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违反正常的公职规范,侵害公共利益,非法将公共权力用于追求私人利益.可以肯定,只要公私利益的对立和差别还存在,人们追求私利的动机就不会泯灭.只要公共权力还存在并由一些组织和个人固定执掌,公共权力执掌者利用公权谋取私利的动机就具有实现的可能.腐败是阶级社会的通病,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丑恶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社会的任何时期,腐败现象都同样的严重.尽管腐败滋生和肆虐的总根源是人们对私利的追求和公共权力的存在,但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机制才能形成和蔓延起来.社会环境和条件不同,腐败的程度是有差别的.世界许多国家发展历程表明,在社会结构稳定、社会运行有序,即利益分化不明显、公共权力受到有效制约、意识形态高度整合的历史发展时期,腐败现象因缺乏滋长的氛围和条件,从总体而言处于低发状态.当社会处于变革或转型时,腐败行为就会加倍地生长起来.我国现阶段腐败现象之严重,已引起国人的极大担忧和愤慨,其产生的大背景就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为什么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会明显增多?要说明这个问题,就必须对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状况作全面系统的分析.本文试图从经济、政治、思想观念几个方面对我国社会转型前后的状况作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的成因、功能及其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社会环境,从体制上分析了我国腐败现象滋长蔓延的主要根源:以利益导向为中心的社会动力系统的影响;市场已经启动,计划尚有余威,为权钱交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权力系统沿着“放权、松绑”的方向改革,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的制约,结果决策主体增多,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普遍化;从政治系统本身的运作来说,只要存在公共权力,就有腐败产生的可能性。腐败具有较严重的社会负功能,如果新的控制机制不能及时建立并得到完善,腐败的发展泛滥就必然会导致亡党、亡国和社会崩溃。由此,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监督机制,正确开展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3.
要想把党建设好,就必须十分重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消除腐败现象,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本文就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清除腐败现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效性谈谈看法。一、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其种种复杂原因。1.封建主义思想残余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是产生消极腐败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思想意识根深蒂固。特别是封建的权利意识对人们的影响很深,人们往往把升官和…  相似文献   

4.
高校的任务与性质决定了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是:行政权力腐败与学术权力腐败并存,腐败人员的职务、职称较高,腐败的群体性、被动性较为突出。高校腐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存在缺陷、监督缺位、认知缺失。预防高校腐败现象,就要把握高校的特点,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为主线,构建制度防腐、监督防腐、廉洁教育、廉政风险评估预警、落实党风廉政责任"五位一体"的腐败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5.
腐败是指手中握有权力的人或者集团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集团谋取不正当权益的行为。腐败现象自古有之,腐败产生发展的历史就是阶级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从阶级产生之日起,腐败也就随之而生,人类社会分化为阶级社会以后,政治经济就被少数人把握,民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淡化了,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所以有民主,众人公议杜绝了腐败现象的发生。随私有制的产生,阶级分化,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时,腐败现象没有一天消失过,这些统治阶级专制的社会里,统治阶级绝对的专制必然导致政治的绝对失败。  相似文献   

6.
腐败是当今世界刮遍全球的一股黑风,反腐倡廉成为世界各国公民注目的全球性问题,横向看,世界上不同制度的国家没有哪一个百分之百的铲除了腐败;纵向看,世界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是腐败有无的问题,而是腐败的泛滥形式和发展程度不同而已。可见,政治权利腐败和社会风气腐败,是自私有财产以来,经常存在的一种社会逆流现象,反腐败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 客观地看问题,一个国家及其制度的危险性不在于有腐败现象存在,而在于这个国家的权利机关是保护腐败的屏障还是进犯腐败的威慑机器。我们  相似文献   

7.
腐败现象是伴随着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换手段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期间,腐败现象通常表现为掌握一定社会权力的  相似文献   

8.
权力腐败和权力制约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同权力腐败的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当前社会转型期权力腐败现象的生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权力失去制约必然会导致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权力制约因此也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了从根本上实现对权力腐败的有效治理,必须着力构建权力监督制约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一种出于私利而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它是世界各国政治机体中普遍存在的毒瘤,直接威胁着全球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权力腐败的直接内在原因,从心理的层面上透视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治理各种权力腐败现象。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腐败行为可分为集体腐败、群体腐败和个人腐败。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在最终作出腐败行为以及在整个社会上导致腐败现象严重恶化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催化作用。它通过心理互动、心理沟通,使各种消极的社会心态和腐朽思想不断滋生蔓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尺度和社会心理环境。因此,要把反腐败斗争落到实处,必须注意消除种种导致腐败行为最终发生的“腐败心理”。  相似文献   

10.
王旭宽 《兰州学刊》2007,(10):49-51
当前存在的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体制性腐败的特点,制度上的缺陷为腐败的不断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探讨目前腐败的制度性缺陷及其防治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制约权力、防止权力被滥用的严密制度之网,是遏制腐败的一道牢固防线.  相似文献   

