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日本的“家”文化孕育于本土,在其形成过程中,佛教、儒学逐渐融入日本的“家”中,共同成为“家”文化内容。她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基本部分。日本民族的“集团主义”、“等级服从意识”、“纵式人际关系”等特殊国民性均可以在“家”文化中寻找到源头。它作为日本国民性的基因,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以相应的形态表现出来。“家”文化也正在走向衰落,日本的传统国民性也在这个过程中弱化。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文化冷淡”症及其正确导向揭家新“文化冷淡”是文化学中用来描述一种社会病理现象的专门术语,指有一定文化环境的人在没有文化隔离的情况下,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淡漠感。大学生的“文化冷淡”症,主要表现在他们中的少数人身在高等学府优越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新感觉派笔下人物的精神特征可以概括为“无家可归的感觉”:不仅现实中没有家,更主要的是精神上无所皈依,在其后面有中外政治、哲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但更主要的是新感觉本质的个体性。  相似文献   

4.
新感觉派笔下人物的精神特征可以概括为“无家可归的感觉”不仅现实中没有家,更主要的是精神上无所皈依,在其后面有中外政治、哲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但更主要的是新感觉本质的个体性。  相似文献   

5.
“绝地天通”见于先秦多种文献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对“绝地天通”,已经有诸多解释。其中“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民神不杂”,实际上是讲两种社会状态的对立,但绝非先有“民神不杂”的“绝地天通”,而后才有“家为巫史”的天地不通。而其中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因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对天文地宜认识的飞跃,特别是天文历法的进步,才是绝地天通的根本原因。而绝地天通,则是伏羲画八卦仰观俯察的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6.
“家文化”作为中国社会的本位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众多民营企业青睐。然而,企业及员工对于“家文化”的认知错位、制度建设缺位导致“家文化”被道德绑架、新生代员工价值主张多元化等问题导致“家文化”建设难以发挥真正的效用。需要从企业文化视角正确解读“家文化”;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家文化”建设;充分认识“90后”新生代员工价值主张,发展“家文化”。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传统方化的主体,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如李锦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学基本上居于主干地位”。二是传统文化以儒道两家为主体,如赵吉惠“儒家和道家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体”。第三种意见认为传统文化由儒、佛、道三家综合而成,葛荣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佛、道三家构成的综合性文化”代表了这种观点。上述说法对于我们认识传统文化的真实内涵都有借鉴意义,但是从传统文化更深层的意义上来看,又都有片面之嫌,或囿于文化表面形态,或忽视了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甚而至于局限在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中难以自拔。其实,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是有其不同的主体特色的。在社会历史中,文化有其独具的发展曲线,这条曲线不仅可以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且可以作定性的断面分析。作为传统的任何文化形态,都是当时客观的社会存在,并且在文化的有机构成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先存在的后来会消亡,原先没有的后来会出现并加入。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就是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决定某个时期文化面貌,影响社会各个文化层面,决定社会心理结构与价值取向并显示一定特色的主流文化,包括社会思潮与政治思想等方面。本文基于  相似文献   

8.
试论巴金的家园文化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巴金百余年的生命历程中,家园文化意识始终是他进入现实生活和文学生活的精神源泉,也是他从事文化创造的生命支点。“家园”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指归,还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文化现象;“家园”所指不仅仅是“小家”———家庭,还是“大家”———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国一体,这一文化观念经由置换再造而灌注于巴金生命外化的文本世界。本文以巴金对于“家”、“国”及其内在关系的认识历程为行文线索,探究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对于家园文化现象的深刻认识和思想变迁。“家园”文化意识的探讨和反思将有助于促进新世纪文化建设的积极重建。  相似文献   

