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韦志明  李玉蓉 《理论界》2006,(10):79-80
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和“‘应然法’与‘实然法’分野论”虽然有诸多不能自圆其说之处,但是对于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仍有可汲取的法治养源。有利于法律权威的树立,有利于以道德标准否定法的效力。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廖才林 《东南学术》2005,(5):165-166
一、“应然”与“实然”之统一何以可能生态化的法学方法论主张方法论上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统一。从法哲学角度看,这属于“应然”与“实然”的关系范畴。我们认为这两者是统一的,托马斯认为,如果实然与善被认为是不可分地关联在一起,那么,实然被认为不仅仅是事实,还包含价值的部分。与此相应,黑格尔把现实未当作纯事实来理解,其名言“合理的是现实的,现实的也是合理的。”大致与“凡是实然的都是应然的,凡是应然的都是实然的”这个命题相对应,可见,“实然”与“应然”的统一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治建设应当是大胆借鉴和善于创新的过程 ,应在法治实践中寻求必然、实然和应然三者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4.
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终极的“应然”状态。但是,实然状况与应然图景之间的巨大鸿沟,要求中国共产党把握共同富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性样态,并在实践中认识、趋近并超越“阶段性应然”。在“应然”与“实然”的张力之中理解共同富裕,梳理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实践的历史进程,要从当代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定位出发,把握“人的相互依赖”“以物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自由个性”三大社会形态并存共生的时代特征。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然”朝着“应然”的正确方向转变,必须找准两大路标:一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导向,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春玲 《学术论坛》2006,(2):199-202
教育目的可以分为“应然”的教育目的和“实然”的教育目的,这两种形态之间有统一又有落差;使二者统一的关键是建立从“应然”教育目的到“实然”教育目的的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探寻从行为“实然”到道德“应然”的中介 ,是应用伦理学的重要使命。“适然”是连接“实然”的世俗性和“应然”的超越性的桥梁。“适然”是从“应然”到道德“实然”的可操作性体系。它包括转化系统、接收系统、决策系统、评估系统等四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方面。因此 ,应用伦理学的研究有两条可供选择的思路 :伦理学的应用和应用伦理学。前者的弊端分析表明 ,后者才是优化的选择。加强后者的研究 ,是当代中国伦理学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7.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揭示政治范畴的实践内涵与经济本质以及价值范畴的实然内涵与应然内涵,从客体与主体、客观与主观、主体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得知,政治价值具有实然规定、应然质素以及内在本质三个层面的基本规定.  相似文献   

8.
实然·应然·可然 --关于休谟问题的一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东屏 《江汉论坛》2003,(11):57-62
“能否从‘实然'推出‘应然'“的休谟问题,自提出以来被中西哲人从肯定和否定方面给出多种不同的解,却无一令人满意.其中最看似成功的“与人联系法“实质也不成功.在我看来,与其探索“实然“与“应然“间还无从定性的关系,不如从应然开始,探索蕴涵“应然问题“的必然前提.经分析,“应然问题“的充要条件是“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的“可然“,而“实然“则只是部分“应然问题“的间接前提.在逻辑上我们可以作从“实然“到“应然“的推导,但在实践层面只适宜从需要解决的“应然问题“开始推导“应然“.这个推导过程的关键步骤是“可然“到“应然“的过渡,其基本方法是比较评价法.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的角度审思法治,法治是法的理念与实践的统一,是应然与实然、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社会性与阶级性、公平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西方近代史上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康德是首屈一指的道德思想巨匠。他在建构自己的价值系统时,首先立足于“实然”的历史考究了道德作用,然后从中提升出“应然”的道德原则,最后借助这“应然”原则为所有个人悬设起值得永远追慕的“未然”伦理目标。这在实际上提出了与人类命运交相缠绕的三大道德课题:道德对“实然”历史的作用是什么?“应然”的道德原则对人类有何价值?人类“未然”的道德远景何在?马克思正是在接着对这三大课题的再思索中,批判性地吸收并超越了康德思理的有益成果,才在伦理学上达到了自己的理论高峰。道德对“实然…  相似文献   

