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有影响的法律思想家。其著作极为丰富,主要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诗集传》、《楚辞集注》、《四书章白集注》、《周易本义》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是封建统治者规定的必读教科书,使用达八百多年之久,影响极大。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法律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他说:“理也者,形  相似文献   

2.
朱熹辞赋通论是对他辞赋思想与辞赋创作的贯通性讨论,研究的文本对象有《楚辞集注》、他关于辞赋的论述以及《白鹿洞赋》等辞赋作品。朱熹辞赋内在地存在理学的本体、以《诗》诠赋的方法和尊崇骚赋的价值观等贯串其辞赋思想与辞赋创作的共性特质。理学的本体是一以贯之的主线;以《诗》诠赋是楚辞解释的新境界,但却仅是一种方法论,因为他依然视辞赋为"文"而没有将其当作诗歌;基于规讽之旨和平易之文主张,他尊崇骚赋而贬抑汉大赋、俳赋、律赋、文赋等,是为其辞赋价值论。集哲学家、辞赋理论家和辞赋作家于一身,是导致贯串朱熹辞赋思想与辞赋创作三大共性特质的内因,也是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3.
朱熹《观书有感》诗读书思维模式的启迪陈华宋代朱熹不但是一位大教育家、哲学家,而且是一位在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及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的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在宋代哲学、理学界,是一个集大成的儒家大师。总体上讲,朱熹的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其学说被提...  相似文献   

4.
朱熹是一位精思、明辨、博学、多产的哲学家,是北宋以来儒家文化和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白鹿洞书院因朱熹的修复及经营,其影响传播海外尤其是东南亚一带,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  相似文献   

5.
在朱熹的学思历程中,张载《西铭》的影响至为深远。从早年读《西铭》,到中年时期完成以《西铭解》为主的一系列解释工作,再到弥留之际仍对《西铭》注解增删改易,朱熹的虔诚和服膺之情始终如一。在此过程中,朱熹留下了大量的《西铭》解释史料,从中可以看出朱熹的确对《西铭》非常重视。仔细梳理这些史料,不仅有助于认识《西铭解》的流传版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化对《西铭》思想内涵的理解;而且还能看出朱熹在解释《西铭》过程中的思想变化,这对深入理解朱熹思想的发展演变也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6.
朱熹用了50余年的时间注释《诗经》,主要是因为他解释《诗经》诗旨时思想是充满矛盾的。朱熹既想从文学角度解《诗》,又不能摆脱《小序》的政教说和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由于朱熹从多维角度看待《诗经》,《诗集传》的诗旨便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马勒伯朗士的《一位基督教哲学家与一位中国哲学家关于上帝存在和性质的对话录》着力捍卫基督教神学,借着对朱熹学说的"无神论"式解读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从而与斯宾诺莎"自然神论"划清界限。庞景仁曾对马勒伯朗士的"神"的观念和朱熹的"理"的观念进行比较,发现两个范畴存在着深刻的相似性,认为马勒伯朗士的批评主要是基于文本的误读,以及其站在神学立场对儒家文化的质疑。在此基础上,试图从庞先生的"朱熹的‘理’具有人格神的特征"这一结论出发,返回到马勒伯朗士和儒家"相遇"的语境中,探讨马勒伯朗士与儒学的对话情境中其"上帝的观念"这一核心立场,从而理解一种异质文化对儒家学说批评的合理向度。  相似文献   

8.
朱熹坚信《周礼》为周公所作,维护其作为礼学经典的神圣地位。这一态度既是对宋代《周礼》研究的反思与批驳,也与其为学宗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朱熹与王安石、陈傅良、胡宏在《周礼》观上的分歧,可以看到朱熹《周礼》思想形成的脉络与轨迹。  相似文献   

9.
《评朱熹对史学的基本态度》一文认为朱熹鄙薄读史治史,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此观点不够客观公正,原因有三:一是脱离朱熹理学思想来观其史学,未得其要;二是孤立片面地看待朱熹的史学思想,忽视了其提倡、研究史学的一面;三是没有客观地正视朱熹的史学成就及对后世史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评介张志强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他在程颢、程颐的唯心主义理学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庞大、严密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相应地,他本人也成为封建社会后期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家,后人为纪念朱熹在思想上的贡献,谥其为“朱子”;又因朱熹...  相似文献   

