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民间法因其地域性、民族心理性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切关系,使其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具有发挥主导作用、形成主动全面保护、"三同时"保护和等边保护机制的可能性.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冲击、大量能工巧匠的减少及民间法自身的缺陷,极大地削弱了民间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应摒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顾代价的消耗,充分发挥民间法的优先适用效益,切实保护好传承人并建立有效的传承模式,依托民间法建立有效的外附激励机制和公平激励机制,设立专门基金会等,以发挥民间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与复杂性,以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本文分析了我国制定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民间规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能性,提出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法立法并应挖掘和研究民间规则以弥补法律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详细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非物质遗产被不正当商品化、非物质文化载体被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欠缺、传承出现断脉、民众意识薄弱、保护教育匮乏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态、保护物质载体、健全保护信息系统、保护传承人及文化空间、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开展保护教育及进行旅游开发等一些策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正在逐渐消失,其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自觉,即生活在非遗环境中的人,对非遗的认知,是一种自觉的理念或行为。具有较高非遗自觉性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氛围,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有利前提。浚县非遗资源丰富,浚县民众具有较好的非遗自觉性,这与其传统农耕文化和意识密切相关;但与此同时,较低的文化水平和视野,亦是其非遗自觉性有待提高的阻力。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生产既是一种在地化的本土知识体系的建构,又是一种基于学术共同体的一般性知识体系的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经验与知识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教育价值;其知识形态可区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个类型,呈现出显著的普遍性、通识性和共享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应遵循整体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来被关注的热点话题。论述了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认识,并就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主要部分如节日民俗、民间艺术、人生礼俗、民间知识等的产生与传承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民间信仰是我国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源和生存土壤,提出了要保护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民间信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本文尝试对有关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文文献进行回顾评述,以期从整体上认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1.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诸多问题,需对其采取"生活化"保护策略,即稳固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创新其表现形式、增强其时代感,加大财政投入、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传承和革新生活方式、营造有利于其存续的社会环境等,使其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现代居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对象,成为现代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丈化,它直接表达着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行动起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文明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要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就要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实施科学保护。以人为本是科学保护的前提;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规律是科学保护的根本;坚持依法保护是实现科学保护的保障;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实现科学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方面,基本形成体系,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程度远不及对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参见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Declaration of Istanbul).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生态发生了变化,一些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的减少.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律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检视民俗学的发展,我们发现民俗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当前的保护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去,民俗学一方面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的民俗学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文化属性及潜在的经济价值两个层面具体解析,认为"开发"与"保护"二者之间自然蕴涵着和谐共生、内在一致的关系,这一理论认识是实践中有效"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应参照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状况,认真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制定出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8.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在理论和观念层面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又要在工作和实践层面运用正确的方法论,还要在具体的操作和实施过程中体现价值的指向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选择性"无处不在,如果理解不深,认识不明,思路不清,方法不当,会使保护工作事与愿违,效果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是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是增强文化实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