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杰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8(5):57-61
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个”依据其语法化程度的高低可分为“个1”、“个2”、“个3”三小类,分别标示“个”的量词、半虚化、非量词用法。“个”在经历语法化的同时也在发生着主观化,随着其语法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主观性亦日渐增强,“个”的主观性强弱与其语法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陈明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56-258
现代汉语的助词多是由实词语法化而来,助词“他”也不例外,是从代词虚化而来。不仅从共时平面描写和分析“V他NP”结构及其“他”的性质和类别;同时还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代词“他”语法化为助词的轨迹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浅谈语法化的研究视角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贵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424-425
语法化研究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它把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重新结合起来。本文对语法化研究的新的视角和语法化机制进行简单的描述评价。 相似文献
4.
刁晏斌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4):5-8
目前,在语法研究中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对现代汉语而言,历时有两个含义,即与共时相对的历时和共时中的历时,因而语法研究中的历时观照也就有了两个不同的视角。共时语法研究中的历时主要有探寻源头、解释原因、寻求证据、提供对照和作为研究内容本身这五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6.
许迪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4-136
动词由的语法化,主要经历了动词>介词>连词这样一个历程。句法位置的变化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动因,隐喻、重新分析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机制。介词由可以表示空间、时间的起始点,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据、凭借等。由的连词用法是从表示原因的介词用法进一步虚化而来的,这与由后面所接的句法成分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金颖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4):73-77
语气副词"不免"由表示"不能避免"的动词词组语法化而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语气类型。"不免1"始见于先秦,表示"免不了",与动词短语"不免"语义最为接近。"不免2"始见于魏晋,表示"只好"、"不得不",其语义比"不免1"更为虚化。"不免3"始见于唐宋,其VP与心理活动有关。"不免4"始见于宋元,重在强调事件发生的自然而然,带有关联的意味。这四种"不免"的先后产生体现了语法化的层层深入。 相似文献
8.
郑淑花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36-39
始得由非词演化为词,历经了先秦的非词结构、两汉的两义结构、唐宋的成词和高频率使用阶段以及元后的萎缩阶段。始得的语法化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因是语义的变化,外因是高频率的使用和适合的语境。唐宋时,VP始得高频率出现于唐宋禅宗文献和《朱子语类》中,因其后省略了VP2,使其语义更为含蓄和深刻,这一特点正符合了禅宗不立文字和言语道断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赵建华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3-77
在现代赣语都昌话中,个字最主要的用法是助词用法,包括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个在都昌方言中原本是量词,后来由于受到使用的高频化、句法位置、语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虚化为助词。在此过程中,个还经历了指示代词的过渡阶段,其演化的轨迹在现代都昌方言中仍有遗留。 相似文献
10.
康馨月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3):114-118
"不由得"在汉语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表否定的动词结构到表情态的副词的语法化过程。其中重新分析、类推、隐喻、主观化和经济性原则等机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由得+(NP)+不+VP"这一句法环境为重新分析提供了可能。论文从历时角度对"不由得"进行分析,描述了从古至今"不由得"的历时演变进程并对引发其语法化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高光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5):35-39
语法化分为词的语法化和句的语法化两个层次。以此对动词“得”的语法化历程进行考察和展示,认为句法机制、语义基础和使用频率是语法化的三个必要条件。此外,联系语法化,指出《汉语大字典》对“得”的一项释义错误。 相似文献
12.
闫克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45-151
在当代政治语言中副词“唯”衍生出了动词的用法,根据其能带宾语但不能加时体标记等语法特征来看,“唯动”应归为状态动词,表达“以 N为唯一行事标准”之意。从“唯副”发展到“唯动”是一种逆语法化,它依赖于从“唯 NC”到“唯+NC”的去词汇化。它们孕育于“唯”族成语(“唯 NO是 V”“VNO唯 NC”和“唯 NC是 V”)的“有形断裂”式系列变异,自浅而深的变异阶段是“插词”变异、“易位”变异和“失落”变异。“失落”变异的遗留“唯NC”在频率效应和主观化的影响下,发生“失落转移”和“失落改造”,推动了“唯 NC”的形式独立和表意完整。随着 NC的自由发展,受韵律作用的促动,“唯+NC”的重新分析得以完成,“唯动”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慧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语言学者在引进、介绍语法化理论的同时,也从语法化演变途径、语法化机制、语法化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汉语语法化现象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研究视角与方法从语言孤立现象到语言系统的宏观背景、从汉语的语法结构到语用功能、从汉语本体到语言的普遍性研究有了全面的更新.但是汉语语法化现象与印欧语语法相比,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15.
语法和词汇关系的共时与历时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顺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1):29-31
语法和词汇的关系体现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平面上。共时平面上主要表现为词的词汇意义对词的语法功能的影响,词汇意义中的语义特征制约词的句法搭配,词的价特征以词汇意义为基础,词汇意义对词的分类有重要影响。在历时平面上,主要表现为句法结构对于词义的影响和词义变化对于词语法功能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可能导致实词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16.
17.
18.
张成进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81-86
现代汉语中,介词"依据"用于介引动作行为的根据。它来源于汉代的同形动词短语"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词短语"依据"在认知隐喻机制促动下因高频连用由并列式动词短语词汇化为同形的依靠义动词。动词"依据"形成后,经常用于"V1+N1+V2+N2"句法环境中的V1位置,至隋唐五代时期,处于该句法环境中的"依据"最终完成向介词的虚化,"V1(依据)+N1"由独立作谓语被重新分析为作状语,介词"依据"形成。"依据"在汉语史上的发展演变路径可以概括为"动词短语→动词→介词"。 相似文献
19.
杨贺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93-100
老作为典型的汉语词汇前缀有很多搭配功能,而且在不同的搭配功能中,又具有不同的语法意义。但是它的语法化历程,语法意义是怎样产生的,变化机制如何,还未得到充分的研究。本文基于客观语料进行了全面考察,得出了八种分布、四种语法意义,从而理清了不同分布下不同语法意义的变化历程、演进机制和现状。 相似文献
20.
“再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的再说可以分为动词性短语、动词、连词、助词四类,各有其句法特点和语义表达功能。再说经历了长期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历程并仍处于这一进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程度跟分布环境及使用频率密切相关,语义经历了由行域向言域的转化,主观性增强,语义突显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