11.
对权力腐败的危害、成因和对策,社会各界议论不绝于文,但权力腐败现状仍令人堪忧。本文拟就此作进一步的探讨。一、权力腐败危害严重,现状堪忧权力腐败,就是滥用公共权力,搞权钱交易、权物交易、权权交易等以职权谋私利的行为。它是党内和整个社会各种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绝的要害所在。权力腐败的危害性在哪里?举其要点有五:一是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削弱了党和政府的权威,降低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并蕴含着社会不安定因素。二是权力腐败的“权力承包、权力入股”等使改革举措变形扭曲。权力腐败使我们难以在改革中…  相似文献   

12.
何平 《学术研究》2006,(12):86-91
从吴思所描述的明清官场腐败的潜规则和郭沫若所揭示的腐败与明朝亡国的联系可以看出,官吏腐败及占有过多的国民生产总值总是使政府失去合法性,并被人民所抛弃。本文对比朱元璋反腐倡廉的种种举措和效果,以及英法在政治腐败所引起的大革命以后的制度建设,来探讨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腐败的制度性原因,并认为只有从政府体制和权力架构上去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官吏贪污腐败和社会的大动荡。  相似文献   

13.
腐败问题是人们最担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因为它危及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同样 ,反腐败问题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 ,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成败和中华民族能否复兴的关键。自改革开放以来 ,腐败现象的滋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条件 ,因而成倍地增长出来并呈蔓延趋势 ,我们的党和政府虽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清除腐败的工作 ,但人们感受到的腐败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不能说我们党和政府反腐的力度不大 ,也不能说没有反腐的坚定决心。那么为什么我们反腐败既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 ?根据我国反腐败斗…  相似文献   

14.
权力制约与消除腐败王彦坤一、权力制约:消除腐败的根本途径考察古今中外的腐败现象,不难发现任何腐败行为均与权力不可分割,腐败行为就是权力主体滥用权力,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来满足个人私欲的行为。缺乏制约的权力往往是腐败滋生的源泉和工具。当某集团或某个人握有...  相似文献   

15.
一、从理论上认识权力具有趋向腐败的必然规律人们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社会腐败”。当然,这只能认为是一些人对眼前的种种腐败现象所作的直观概括;确切地讲,所谓社会腐败,应当区分为政治社会的公共权力腐败和市民社会的世风腐败两个层面。此二者,虽然具有相互影响的性质,但从根本上讲,前为因后为果,即公共权力的腐败导致和加剧了社会风气腐败,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社会是无所谓腐败的。这是因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广大从事体力与脑力劳动的人民不存在腐败的问题;而权力则不然,它来源于社会劳动,又…  相似文献   

16.
权力腐败通常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利的行为,即以权谋私,公权私用.从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分工出现专职的公共权力行使者后,腐败现象就产生了.腐败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现实性的问题.近20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伴随着巨大的辉煌,权力腐败的黑影也在不断扩展,而且呈蔓延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发的场域视角,非典型腐败主要包括政治域的隐匿权威、法律域的立法腐败、经济域的信息腐败、社会域的语言腐败、学术域的学霸腐败和艺术域的权威腐败。本质是民主政体和市场体制不完善及相应制度规范缺失状态下权主为个体或集团利益实施的一种滥用公权、私权和共权侵占公共利益的行为,且具有隐蔽性、全域性、泛权性、阶段性、群体性、相生性、致损性等行为特征。非典型腐败的动力机制可解构为其生发运行的人性基础、内生力量、心理基础、社会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制度条件。从体制转轨角度看,大量存在于夹缝中的制度租金不但诱发了寻租行为,而且因以权力粗暴干预市场为特征削弱了治理寻租的正当性,也为非典型腐败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相对于权力治理,非典型腐败宜采用制度治理。以制度约束权力,建立对市场和个人权利的尊重,重塑社会治理结构;制度供给及时响应制度需求,消除制度租金,并坚持以市场化为制度供给的基本导向;强力反腐,制造“奥尔森震荡”以改变反腐制度的演进路径,推动反腐制度变迁退出低效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及其成败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腐败与廉政法制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政治和法律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忧虑和关注。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日益滋生和蔓延的腐败现象,同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如何才能卓有成效地予以救治?怎样才能迅捷地达到社会政治的清明?同样引...  相似文献   

19.
腐败现象 ,历史之悠 ,危害之重 ,抑制禁绝之艰难 ,举世公认。腐败产生的原因很复杂 ,但最根本的是权力主体道德素质低下 ,我们要从制度和教育两个层面加强权力道德建设 ,努力实现以德治党 ,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通过分析近几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可以发现近几年来腐败现象的一些主要特点。腐败现象的产生与部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薄弱、权力运行制度上存在薄弱环节、纪律不严、法律约束力不强、监督力度不够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今后的反腐倡廉工作中,要针对腐败的特点对症下药,要树立道德高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大监督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