“义”与“利”?是提倡“义”,还是“利”,或者是“义利并重”,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从中国古代义利之辩的历史背景,中西方伦理之本质差别,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一些国家与地区的伦理道德在变化等分析中,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条件下,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须提倡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义”与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利”并重。  相似文献   

4.
在佛教昌盛的武则天执政时期,武则天与儒家思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她为了夺取政权并进而维持自己的政治统治,充分利用“从周主义”、政治“正名”、重科举用文臣和制《臣轨》等儒家思想为其服务,武则天是一个务实的“以儒治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儒家思想文化与中国居住文化的关系,揭示了儒家“美善相乐”的美学观点,并结合民居建筑装饰语言,来诠释儒家思想对居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之精华,一言以蔽之,即是“仁民爱物”,而以“民”为本。孙中山先生的学说,其理念与儒家思想相同,俱是以“仁”为中心,讲天人合一的协调关系,去解决人生之各种基本问题。孙中山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革命史》一文中,谓其谋中国革命,所持之主义来源有三,其一即为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中实以“孔学”为中心,职是之故,孙中山先生的学说与儒家思想确有脉络可通之处,两者皆具同根之源,吾人试就二者加以比较研析。  相似文献   

7.
传统儒家义利观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义”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位居“仁”之次,其解甚多。归结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为本体之“义”,二为义理之“义”,三为适宜之“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却忽略了其间的差别,并将“义”与“利”绝对地对立开来,从而导致对传统儒家义利观认识的偏颇。这其中既有文本本身的原因,亦有诠释过程中问题。因此,对其作进一步的考辨不仅是必要的,且具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是搞历史的,但不是搞思想史的,对儒家思想、孔子思想没有下过工夫研究。我说的,对搞思想史的人来说可能会象笑话,但我还是要讲讲。这次会议的题目是:“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在我的脑子里,儒家思想和未来社会扯不上关系。一定要讲这两者有关系,是违心之论。谢希德教授在开幕式上讲,这次会议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学术问题上的自由争论,所以这里我就自己的一些想法谈谈。  相似文献   

9.
关于义利关系 ,孔孟提出了“重义兼利”的主张 ,他们“重义而不轻利”、“尚义而不排利”。后世之所以误解为“孔孟主张义利对立 ,尚义排利” ,主要是因为孔孟义利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蜕变 ,造成了后人的误解。现在我国社会转型中价值观出现了一些偏差 ,为了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义利观 ,必须区分儒家义利观的精华与糟粕 ,继承孔孟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 ,树立“重义兼利”的新观念 ,继承“尚义”的传统美德 ,倡导“见利思义”的儒商风范  相似文献   

10.
生生不已、自强有为、尚义崇公、包容存异、关怀济世等五大精神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基本精神的根源是大自然的“行”与“事”,因为各种缘由而变异了的“儒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不能等同的。儒家基本精神现代价值的落实是需要培植的。  相似文献   

11.
义利观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重义轻利”,认为“君子义以为质”,主张在处理义利二者关系时,强调以义制利,以义生利,二者不可兼得时,要以舍生来取义,但是孔子并没有以义否定利,他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且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很重视民利。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在鸦片战争后炮制出一个“修己治人之道”的“人治论”。这个“人治论”是儒家思想的发展,也是即将崩溃的封建统治阶级在垂死时发出的哀鸣。过去有些尊孔派人物把儒家思想誉之为中国的“民族精神”,说它在近代则成为抵抗西方文化侵略的根据,这是对历史的颠倒。历史事实证明,儒家思想到了近代则变成一种带有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是中国先秦以降最重要的思想主流,其统领和主宰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两千多年.其源起和史上的“三祖文化”、分封社会、天命鬼神观与《周礼》的源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对三祖文化、封建社会、天命鬼神观和《周礼》的追根溯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 ,墨翟从“兼相爱 ,交相利”的认识出发 ,提出了以“相爱”、“互利”、“平等”为原则处理各诸侯国之间关系的观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对“兼相爱 ,交相利”、“和为贵”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朱熹关于义利关系的论述是深刻而有力的。他认为,利是那义里面生出来的,只要按天理办事,恰到好处,自然就有利。这样的“利”对个人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对国家有利,对各民族的团结有利,是全人类的大“利”。“义”之外没有利,有义才有利,没有“义”的“利”是“私欲”,是“人欲”,不合正理,其结果不但无利,而且有害。  相似文献   

16.
“义利”是中国古代儒家一直强调的问题,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儒家“义利”观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它的影响与作用是双重的。在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辩证分析的方法,认识其思想内涵,扬弃其消极影响,继承并弘扬其积极因素,以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是重义轻利,尚义贬利。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影响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几千年。他把知义还是知利、重义还是重利.看作衡量人的品德高下…  相似文献   

17.
荀子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思想家。他把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的社会活动,都引导到社会的现实的需要中去。让人们的视听言动都符合时代的需要。有力地批判了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的禁锢人们思想的守旧原则。从而给儒家思想以新内容。本文仅就“仁”与“义”,“义”与“利”,“礼”与“法”等问题,简要的论证一下荀子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仁”与“义”“仁学”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随着奴隶制的解体,人的地位不断提高而产生的一种新思想。因为他专门论述人的问题,所以受到了思想家们的特别重视,伴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仁学也不断的具有新内容。荀子首先将孔子的仁学分为三个层次。“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  相似文献   

18.
性恶论是荀子思想的理论根基,源于孔子对人性的潜在看法。“义”是荀子思想体系里至高无上的道德形态,而且他充分肯定了“利”以及人的“欲利之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客观合理性。义与利总体上呈一种相克相生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的伦理规定为: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关于形成正确义利观的途径,荀子提出“学”、“行”、“积”、“尽”,并强调了精神激励和礼、法于此的强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扬雄继荀子之后提出“明道”论。在扬雄的文学思想中,明道、宗圣、尊经是三位一体的,其“道”是指“天道”或“天地之道”。扬雄与刘勰在论文上有深度的契合,他们皆依孔圣立言,而且后者常以前者之观点为论文之准绳,二者在文学思想上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刘勰论文重“原道”,其“道”既是天地之道或自然之道,亦是儒家之道,三者异名而同义,并无根本之冲突,其理论渊源正是扬雄的“明道”论。扬雄、刘勰的“明道”论,是儒家思想尚未教条化之前的创建,是关于文学本体意义之建构,与儒家思想教条化后的道学家创建的“载道”论有本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的“人”部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本文通过阐释“人”部字与人的情感、性格,以及与儒家思想、姓名意蕴、祭祀文化的关系,来探究蕴含在其背后的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