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揭示我国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及其之间的关联,提出现存的问题及未来的趋势,抓取了2014—2018年CSSCI来源期刊刊载的网络舆情相关文章的关键词,构建高频词的共词矩阵,使用聚类分析将高频词聚集成7个类团,并采用战略坐标图揭示类团内部及类团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舆情传播的仿真建模,基于大数据的微博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突发事件、公共热点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等7个领域。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存在对舆情传播中个体特征的研究较少,对微信以及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舆情的研究较少等问题。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化、个体情绪认知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等是潜在的重要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关于"舆情"管理的研究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从主体看,有以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为对象的研究;从涉及领域看,有涉诉、涉检、涉警、涉军、涉法等研究;从舆情源看,则主要与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关键词相联系。"舆情"管理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新形势、新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管理研究,说明"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研究的重难点。而针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又从技术层面、社会管理层面、危机管理层面、引导及管理综合视角等几个层面展开研究,技术研究与对策研究有断裂现象,没有实现有效的整合,难以形成舆情应对的全系统体系。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是互联网社交活动产生后衍生出的一种公众网络行为。网络舆情相对于传统舆情而言具有传播范围广、影响效应大、获取速度快、数据追踪难等一系列特点。本文通过对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的梳理,进一步系统地比较研究了网络舆情分析的主流方法和技术手段。网络舆情是不断变化的,其规律也不断发展,分析维度、研判方法、引导策略也会随着时间和公众的视角不同而变化,本文结合上述内容同时提出了下一步网络舆情分析新的研究思路,为舆情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舆情引导的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科学的引导高校舆情、及时化解校园冲突危机,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和高校管理阶层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题中之意.新形势下的高校舆情工作应继续发挥传统引导途径的优势,同时积极整合网络媒介、手机媒介、社会第三方等新途径;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求同存异法、事实发布法、权威访谈法、议程设置法以及网络新闻评论法等来化解校园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新兴媒体高度发达,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借助新媒体及时了解并准确研判互联网金融舆情,对监管者、经营者及投资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在中国,互联网金融舆情监测和研究工作已起步并初见成效。存在的问题有:舆情的概念被误解或被泛化;监测和研究存在"三多三少"现象;舆情监测和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应对之策包括舆情搜集,专题性与综合性并重;舆情警示,提醒特定对象防范风险;舆情把脉,探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舆情解读,用互联网思维来分析研判;研究优化,提升互联网金融舆情研究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内涵新解及其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情演化内涵丰富,但目前已有研究中,缺乏对舆情演化深入的多角度分析。将舆情演化解构为主题演化、强度演化和实践演化,并立足现实案例,对舆情演化的总体趋势、路径等内在机理进行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准确、快速地开展舆情工作,尤其是舆情预警。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表现出信息传播的直接与快速,表现形式多样化复杂化,舆情内容的从众化等特点,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MMC(Monitor Management Control,监测管理控制)预警机制的构建,可以及时发现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并掌握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做到准确预警,积极进行疏导,化解舆情危机,消除不良影响,使得高校校园网络成为一个安全、稳定、和谐,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  相似文献   

8.
舆情演化内涵丰富,但目前已有研究缺乏对舆情演化深入的多角度分析。本文将舆情演化解构为主题演化、强度演化和实践演化,并立足现实案例,对舆情演化的总体趋势、路径等内在机理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高校加强网络舆情控制的意义,通过个案研究、全过程研究,总结出高校处理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多部门联动机制,科学控制高校网络舆情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通过改进的TF-IDF算法和多元词组动态构建来选择特征关键词,并利用CluStream数据流聚类方法,实现文本主题的动态发现.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发现海量文本信息中不断变化的主题信息,从而达到推荐关联主题、动态监测舆情等目的.  相似文献   

11.