9.
春节文化元素,在酒类广告中有诸多的运用,该文例举了金六福酒与“福”文化、孔府家酒与“家”文化、宋河酒与“共赢”文化、稻花香酒与“丰收”文化、百威啤酒与团队精神,分析了运用的类型和效果,指出利用这些媒体广告中的传统文化,引导教育大学生强化感恩、爱家观念、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和正确的幸福观,对于大学生在在校思想成长尤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词义经常处于变化之中,造成词义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概括起来,一是语言的外部原因,一是语言的内部原因。所谓外部原因,主要指社会历史的变迁,物质文化的演进以及人的思维和认识的发展所造成的词义变化。比如在先秦时代,“天下”“国”“家”这一词义系列里,“天下”指周王统治的行政区域,“国”指诸侯统治的行政区域,“家”指卿大夫统治的行政区域。这种词义格局是以西周的分封制为背景的。到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确立以后,“国”和“家”的意义有了变化,通常是“国”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等待的一天》的主题和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等待的一天》为例 ,剖析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和主题坐标 ,阐明了海明威在其短篇小说中以简练的文字、消解了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揭示了“迷惘的一代”的精神状况和对生命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指导下,文章将“交往”引入德育研究的视阈中,认为高校德育是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精神交往,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尝试提出了高校交往德育模式,并着重阐述了模式运行的四个原则:主体间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平等对话原则;互动交融原则。  相似文献   

13.
如果将孟子所说的"七十者可以食肉"(<梁惠王上>)一语,放在中国古代社会史与饮食史的脉络中加以考察的话,那么,探讨显示"七十"之龄是中国古代人的生命历程中从公务退休告老的阶段.古人年届七十就受到尊养,但古人也强调年龄必须与个人精神修养与时俱进,所以孔子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人生最高境界.古代中国社会一般庶人生活资源有限,平日以疏果佐食,只有在祭祀或庆典时,才得食肉,因此,孟子认为"七十者可以食肉",就是"王道"政治的理想目标了.  相似文献   

14.
清代文学世家的形成与传衍,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作用颇为重要。家族子弟对家学传统常存敬畏、自豪与责任感,时时感受到祖宗的力量与目光,"诗是吾家事"是他们心态的真实写照、心志的肯定性表露。在惯常的叙述中,"吾家事"的承担者,似乎主要是男性,本文着重强调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文学女性的家族信念护持对家学发展内动力的培育,多有贡献。她们的婚姻,以及她们的文学才华的被压抑与释放,都与家学的传播、融合与生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孕育了“中和位育”“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人文精神。对这些意蕴丰富的传统人文精神进行时代化的解读,从中汲取有益精神养料,涵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确立新时代法治的集体主义原则、家国情怀取向、人民中心定位、情理相通要求、人人平等理念、合理竞争导向。  相似文献   

16.
家庭伦理视域里的鲁迅进化论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迅家庭伦理思想产生的主要思想理论基础是进化论、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就进化论思想来说,鲁迅的进化论思想可以说直接来源于严复的影响,但是通过在日留学其间对于进化论思想的相关文献的直接研究以及章太炎"俱分进化"思想对其的影响,促使其形成了以重青年、重精神、重现在为特色的进化论思想,由此使得鲁迅主张父母要解放了孩子,改变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18.
陈毅将军曾长期在军队、地方、政府的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注意在实践中从理论上不断探索、总结、提炼领导工作的经验,进而形成其丰富的领导科学理论,如坚持领导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思想,坚持领导首先是党的领导和政治上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集体领导原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原则,讲究领导工作的方法和艺术等,既充实、丰富、发展了毛泽东的科学领导思想,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王安忆都曾站在市民的立场上真实描绘了市民世界的生活和内心精神,表现了市民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基本特征是精神理想的追求萎缩在社会功利之中,政治意识淡化于日常生活之中.不同于张爱玲的是,王安忆在描写市民的精神理想萎缩的同时,又在营建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之塔",政治意识淡化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忽略了社会背景观照.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以“中性”状态进行写作,女性经验被主流话语遮蔽。王安忆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以“城市”为窗口,从女性个体对孤独这一生命原生态的反叛与认同,对母性的拒绝与回归中,对于家庭的独立与依附中,实现她对城市女性生存意义的体认与终极关怀,并找出一条救赎之路——建构女性自己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