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训诂”一词的最早出现“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可“训诂”一词何时出现,还是个问题。现在一般训诂书上说,“训”“诂”二字最初单用,根据是《尔雅》有“释训”“释诂”篇名;又说二字最早连用是西汉毛亨《诗经估训传》。可《诗经诂训传》是“诂训”而...  相似文献   

2.
再谈“训诂”一词的最早出现本刊1994年第1期“补白”《“训话”一词的最早出现》说“训诂”最早见于东汉河休(129一182)《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近读书,发现“训诂”早在西汉未即已以固定词的形式出现。一见于刘歆《与杨雄书》:歆先君(按:指其父列向)数...  相似文献   

3.
语境是“随文释义”这一传统训诂学广泛运用的一个原则和方法所产生的客观基础,而“随文释义”则是训诂家就语境对词义的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的一种体认。词的使用义往往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产生临时特殊性,同样,词在言语表达中的语法功能、语法关系,语句或语段的意外之意等,也要受语境的制约。但是,“随文释义”只可施之于传注训诂,不可施之于词书训诂。  相似文献   

4.
文言虚词“焉”最常见的用法,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指代处所、人事,放在形容词的后面指代比较的对象。清代学者把“焉”的这种用法训为“于是”;现代的学者又进一步称它为兼词。从训诂的角度把“焉”训为“于是”,“通古今之异辞”,当然可以;但按语法学的要求把“焉”定为兼词,却不可不慎重。兼词是汉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它们是历史上的东西,不是后世的人们根据后世的语言习惯“分析”出来的。那么“焉”在历史上是否本来就是一个兼词呢?我们说不是。因为在“焉”的上述用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找不到形成兼词的根据。  相似文献   

5.
训诂是一门传统的学问,但“训诂”一词究竟自何而来,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学术界迄今未能很好解决。本文考证发现,今日之“训诂”,就是汉人所言之“训故,而非《毛诗故训传》“故训”之倒言。其含义,当为“顺释古言”,即注释古书,包括释词义、顺文义两个方面的内容,而非“解释异言”与“道形貌”的简单结合。  相似文献   

6.
声训是用音同音近的词解释词义、推寻语源的训诂方法,它经常说明事物的作用、性状、特征,或者训释者根据某种学说、自己的理解,把本来没有联系的两种事物曲折地联系起来,是研究文化史的重要资料。本文即对《说文》中的“酒”、“马”、“羊”、“媒”四条声训主要从文化史的角度进行了疏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7.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学说是赫拉克里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理解赫拉克利特的整个学说乃至古希腊哲学都有重要意义。一据我们现存的资料来看,“逻各斯”作为一个词而言,是有发展过程的。开始,逻各斯一词本义是讲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先生在《关于“接受文学遗产”》①一文中,以“涂炭”为例证,作了以下训诂: “‘无数的父老兄妹遭受倭寇涂炭’,这‘涂炭’一个词便是被乱用了的。‘涂炭’本是名词,可变为自动词。例如‘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是名词,也是这个词的起源,‘生民涂炭’则被  相似文献   

9.
在论及《聊斋志异》创作情况的文字中,“孤愤”、“寄托”这两个词的出现,次数比较多。论者总是联系书中有关内容,把“孤愤”一词的内涵界定为“作者对清朝黑暗统治,对封建科举制度,对封建礼教之愤”,再联系起“寄托”一词,把它的意思界定为“形式上写鬼狐,实际上是别有所指”,对于这样理解“孤愤”和“寄托”,存在下面两点疑问:一、与“孤愤”、“寄托”两词所出的那一段文字的语境有矛盾。二词源出于蒲氏康熙  相似文献   

10.
《东京赋》“中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大词典》里的词条“中畋”引唐张铣注《文选》,释为“在狩猎之中”。文章认为《汉语大词典》对引例的理解和词义的概括均有不妥,同时引例自身存在注释不当的缺陷,文章以《文选注》等有关古籍资料为依据,利用文字训诂和古书记载相互印证,对《东京赋》里的“中畋”词义进行探究,确认“中畋”非“在狩猎之中”义,而是“用于畋猎的良马、好马”。  相似文献   