舆论形态的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静态舆论还是动态舆论都有诸多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舆论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滞后、指数式放大、非线性共振、振荡、饱和和折叠等非线性特征,与这些非线性特征相对应,舆论呈现出种种非线性形态.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凸显激化,以“门”为表征的突发事件集中爆发。这其中,互联网既是真相披露者,也是情绪煽动者;既有为建构所必须的解构,也有勇猛不能掩饰的粗暴。十几年来,互联网不断颁布新的“尺度”,强迫传统媒体调整竞合,从而逐渐形成新的传播语境,宣告新的价值体系。在新语境下,精英与草根的位格关系和互动结构,都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他们之间的话语冲突源自于精英对网络的隔膜和草根的群体盲目,这种双重误区,使得“社会焦虑指数”交替升级,政府与群众、草根与精英、中心与边缘之间不断发生进退博弈,比照自适。网络话语的冲突也正是时代焦虑的媒体映像,网络舆情既是民意的自然体现,也可为官方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创办于1998年的台湾公共电视,一直以其沉稳、平实的风格,独行于竞争激烈的台湾媒介市场。但近些年来,与整个台湾社会对公共电视发展寄予厚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公共电视深陷公共性难以实现、受众群难以扩大、集团化运作受阻的发展困境。本文是笔者以参与体验、深度访谈等方式,对台湾公共电视当前面临的困境所作的调研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及其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的关系的认识还存在许多的混乱,这些又导致了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含义、范围、性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方面理解的混乱。因此,正确界定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内涵及其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的关系,这对于认清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特质、指导公共事业管理的实践、促进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更好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民意与司法裁判博弈的法律现象被不断复制和演化,民意的热度参与在促进司法改革及提升司法裁判品质的同时,亦可能贬损司法独立和侵蚀司法公正。如何正确对待民意,司法裁判如何合理、有序吸纳民意已成为我国司法实践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海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直言进谏的典型人物,他的《治安疏》更是直言进谏的代表作。海瑞对嘉靖帝的"君道"之失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批判,对其崇道修玄进行批驳,对其以刑赏督责臣下进行批驳,吁请嘉靖帝翻然悔悟,与民更始。这样冒死进谏,需要有坚毅的心理品质和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后人将其概括为"海瑞精神"。这种精神的形成,从微观的视角看,是海瑞母亲谢氏家教以及"严师"教育的成果;从中观的视角看,是明代海南文化氛围的影响;从宏观的视角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积极影响。海瑞的《治安疏》及其直言进谏所体现出的海瑞精神,已经融入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中,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史中的精华,值得认真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公信"是"公共诚信"的简称,指公共性质群体对诚信规范的遵守,与"私域诚信"相对。"公信"缺失是我国诚信问题的症结所在。"公信"建设是我国诚信建设的关键,其中政府诚信的建设又是"公信"建设的重中之重,非权力性群体组织的诚信则是"公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的形成和发展应根植于现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题,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个体差异,体现丰富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展开过程就是语文课程的生成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在教学实践中个体经验的创生。本文运用后现代教育观点,对语文教育中被冷落的“虚无语文课程”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海洋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指导和管理,周达军的《海洋公共政策研究》是我国系统寻求海洋管理制度创新路径的一部新著。该书从建设性海洋公共政策的视域出发,将海洋学与政策学的理论交叉,探究海洋活动与管理环境的双向性关系,提出了构建与海洋界相生相谐的"绿色海洋"理念,展示了当代海洋公共政策学科的新视野与新理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公共突发事件多发,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既威胁着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也妨碍了公共生活秩序。公共突发事件一般多发于维权领域、事件受熟人社会影响大、地域差异明显、政府处置能力层级差异、潜在风险程度高,需积极认真地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政府、社会、个体等多方面的原因。公共突发事件的防控首先要坚持正确原则和理念。从多层面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应对:经济层面注重科学发展与加强物质保障并举:政治层面促进善治日常化与完善冲突处置机制;文化层面实现民本位转向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层面加强民众教育与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