11.
朱熹论风骚     
朱熹一生可谓著作等身,除了几乎遍注儒家经典外,还写有大量序、跋、书、奏、碑、铭等杂著。《四部备要》·《朱子大全》收录他的诗、赋、乐府分为十卷,多达九百多首。作为哲学家的朱熹,研究者不乏其人,作为文学家的朱熹,颇受冷遇。本文拟就《诗集传》、《楚辞集注》及有关论著,略谈朱熹在《诗经》、《楚辞》研究方面的贡献及其风、骚见解得失。一从毛诗经郑笺到孔疏,由汉至唐五代,历经千年,经生儒士无非沿着既定老路,踩着前人脚步做些添枝加叶,修补润色的工作,除了进一步加强经解的一元化外,《诗经》  相似文献   

12.
朱熹诗经学思想多有矛盾之处:一是对《诗序》的态度,尽管朱熹多次提到《诗序》不可取,但在具体解诗时多从《序》说;二是面对华夷之辨时,朱熹对王室正统的价值评判背离了其一贯坚持的道德至上原则;三是具体解诗时文学情感与义理道统之间的冲突.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宋代理学背景、朱熹多重身份及当时的政治现实等.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于书院教育基础之上的朱熹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这一教育思想与宋代理学家的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反映在朱熹教育思想实践中,表现为朱熹主张以“形而下”的“格物致知”方法为指导,通过《小学》《大学》的学习,达到“为己成物”目的的初、中等教育;以“形而上”的“大而化之”的理想指向为鹄的,通过《中庸》的学习,达到“明诚两进”为目的的圣学(高等)教育.对朱熹《中庸章句》中呈现的理想色彩浓重的圣学教育思想,无论是文本的解读,还是意义的发掘,似乎长期被人忽视.探讨和研究从而揭示出朱熹的以“达贤成圣”为目的的这一元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理论意义,甚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我们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熹是南宋儒之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在很多领域对后之学者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朱熹的《周礼》观,对理解朱熹的礼学思想颇有参考价值,对学界关于《周礼》的争论也是种推动。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讨朱熹的《大学》观 ,即朱熹对《大学》的解释中所体现的理学思想。朱熹通过对《大学》文进行补移 ,将其变成宣传理学思想的理想蓝本。他在解释《大学》的过程中 ,利用理学中的理气、心性等命题完成了对于《大学》中明明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证 ,并指出了至于至善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思录》是朱熹为建立儒家道统所编撰的著作。此书由朱熹、吕祖谦共同编订,依次辑录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人的有关言论和事迹,同时也反映了编选者朱熹、吕祖谦自己的思想。它既是一部四子的语录,也是一部反映着六人的共同思想的精华录。在宋元明清时期,《近思录》是影响最大最广的入门性、阶梯性的学术书。  相似文献   

18.
宋代大儒朱熹的年谱,由其门人李方子首开端绪。明代,朱熹的理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后,他的著作屡经翻刻,反映生平事迹的年谱也刊刻不断,多以宋代李方子所编《年谱》为基础,并从朱熹《文集》、《语录》,黄榦撰的《行状》,《宋史》以及其他各书中拾遗补阙,间有增补、修订,朱熹桑梓乡邦的徽州和讲学授读的建宁为主要翻刻地。嘉靖四十五年,汪尚宁、洪垣编撰嘉靖《徽州府志》时,仿照《史记·孔子世家》之例,于卷十五命名《朱子世家》,后在徽州地区州、府、县志中屡有翻刻。清代乾隆年间,江永编撰《婺源县志》,作《考订朱子世家》一卷。自此,徽州之府志、县志以及江永《近思录集注》附录中皆以此为定本,并因江永思想传播而传遍大江南北,且随《近思录集注》而远渡海外,客观上发挥了传播朱熹思想、教化民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是中国哲学史后期最著名的哲学家.其理由有二:一是朱熹是宋明理学集大成者.他融合儒、释、道三教建构的涵括人生、社会、自然在内的庞大周备的哲学新体系,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如果从宋理宗下令将朱熹牌位列入孔庙从祀算起,从宋代到清末的七百余年中,以朱子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一直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二是朱熹一生涉猎广泛,著述繁富.在著作的广泛性上,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继经济全球化讨论之,后伦理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是否可能、何以可能等问题再一次成为学术界注目的焦点.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研究与宣传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朱子哲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绍燕教授新近在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朱子性理语类》注释一书,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学术力作.  相似文献   

20.
介绍安徽朱子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众多专家学者关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和“为民”思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构建、朱熹哲学的世界意义、《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研究的方法论等方面的有关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