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娜 《天府新论》2020,(3):17-23
柄谷行人借助康德超越论“强烈的视差”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依照这种解读模式,柄谷行人从对价值形式理论的分析入手,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对价值形式的忽视,进而基于交换和流通解构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构建了一种消费者抵抗理论。然而,柄谷行人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并未超出古典经济学的水平,以价值形式理论来解构剩余价值理论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无批判认同,所构建的消费抵抗理论也不过是一种主观主义形式化的浪漫式幻想。  相似文献   

2.
柄谷行人从交换维度诠释《资本论》,尝试以其价值形态论来替代剩余价值论,主张用交换样式理论重释历史唯物论并达到超越资本的目的。这种源自交换立场的考察,为我们扬弃资本逻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然而,由于柄谷行人并不是从消灭私有制立论,轻视劳动时间导致其曲解了劳动力价值,对劳动者的地位仅仅进行了抽象分析,进而误读了剩余价值理论,难以企及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原则高度。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7,(1):33-40
传统马克思主义过分强调生产和社会联合,从而必然造成对个人自由的压制。柄谷行人试图用交换方式视角取代生产方式视角,重新阐释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本义,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等同于一种康德式的个人自发联合的"目的王国"。柄谷行人的思路对重拾马克思关于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见解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柄谷行人没有看到,马克思的生产观点本身已经内在地蕴含了交换观点,并且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表达了人类借助社会联合超越于自然的自由,因而可以说,柄谷行人的思路最终又严重背离了马克思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的劳动力也是商品”,这是近几年来较为流行的一个时髦论点。笔者认为,这一论点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在实践中是非常有害的。 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人不是雇佣劳动者 “劳动力商品”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并作了科学说明的一个重要经济范畴。我们知道,商品经济虽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历史起点,作为商品价值独立存在形式的货币还是资本运动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并不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的事。当一个劳动者用自己生产的商品或用这些商品换到的货币,去交换别人生产的商品时,他是用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交换别人劳动创造的同样价值。货币在这里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起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作用,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只有当货币的所有者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它,即让其劳动,一方面生产山新的商品;另一方面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所以,马克思说:“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资本沦》第1卷,第193页)。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柄谷行人基于"事前"与"事后"视角之间的"非对称性"立场,通过对康德与马克思思想之亲和性的阐发,论证了作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共产主义"的可能性。柄谷行人立足于"非对称性"立场的"跨越性批判"视角,不仅为突破西方形而上学的"对称性"结构开辟了可能的路径,而且也为反抗"资本—国家—民族"的"圆环"奠定了政治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态,主要以商人、高利贷资本(这里所称的“资本”无非是货币财富的代名词而且)的形式生存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个社会历史阶段。货币变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劳动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之俱来的产物。但在此以前,很早就存在劳动力的买卖现象,其中一些采取了雇佣劳动的形式。完全的自由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表现为劳动者同其占有的劳动条件的分离,并由此导致旧生产方式的解体。但是,如何理解这种“分离”呢?中、外历史上不仅一直存在丧失生产条件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市场?市场不只是买卖的场所,也不能把市场只归结为流通问题。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市场所涉及的经济领域是很广的,它实质上是一定的社会经济运动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的总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则是资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领域中的综合反映。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系统,可以划为三大种类,即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货币市场。这三种市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最基本的市场,它们结合成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大系统。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还出现了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等。马克思指出,每一个新资本都要“以货币形式出现在舞台上,也就是出现在市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价值形式理论对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革命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史上对这一理论所做的哲学阐释的尝试,值得我们加以回顾。"新马克思阅读"在思想史上首次将这一问题提出并体系化,他们阐述了价值形式背后蕴含的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并将这一辩证法解释为二重化的运动过程。通过对价值形式辩证法的重建,"新马克思阅读"为批判理论奠定了政治经济学基础。柄谷行人认为,马克思在价值形式理论之上完成了与康德相一致的跨越性的思维结构转变,这具体展现在他同时超越李嘉图和贝利,在价值形式上,完成了对生产和交换两个环节的结合。齐泽克则指出马克思通过价值形式发明了症候,从而揭露出了先验的范畴网络。这三种哲学阐释都着重强调马克思在价值形式之上完成的哲学方法论突破,但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对价值形式问题的哲学阐释,应当成为我国当今《资本论》哲学研究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9.
分析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对《资本论》全书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为最简单的商品形式“包含着货币形式的全部秘密,因此也就包含着萌芽状态中的劳动产品的一切资产阶级形式的全部秘密。”用列宁的话来说,“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不了解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就不可能了解商品怎样转化为货币及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也就不可能了解资本的根源和实质以及资本运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阿瑟以重构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为标识提出体系辩证法,以阐明在既定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依然强盛的背景下,价值形式所展现出的理论倾向是把所有要素都吸纳到自身的领域,以实现价值增殖。根本需要的满足要求劳动者在参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与资本博弈,从而满足根本需要,并塑造新的需要体系。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都呈现出劳动者越出价值形式控制的现实倾向。因此,检视当代价值形式学派是否误判了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显得十分必要。阿格妮丝·赫勒以根本需要的满足、需要体系的发展为目标,把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落实在使用价值层面,展现出劳动者超越价值形式无限持存的可能性,与当代价值形式学派的体系辩证法朝向不同的理论定位。  相似文献   