11.
约翰·奥斯丁自觉区分了实证法以及实证道德共同包含的实然维度与应然维度,并明确肯定了法与道德的内在关联,因而提出了一些远比哈特等后世追随者深刻的见解。可是,由于不了解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的微妙差异对这种区分的决定性作用,奥斯丁在某些问题上又犯下了把实然与应然混为一谈的理论谬误,不仅声称应然性的效益原则本身就是实然性的科学真理,而且主张实证法的实然效力构成了应然性的正义标准,结果陷入了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尤其在“恶法亦法”的问题上展现了法律实证主义严重扭曲正义感的深度悖论。  相似文献   

12.
李显波 《兰州学刊》2008,(3):94-96,93
乡村纠纷研究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中法治研究以及中国社会秩序与变迁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鉴于以往研究成果的“应然性”与“宏观性”成分较重,文章指出中国乡村纠纷研究不能忽视对“实然性”与“微观性”较浓的个体行为理性之研究。而农民学中的著名“波普金一斯科特之争”所提供的“计算理性一道义理性”分析框架无疑为深入展开该类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工具。,在这个分析框架下所进行的工作有利于成为我国转型期法秩序变革和形成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法治在基层社会中的微观基础及其生长条件。  相似文献   

13.
建设和谐企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处理好目标的“应然”与现实的“实然”和谐统一、自然与企业的和谐统一、以“和”为基调的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义与利和谐统一、对立统一等关系,推动和谐企业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切入点,分析了"大部制"改革与中国政府改革的几个核心问题.认为如何看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存在着阶段论的二元观和嵌入式的一元观两种视角.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政府改革的应然与实然的价值取向.此外,考察中国政府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两条主线,一是市场化的价值取向,二是试图通过制度创新寻找一条"新政治道路".鉴于此,宪政与法治的政府、公开和透明的政府、有效和廉价的政府是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应然价值追求,内部协调、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则构成了当前中国政府改革"实然"行政制度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傅克谦  屈庆平  孙浩 《河北学刊》2012,32(3):177-179
应然权利与实然权利既是权利文化中的客观现象,也是权利学说中的重要问题。对应然权利与实然权利的划分,是自然法理论的产物,应然权利从价值层面对权利的应该状态作出描述,实然权利则从事实层面揭示权利的实际状态。二者既有明显区分,又有高度统一,并在对立统一中推动权利文化的进步。应然权利向实然权利的转化,应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优良的制度条件和有效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法的存在之三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华  徐刚 《云梦学刊》2002,23(1):28-30
人们对于法的认识 ,历来都是基于法的应然状态和法的实然状态。而要全面认识法的本质 ,还须在此基础上探析法律的应然状态和法律的实然状态 ,认清法所存在的三种状态 :自然法、制定法和社会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政治体制改革,首先以建设和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其后随着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法治政治又成为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这种以追求法治国家为目标的民主政治极具合理性,从民主政治到法治国家也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从应然层面走向实然层面。  相似文献   

18.
胡利明 《理论界》2004,(6):147-148
目前,中国存在一定形式的应然判例而没有达到将来应该出现的实然判例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实然判例法正在形成。应然判例法既源于实然判例又高于应然判例,并考虑到我国国情,与制定法一起共同构成中国的法律渊源。  相似文献   

19.
村干部代表谁?——应然视域下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刚  毕伟 《兰州学刊》2010,(12):69-72
村干部的角色问题已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但是迄今为止,学界在这一问题上依然众说纷纭,尚未达成共识。综合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关于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研究多属于实然性分析与对实然角色的诠释,而应然性分析与应然角色却鲜有人问津。为此,笔者愿在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村干部角色与行为做一应然性分析,以求得对村干部应然角色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分析儒家伦理精神“生产力代表性”的“实然”状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应然”要求,寻求到转型的“适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