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蕴含一定阶级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话语权力和权利系统。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已然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主要阵地,要拓展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网络空间,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网络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目前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内涵、功能机制、建设面临的现状以及构建策略等方面,对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有利于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深化和完善,进而形成系统全面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2.
发挥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效能是建设网络强国,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关键。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能受到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技术风险、话语风险及传播实践中知行断裂等现实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能的发挥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创新、对网络非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揭露与批判、网络技术意识形态化与意识形态传播网络化的深刻影响。应对这些挑战应当在强化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推动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创新网络传播技术和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真实感等方面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能的路径,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基于广泛用户基础和强大技术赋能的社交媒体给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时代境遇,其传送时效促进了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圈层文化重构了传播生态的宣教场域,意见领袖丰富了传播内容的涵化效果。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场域下,也易产生多元思潮离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价值主导,话语表征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算法权力控制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偏向等风险挑战。因此,应从培育主体素养,为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丰富人文内涵;强化平台建设,为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夯实宣传阵地;完善话语策略,为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升话语权威;健全监管体系,为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创设制度保障等维度,积极探寻社交媒体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霸权地位,加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在分析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长效机制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领导监管、预警反馈、信息疏滤、内容“保鲜”等层面构建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的框架体系,并分析机制运行的条件、策略和保障,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抵制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5.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风险,表现在网络领导力弱化导致的意识形态引领力缺失、网络多元思潮传播形成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网络消极文化扩散造成的青年价值观扭曲等,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严加防范,建立网络意识形态监测与预警、教育与引导、治理与稳固的安全机制,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空间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6.
推进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路径,探索建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新格局有利于高校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分析大数据特征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契合点以及高校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从思维方式、安全保障、人才队伍、创新方式等四个方面论述创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关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著述颇丰,学者们主要从意识形态、话语权、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三个维度来对其概念进行深入界定。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要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入手,在较为详尽地分析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国家战略对策和具体实施方法为视角,颇具深度地阐释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路径。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成果存在不足,一方面理论创新速度跟不上时代步伐和人们需要,另一方面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的效果不太显著。在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科学评析的基础上,可以从跨学科研究、借鉴国外现有实证数据、总结话语对象框架、吸取国外经验与教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升国际话语权、分层次构建等方面来布局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加强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建设,是提升治理能力、有效应对意识形态网络舆情严峻态势的需要,也是塑造清朗网络空间、切实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是各级党政机关面临的重要任务。当前,在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还存在舆情监测、预警、引导机制不完善,舆情预案演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从监测预警、引导处置、预案演练等方面入手,构建立体化舆情应对长效机制,以提高意识形态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力,保障政治安全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网络空间具有拟生态环境特点,网络意识形态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竞争性、开放性、均衡性和演进性等生态属性。网络安全已成为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因素,研究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一元性与多样化、网上与网下的交织、国内与国际话语权的争夺、隐性渗透与显性教育疏离等现实困境,提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对策举措。从多样性视角看,需要求同存异,实现多元“共治”;从竞争性视角看,要开展话语争夺,实现网络“法治”;从开放性视角看,要做到润物无声,实现网民“德治”;从均衡性视角看,要强调民主参与,实现基层“自治”;从演进性视角看,要推进协商合作,实现政府“善治”。总之,意识形态风险是影响国家政治文化安全的重要因素,需要通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推进我国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安全是网络舆论治理的终极目标,网络舆论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以革命性技术为表征的5G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互联网时代的传统的网络舆论治理格局,网络舆论治理面临全新挑战。革命性技术强势介入下的网络舆论面临着信息传播治理、内容治理与监督管理等诸多治理挑战,由此带来了意识形态安全隐患。基于此,5G时代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应从回归技术理想思维、推动公共向善技术治理体系建设,解构技术与资本共谋逻辑、加快向善资本体系重塑与构建“意识形态传播学”三个维度全面提升网络舆论治理能力,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1.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总体安全维护和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厘清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逻辑理路,主要从公共空间的“脱域”场景是逻辑前提、自我意识塑造的信息自我是逻辑基础、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逻辑内容、媒体传播角色的转变是逻辑载体四个方面着手,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培养防控责任主体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推动网络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构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从而实现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刑法学的发展历程表明,刑法学研究应该与意识形态保持适当的距离,更不能以僵化的意识形态干预学术争鸣。近年来,刑法学知识正在经历转型,泛意识形态化的问题逐渐消减。在犯罪构造理论问题上,学界论战激烈,但意识形态的教条不再被作为论战的武器,以意识形态之名在学术争鸣中“打棍子、扣帽子”的做法已经失去市场,这是刑法学研究走向学术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我国学术界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渐重视,并把它上升到理论意义上进行研究,在诸如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界定及主要内容、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和构建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路径选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研究。学术界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正走向系统研究、专门研究,但在意识形态安全的衡量标准、评价指标、保障体系等问题研究上尚待深入。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基于互联网生长生存的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多维性、长期性、隐蔽性和全局性等特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威胁来源于网络文化、网络舆论和网络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厚植网络文化,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引导网络舆论,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管理权;引领网络思潮,巩固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具有极端重要性,网络意识形态是其重要组成。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的交互性、传播的流变性以及斗争的复杂性等特征。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话语权易被消解和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共同体建设不足的双重风险。因此,需要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资本监管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多维度巩固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同时还应明确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共同体的思想内核,依托大数据技术,积极开展好共同体的启蒙工作,弥补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共同体建设的不足,增强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伴随着网络高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效能的过程。区块链是数字时代的一种新型记录方式,以密码学、对等网络、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为技术核心,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不可篡改性及匿名性等特点,可以从技术底层解决传统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溯源难、监督难等问题,从而达到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效能的目的。在不断完善区块链技术的过程中,实现其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完美融合,有助于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助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水平,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网络社会”的自我存在样态、社会关系样态及主体间互动样态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意识形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新样态。“网络空间”作为具有鲜明主权特征的虚拟化“第五空间”,亦已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而话语权的争夺是核心内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正演化为全球性安全议题,成为国家安全的新疆域。我国正面临着由网络社会虚拟化无界性特征而衍生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挑战: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控制着互联网的“制网权”和“制信息权”,挤压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另一方面,网络负面信息呈放大效应、网络舆论引导力式微,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面临压力。因此,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网络对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着积极与消极双重影响,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研究的重点课题。采用文献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对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讨论了信息化时代网络对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所带来的影响,提出进一步落实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争夺主战场的今天,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更好凝聚社会共识,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利培育,也关涉国家安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指在网络空间中说话的"权力"和"权利",更侧重"权威"意义,表现为对网络舆论的持续稳定的影响力、支配力和凝聚力。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需要从话语生产开始,经由传播与扩散、聚焦与整合等过程,实现广大网民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认同和自觉支持,进一步使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网民思想和行为产生引领力和控制力。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节点与因素,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空间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20.
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呈现在网络空间中反映一定阶级、群体和个体利益的价值观体系,不同的利益诉求、理论体系、实践主体和网络话语是网络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网络意识形态的功能即网络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外显,因此,在利益诉求上的批判与整合、理论体系上的解构与自建,对实践主体的异化与塑造、网络话语的弱化与主导构成了网络意识形态功能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