11.
“小三角”理论对于语言现象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运用该理论对语法事实进行多角度研究,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相关语法现象。研究以邢福义先生的“小三角”理论为指导,从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三个角度对“X派”词族进行分析。语表形式方面,“X派”的语表形式主要表现在音节和词性两个层面。语里意义方面,“X”的内部结构关系多样,以动宾和偏正关系为主,在句中可以担任主语和宾语;“X派”的语义内涵主要由“X”决定,“派”的语义处于逐渐虚化的状态,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泛化性,使得“X派”词族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语用价值方面,“X派”词族的使用可以形成注意焦点,凸显主观性,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表现出积极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念孙的《广雅疏证》集中体现了清代训诂研究的最高水平,梳理其中有关语源研究的材料对传统语源学史和当代语源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重点考察统计“转”(即转语)在该书的使用分布情况,那些涉及词(字)的语音关系确实相同相近的“转”除可能指同源词外,还可能指联绵词或名物词及其一个音节的不同书写形式,理解时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尼采的早期著作《朝霞》,对尼采的“冲动”学说进行解读。尼采引入冲动一词源于对于道德的批判,以表达他对于人的自我的全新理解。本文致力于从概念上廓清尼采使用的“冲动”一词,归根结底,“冲动”的概念可以通过诉诸价值、欲望和行动三者之间的内在统一而进行说明;考察了冲动的来源,冲动的演化过程,以期能够解释“冲动”何以被视为一系列汇聚起来的集合体;最后,对“冲动”本质上可以用目的论来说明的观点进行反驳,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谱系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说“巷”     
词义训释和字典辞书中义项的分立,都离不开对前人训诂成果的继承,但若不能正确理解前人研究成果,曲为之解,会导致误立义项。赵小刚先生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训诂锥指》一文,认为“巷”字在《诗.郑风.叔于田》中应释为“屋子、家宅”,历代释“巷”为“民居中间的道路、街道”,是由于错注义项致误。笔者以为对“巷”的释义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从词义发展线索看,“巷”本来指里中道路,后来又可用来表示里中道路连同两旁房子在内的整个狭长的生活区域。而《汉语大字典》“巷”的第一个义项“街里中的道路;胡同”没有反映词义发展引申的线索,将两层不同的意义并立于一个义项里了,应该分开立项;第二个义项“住宅”实为误立之项,应该取消。故“巷”的前两个义项宜改为:①街里中的道路。②胡同、巷子,指街里中的道路连同两旁房子在内的整个狭长的生活区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具体阐述清人俞樾提出的“语急省”和“语缓增”两种属辞之例,并纠正一些中学《语文》等对某些文句的解释。此说明阅读古书、理解文意,必须懂训诂,明辞例。  相似文献   

16.
从词汇语义学的视点,结合古代训诂材料,辨析了“投”与“控”的词义特征。在对语证进行充分描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分词的语境同义与语言同义问题。辨析发现当今汉语词书“控”条下的“投”注和“跌落”义项只有司马注《庄子·逍遥游》的唯一例证,且先秦两汉古籍中尚未见到此“控”义的旁证。此“控”义是语境文义产生的孤证。孤证难立。由此推出“投”并非此“控”的确诂,因而“投”与“控”不是同义词。此“控”的确诂应为“引”。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来新名词的层出不穷,古典哲学中的“反思”一词又被再扬弃,成为许多文章的点缀,大多理解为对某现象的逆向思维或后思维,断定为一种主观意识的思维活动.也有人认为“反思”原意是指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是对以往的事物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果说把作为一般意义使用“反思”一词理解为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只要大家都能理解  相似文献   

18.
《论语·八佾》训诂的编辑学视角——试说“徵”、“献”的误训靳青万(许昌师专学报)过去读《论语》,对于其中的“子曰:夏礼吾能言之”一段,按照自汉儒以来的传统训解,总感到难圆其说,无法读通。后来研究编辑史和编辑学,转而从编辑学的角度去理解,这才终于读通了...  相似文献   

19.
英语情感动词的“-ing分词”与-“ed分词”的理解和用法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区别使用“exc ited”与“exc iting”之类的分词。当前,国内语法界对这一语言现象缺乏本质性的分类和准确的阐述,要弄清这一问题需从形式和意义两个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清晰的分类和准确到位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抱布贸丝"、無通亡、生杖等词语的考释,提出训诂要重视当代考古学的成就,要关心古文字的研究成果,在探索中古汉语双音口语词的合成词词素意义时要和词的意义演变结合起来。所有这些为当代训诂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补充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