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我国第一部介绍和评价《史记》的专著《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中,作者李长之先生,探讨了司马迁和《史记》所涉及的许多重大问题。其中关于司马迁的政治观,还有专节的论述,提出了颇有深度的见解。然而,纵观《史记》,司马迁的政治观远不止于李氏之评,它还表现于更多方面。一、司马迁的政治观,首先表现在其著作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作的备种评价上(1)在论及国家之兴衰存亡的原因时,他认为决定国家命运的,首先是人的因素,而不是天和鬼神的力量。他强调人谋的作用,极力主张任贤追小。如在《陈丞相世家》里,当论及陈平的智谋…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极具文学色彩,其性格表现与历史功过,无不体现司马迁以人物承载历史的史书创作的人文情怀。项羽、韩信、刘邦等栩栩如生的形象,演绎着《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价值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著《史记》以"成一家之言",其主观动机是在历史叙事和历史批判的史书著述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即在史书的不朽价值基础上建立不朽之名。司马迁对自我价值实现不懈追求这一精神贯穿在《史记》的创作中,表现在《史记》的每个人物身上。这种精神源自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以道自任的自主精神与耻功名不表于后世的价值取向。司马迁在《史记》创作中不仅表现为对自我命运的关怀,更渗透着对历史发展规律本质的探索和对个体生命以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是一位才识卓荦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史记》中充分运用文学描写方法表现历史人物,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形象地显现出历史面貌。《太史公自序》:“夫《春秋》,……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这虽是就春秋说的,实际也是他自己写作《史记》所遵循的准则。《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专写人物的。由于司马迁对人物的事迹作过多方面的了解、调查,又能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并于其中倾注着自己饱满的感情,因此在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一段十分精彩的段落,也是,《史记》全书中富有代表性的片段,它表现了《史记》史传文学描写的高度技巧。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它经过司马迁独具匠心的构思,历史事件的叙述摇曳多姿,构成悬念迭起、跌宕曲折的戏剧性情节,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鲜明而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鸿门宴》中双方冲突的力量是并驾齐驱的两条线。项羽一方有他的准备。调度等活动。刘邦一方又有他的一系列应付措施。司马迁把这两条线平列,交替叙述,有条不紊。双方的人物是—一对应,两两比较…  相似文献   

6.
在“论考之行事”中 ,司马迁以“六经”为依据 ,关注着历史风云。“六经”作为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基本原则 ,与“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有机结合 ,是司马迁把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价值尺度。由于《史记》带有厚今薄古的倾向 ,因此 ,这一原则又贯穿于司马迁对秦汉之际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之中  相似文献   

7.
《史记》有不少地方描述、评写了历史上的女性人物。笔者认为 ,司马迁笔下的女性人物对全面了解 ,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和历史或全面认识、评价司马迁和《史记》,均是不容忽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史识体现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上。《史记》的记述以人物为中心,创立了新的成熟体裁,记载了众多活跃于历史舞台的人物,这是历史编纂思想的一次升华。探讨司马迁的历史见识和《史记》历史编纂成就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历史编纂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不少材料来自民间的轶闻轶事。司马迁著《史记》,曾在民间做了大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其调查的内容涉及古代历史、地理、民族、民俗等。他还对古代遗址、遗迹和实物进行过实地考察,他将调查搜集的资料与文字史料相映证,纠错补漏,使《史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他在民间所作的社会历史调查,对他的某些思想观点也有影响,他的社会历史调查的踪迹范围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跨越十六个省区  相似文献   

10.
“人物类传”是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这种传记突出传主的类型共性,兼顾其个性,表现形式多样。与“合传”相比,人物“以类相从”的创作思想更为鲜明清晰。“人物类传”扩大了《史记》表现人物的范围,增加了反映历史与现实的深度与广度,成为司马迁通过整合历史人物,研究社会发展,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传记类型。  相似文献   

11.
《论语》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论语》译本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苏格兰汉学家理雅各在1893年翻译出版的《中国经典》中第一卷的《论语》,另一个争议大但有影响力的是中国清末民初辜鸿铭的《论语》的英译本。应用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研究两者在文化词语上不同的策略选择,以揭示中国古代文献的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12.
布瓦洛古典主义文艺观以人文主义及笛卡尔唯理主义为直接根基,上承贺拉斯,源起于《诗学》,得益于其自身讽刺天赋及艺术修养,繁荣于与宫廷王权政治文化利益的部分同调。《诗的艺术》为古典主义立法,述其原则、定其体裁、彰其品格,以灵感拱卫理性,体现了布瓦洛文艺观历久弥新的美学意蕴。其历史影响广及文学、政治及哲学各领域,在当代则以理智、稳定、系统的思维方式与基本态度为呈现。  相似文献   

