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国家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而涉及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研究海陆产业劳动力流动问题更少。文章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分析蓝色经济区战略下,劳动力要素在海洋产业和陆域产业之间流动的影响因素以及经济效果。比较分析海陆产业发展水平、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海陆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挖掘劳动力要素流动的决定因素,最终为构建蓝色经济区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2.
内陆地区劳动力逆工资趋向流动与“民工荒”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为了厘清该问题出现的内在机理,运用序贯博弈和嵌套博弈的相关理论,采用近20年来相关最低工资标准和平均工资水平的统计数据,结合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历史阶段性和制度性背景,经过两个阶段的博弈推导,认为现阶段和未来劳动力流动方向的纳什均衡首先取决于政府选择“改善”民生的政策成本与其收益的权衡,其次取决于劳动力对除工资之外其他因素的评价,后者是子博弈完美均衡的直接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流动有效性是协调劳动力流动与教育关系,应对劳动力流动相关问题的理论.劳动力流动有效性,指劳动力流动主体的目标实现程度或需求满足度,表现为劳动力流动主体在流动过程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适应性的大小.劳动力流动有效性可用劳动力流动有效量和劳动力流动效率来衡量.我们测得劳动力流动效率为2.049%.据此,我们判断当前我国劳动力流动有效性偏低.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积累和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梳理相关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劳动力流动和经济发展;劳动力流动有利于流入地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而对于流出地而言,只有在居民具备人力资本投资的自主意识,或劳动技能和收益大规模回流的前提下,劳动力流动才能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缩小与流入地间的经济差距。因此,为确保城乡发展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共同需要,需要激发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自主意识,加强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引导劳动力的适度流动和回流。今后,学术界还应根据以人为本及主客体均衡发展的要求,以生产与生活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进一步探讨劳动力流动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思路、模式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对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经济转型和金融开放过程中银行部门外资进入水平及其宏观决定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从数量和规模角度分析了外资在转型国家银行部门不同进入水平的决定因素,然后对外资银行进入问题进行了理论和文献研究,包括一般意义上外资银行进入的动机理论和进入模式以及针对转型国家的专门研究.通过构建相应的排序选择模型(OCM)对转型国家外资银行进入水平及宏观经济变量的作用关系展开实证分析后,本文指出:开放、自由的经济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外资流入银行部门,而GDP增长率、收入水平、对外资开放度等因素对外资银行进入水平的影响在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显示出不同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劳动力素质的状况在艰大程度上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生产发展的快慢,影响整个国家的繁荣程度。因此,认真地研究劳动力素质与现代化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国家与社会的功能为分析视角,从国家立法,政府政策,以及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等几个方面分析印度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对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权益的保护及救助。从而试图为解决中国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权益保护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现实中劳动力市场一些复杂的就业现象为切入点,以中国改革的逻辑为主线,对转型期劳动力市场就业研究的相关重要文献进行梳理,涉及"转型初期失业原因和就业体制转换问题""劳动力流动问题""农村劳动力问题""女性劳动者和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就业政策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等五个层面的问题,这种从宏观层面到微观维度,再提升到宏观层面的研究反映出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演进。最后,文章指出改革和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机理,而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演进遵循改革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大规模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市场融合的重要特征,但制度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也在多个层面上存在。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外来劳动力在同酬方面已经基本得到保障,但同工、社保参与和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近年来,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户籍制度和流动人口管理的改革。这些措施使不同行政层级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有所加剧,劳动力市场的跨省分割被加强,但鼓励了劳动者在流入地长期居住。劳动力流动行为因此受到影响。面对中国"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愈发重要。建立能够服务于现代劳动力市场管理的信息系统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统筹,是当前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失业和再就业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总的劳动力过剩约2.5-3亿,随着改革的深入,过去有效解决就业的途径,将很难再现。发展经济所带来的技术升级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力需求相对削弱甚至下降。第三产业增长的趋缓及国情的制约,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就业的主要产业。劳动力市场本身的激烈竞争,加大了城镇再就业的压力。过高的“流动”成本,影响了国企劳动力的正常流动。促进我国劳动力就业转移,必须进行包括劳动工资制、社会保险制、就业制等制度的创新;使职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世界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倾斜,形成以私人资本为主的中小企业群;加强政府的有序引导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适合贵州特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路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借鉴Grannovetter嵌入理论的观点,通过文献分析,提炼出农村嵌入性因素在推动和阻碍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上的维度内容,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并以收集的434份有效问卷分别进行了劳动力整体分析和分代对比。研究结论对城乡协作推动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性发展将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总结当前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回流研究聚焦城市推拉力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探寻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回流背后深层次动机时不能抽离劳动力长期嵌入的农村情境的观点.分别从经济、制度、社会和符号四个维度入手构建了相应的结构模型,收集广西和贵州两省区1611份实地调查问卷数据,通过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和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与修正.结论显示:虽然农村经济落后依然是推动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重要因素,但农村制度因素同样不可忽视,而且它还成为束缚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重要阻碍力量.农村社会因素和符号因素对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回流产生了显著影响,农村嵌入度对劳动力回流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但它对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调节作用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迁移带来的人力资本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伴随着区域产业的调整,区域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将会随之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将会面临新的趋势和调整。为了更好的探索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地理集中程度为0.35,其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形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力资本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集聚程度,需要做到加强劳动力输出组织的建设,促使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以及改善其劳资关系,努力拓宽劳动力跨区域迁移领域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江浙两省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且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其就业方式具有正相关性,非农就业劳动力素质较高,而纯农就业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某些变量上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滞后或者超前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陕西、河南两省随机调查数据,以职业和地理区位变化为标准,将农户分为四种流动模式,运用多元定类logit回归模型,在农户水平上探讨了农户流动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家庭收入、家庭主要劳动力数、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地区就业环境等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选择都有重要影响,特别指出季节性就业流动模式是竞争弱势家庭在本地竞争被挤出后的次优选择.此外,流动模式选择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多要素联合决策的框架下,综合考虑劳动力损失效应和收入效应,以及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这两种不同转移就业形式的不同劳动力损失效应,建立了一个关于农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土地流转及农业资本投入联合决策的理论模型,推导农户多要素最优配置行为的性质和特征。理论分析表明,任何一种生产要素市场报酬水平的提高,都会导致农户家庭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减少,劳动力转移就业量与土地转出量增加;农户家庭农业生产各要素投入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劳动力转移就业量、土地转出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劳动力转移就业量与土地转出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的实际土地经营规模、资本要素投入之间的负相关性要弱于异地转移,与土地转出量之间的正相关性也弱于异地转移。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带来了较大的影响:1.农村劳动力流动推动了县域内的农业机械化,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2.劳务经济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3.劳动力流动提升了人力资本,孕育并诞生了一大批农民经纪人;4.流动让一个由"打工仔"建立起来的消费型城市快速发展;5.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地方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自2005年以来,随着河南省农业税的全面减免、政府各项补贴的发放和逐渐增加,农民土地收益不断增加,减弱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意愿,这势必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此,国家应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自愿、无忧地从农业和农村中永久性地转移出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进一步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让农民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以增加流动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可能性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由农村迁向城市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又是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大于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影响,工业化和第三产业水平的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大于当期工业化和第三产业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制度、经济、农业生产力水平、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供求失衡及情感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广大农村纵深发展吸收和以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为重要转移方向,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全面合理规划,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为基础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运用1986—2005年的数据,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在于: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初具规模,农业机械使用增加,显著地推动了农业经济增长。第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使土地出租短期化,土地改良投资小,化肥施用量大大增加,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肥力下降,引起了农业产出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