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晓萍 《社会工作》2009,(13):64-64
我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我们为社区播洒着温暖的阳光 我们要让社区青少年对前途不再迷茫 使他们把握住每一次成功的方向 让青春的理想从此扬帆远航 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2.
"三四三"构筑独特救助安置模式 核心提示: 对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实行分类救助,建立了"三项救助方式、四种安置途径、三个发展措施"的救助安置政策体系,形成了具有河南特色的救助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3.
《社会福利》2005,(10):F0003-F0003
对无法寄养和收养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由政府出资兴建福利机构集中供养。艾滋病致孤儿童的集中养育机构,通称“阳光家园”,它是对艾滋病致孤儿童实施的集中供养,是对分散供养的补充,是养育艾滋病致孤儿童的最后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4.
黄国华 《社会工作》2008,(23):35-36
位于江西省中部的丰城市现有农村低保对象15797户、37902人,占农业总人口的2.7%。为使农村困难群体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该市从2006年8月起,把实施农村低保政策作为“民生工程”的重头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本形成了“保障标准有升有降,保障人员有进有出,保障制度规范健全,政策运用覆盖到位”的农村低保格局。  相似文献   

5.
同在阳光下     
《社会福利》2007,(9):4-4
为了加强国际间脆弱儿童救助保护政策的研讨与交流,展示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成果,民政部、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河南省政府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政策国际研讨会"于2007年9月7日在郑州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救助工作的不断深入,已逐渐形成了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结对救助、司法救助、住房救助等十大救助体系,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现在虽然做到了“应保尽保”,但“应退尽退”的情况却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低保户家庭挂牌制的动机也是为了实现低保的合理流入与流出。  相似文献   

7.
突出工作重点,建立救助制度.2008年山西省民政厅首先向各市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受艾滋病影响致孤人员及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家庭救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加大救助工作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救助方式,对受艾滋病影响的致孤人员进行救助安置;对受艾滋病影响的患者、家庭,符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艾滋患者、家庭,资助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帮助其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相似文献   

8.
赣鄱大地     
《社会工作》2009,(19):34-35
近年来,安远县民政局主动面对群众,直面社会问题,敞开大门接待群众:2008年至今.共接待来访群众412批(次)515人(次),受理处理群众米信689封(件),为群众解决了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优抚安置政策落实、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等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9.
发展福利企业刻不容缓发展福利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一个残疾人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个残疾人家庭的背后是一个社区。发展福利企业,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产劳动,获取生存、生活、养老、医疗康复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救助安置 可圈可点 政府出台救助政策 在生活救助方面,2004年5月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对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患者家属和患者遗孤救助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对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患者家属和患者遗孤实施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抚养安置和社会关爱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甘薇薇 《社会福利》2007,(10):16-17
2007年是儿童福利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的一年,是儿童福利事业大力推进的一年.2007年,进一步推动各地<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落实和贯彻;全面总结"明天计划",建立长效机制;将"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纳入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加强设施建设;总结艾滋病致孤儿童救助安置的"河南经验",研究制定全国政策;积极拓展项目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平与发展效率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以往的解读较多停留在分配层面上.新时期新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超越狭义的分配领域,在社会发展战略与制度建设层面上予以重新解读.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有了相当发展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需要调整发展战略,避免两难抉择;发达国家战后普遍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在较高层面上实现了社会公平,又遭遇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调整社会发展战略,才能较好地实现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动态平衡.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表明中共已经在社会发展战略与制度建设层面重新解读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中共十七大首次将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上日程,表明中国能更进一步实现公平与效率关系新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