13.
蒋礼鸿所作《义府续貂》从词义、音韵、词源等方面考订形讹字,条分缕析,言甚详明。通过对蒋礼鸿先生论及的形讹字情况进行整理,发现全书25例形讹字中有3例恐误,11例仍存在较大争议或亟须补充的讹字,现对此重新校释,补充材料、辨析讹字,并进一步探讨形讹字与汉字系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的彝族史诗中,《支格阿鲁》是一部杰出的英雄史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从彝族英雄史诗的文学普遍现象并参照其它史诗来看,这部史诗既有史诗的一般性特征,即内容十分古老、族群集体创作、充满神话色彩、富有神圣性及口传性,又有其独特性,即历史特殊性、创世性、文化英雄和理想化的人物等。史诗以叙事诗的形式讲述了远古英雄支格阿鲁的勇敢正义、反对邪恶、和平友爱等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开始,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就被确认是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行为,故此,《前南斯拉夫国际法庭规约》确认前南刑事法庭对在巴尔干地区冲突中犯下的破坏文化遗产的罪行享有管辖权。通过对该法庭审判的相关案例的实证研究,认为该法庭的审判实践了1954年《海牙公约》和1977年日内瓦公约两个议定书所确立的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为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国际保护提供了更丰富的国际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创伤理论是弗洛伊德早期理论研究的核心,创伤指某些人对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该理论在20世纪末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长日留痕》是石黑一雄的代表作,描述了战后英国管家史蒂文森对于自己往日创伤经历的回忆与反思。该文学文本描述了创伤经历的产生、延续和修复的三个阶段,以及史蒂文森对过去经历的梳理和逐步建立的与外界的联系使其成功实现创伤修复的心路历程,而该经历对于创伤修复来说富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7.
武侠小说是华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庸的作品因其历史性、文学性、故事性成为了武侠小说中的经典,而译介武侠小说是向海外读者推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以青年译者郝玉青翻译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叙事学翻译理论,从视角建构和标示式建构两方面对译作展开研究,指出译作与原作在叙事视角、人物姓名、章节名、文本素材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并分析这些不同对译文读者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是历史哲学领域中的旗帜性人物。在对以“永恒论”为基调的“一般历史哲学”的“批判性拒绝”中,马克思推出了以“发展论”为核心的“批判的历史哲学”。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遵循了哲学服务历史的基本取向,并沿着两条并行不悖的路径稳步推进了他的“历史之思”:一是依托于唯物史观的分析范式,深入物质生产领域探掘了历史的本质与规律,二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武器切近现代工商业实践格局,洞悉了资本主义的前景和命运。据此而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竭力探掘社会历史的根源并展开对资本主导下的经济运行规则和文化道德机制的实质性批判,确证了以生产方式为基础、以人类解放为核心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历史哲学运思路向。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就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历史性批判,它在回应“时代之问”中完成了关于人类“历史之谜”的哲学思考。这种历史哲学以“世界历史”为基本定向,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实现了对“当代的自我阐明”,开辟了历史哲学的新境界和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万历三十四年(1606)沈氏尚白斋所刻《考槃余事》四卷,署名明代文学家屠隆,后世学者多认同为屠氏著作而加以引证研究,然书中条目所论对象大多已经重见于前人之作。诸多证据表明,该书作者并非屠隆:其一,是书广泛截取旧作,巧加连缀,造为新编,乃有意作伪;其二,《考槃余事》行文风格与屠隆之文绝然不类;其三,屠隆缺少收藏赏鉴之条件与趣尚。藉此,可判定《考槃余事》应是伪托无疑,后之研究屠隆作品艺术以及思想观念,当谨言慎行而不可笃定为权威凭据。  相似文献   

20.
“关系”是转型社会中企业获取资源、实现发展的重要纽带,基于“关系”而形成的企业关系导向战略对中小企业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基于比较文化的视角,从“关系”的产生条件、文化根基、特殊属性上深入探讨了中国“关系”的本质,并重新定义了“关系”,进一步探索了“关系”运用于企业战略层面的关系导向战略的形成,并深入分析关系导向对中小企业绩效提升、资源获取、信任构建、机会主义防范、开放式创新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