11.
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商品交换形式从以物易物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经历了一个漫长时期。随着商品市场的发育状大,生产规模日益扩张,交换日益频繁,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于是信用制度便应运而生。马克思指出:“随着商业只着眼于流通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信用制度的这个自然基础也在扩大、普通化和发展。大体说来,货币在这里只是当作支付手段,也就是说商品不是为取得货币而卖,而是为取得定期支付的凭据而卖。”  相似文献   

12.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把劳动力的买和卖作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重要标志,这是一种误解。 因为劳动力买卖只是一个流通过程,而资本主义劳动力的买卖却是一个特殊的流通过程。我们只要仔细阅读“劳动力的买和卖”这一节,就可以发现资本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的劳动力的买和卖的前提,而不是,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资本存在的前提。 马克思说:“资本则不然。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生息资本”这一“最耀眼”的资本形态是透视资本主义生产内在本性的绝佳反射棱镜。从生息资本的时间嬗变逻辑来看,生息资本在不同时期呈现出高利贷资本、借贷资本、金融资本等形态,“资本直接结果实”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生息资本逐渐获得了合法地位。从生息资本的空间扩张逻辑来看,现代银行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为生息资本的空间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社会载体,全球的经济运行都被金融体系所架构,全部的资本形态都被金融资本所支配。作为金融资本的生息资本遵循脱离了生产过程的资本增殖的逻辑(G—G’),成为现代社会资本的主导形态和“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形式,马克思将其称为“资本的摩洛赫”。生息资本或金融资本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征了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构成洞穿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内在本性的最佳切入点,同时也为探索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之路提供了理论契机和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冒大卫 《云梦学刊》2011,32(2):71-74
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理论要义就在于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他的批判逻辑和思路经历了从《货币章》到《资本章》的深化,亦即从货币关系到资本关系,从交换关系到生产关系的转变。在《资本章》中,资本本身的矛盾在资本拜物教的层面展开了内在矛盾的分析。马克思的这一分析思路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消费社会和全球资本主义的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治经济学数科书"第八章以前的各章,主要是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阶级对立的根源.这一章主要分析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资本流通过程是"资本论"第二卷的主要内容,第二卷一开始就以很大篇幅分析资本的循环和周转问题.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说明从资本循环和周转中,从资本所通过的生产与流通的运动中,资产阶级怎样残酷的剥削无产阶级,资本的运动怎样促成了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学习这一章,对于揭露资本主  相似文献   

16.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使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领域、社会形式及性质、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劳动者队伍的构成等发生了重大的乃至根本性的变化 ,呈现出不同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许多特点。认清这些特点 ,才能正确坚持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突出特点有三 :一是劳动的扩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扩大 ,商品生产的领域大大拓展 ,创造价值的劳动者队伍大大扩充 ;二是劳动的自主——劳动者成为自己劳动的主人 ,按照自己的意志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并占有和支配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应按照“劳动力产权论”使劳动自主权力完全落实到位 ;三是劳动的联合——既是对自然经济中个体劳动历史性大进步 ,又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资本统治劳动那种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劳动者以自愿平等为原则组织起来 ,以财产“个人所有 ,共同占有”的形式联结为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的劳动集体、经济实体 ,并逐步向劳动者自主的“自由人联合体”前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再生产的理论告诉我们,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通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两阶段的运动,是按时间的顺序进行的,资本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生产时间,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流逋时间。”流通时间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W’—G’,商品转化为货币,即卖的阶段;一个是G—W,货币转化为商品,即买的阶段。因此,商品流通时间就是商品卖和买的时间,是商品实现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所需的时间。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是统一的,因为两者共同统一于资本的周转时间,资本的周转  相似文献   

18.
剩余价值作为经济范畴,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反映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经济关系,它是由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质决定的。因此,剩余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特征。剩余价值本身是资本关系下“物化的剩余劳动”,或“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也是劳动力创造的总价值中超过予付资本或成本价格的余额,是“没有支付过代价的价值”,或者说是“产品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是特种的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有着深刻的本质区别。“四人帮”及其舆论工具竭力抹杀这种区别,胡说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无论从它的形式和实质来看”,都“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与资本主义“既然同是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它们在本质上就  相似文献   

20.
价值问题在根本上是人的存在方式及其历史命运和使命问题.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现象入手,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表现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的价值形式,揭示了人的命运与资本的矛盾运动的关系,给出了人的价值的历史性发展的逻辑.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其价值形式在人的价值形态中处于基础地位,但也受到人类其他活动形式、价值维度和形态的影响与制约,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当代价值哲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