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秀英 《社区》2014,(31):47-47
近日,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闸二居委会的社区活动室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社区老年大学开讲了。第一堂课是《房子是老本,挪窝要慎重》《秋季花卉的肥水管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课程中还穿插了兴趣班,专门聘请了志愿者吴毅新老师为居民讲解摄影、微信、QQ等,鼓励广大居民朋友特别是老年人积极参与,走出家门,融入到社区的大家庭中来,营造和谐的社区生活。  相似文献   

2.
周伟华 《社区》2004,(14):28-28
长沙一位读者问:社区民警能不能作为社区居委会的当然成员?有的地方建立社区民警进入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制度,这样做对不对? 答:城市居民委员会是由城市居民在本居住地组成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公安民警是国家公务员。按照法律规定,民警不能以公务员身份进入居民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3.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了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社区矫正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罚的执行方式,应当主要由检察机关进行法律监督。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新的背景下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明晰检察机关在监督中的角色定位,检察监督如何完善具体作法,探讨当前情况下对此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网络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法律纠纷。网络社区账号作为网络社区的通行证,其法律属性尚无定论,账号的归属、流转、继承和救济规则亦缺乏相应的规定,立法空白导致司法实践缺少裁判依据。将网络社区账号定位为民事法益,认定网络用户的占有利益,同时建构账号流转、继承和救济的系统规则,对于保护网络用户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分析网络社区账号法律属性的基础上,就构建相应的法律适用规则提出建议,以期为网络社区账号的司法实践提供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区矫正制度由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社区矫正工作已出现了从政策到法律的嬗变趋势;而循序渐进和稳妥严谨的立法模式是社区矫正立法更为科学、可行的选择,即从刑法、刑诉法的附属性规范以及部门规章进化到独立且系统的《社区矫正法》.基于法治精神和人权原则,刑事法律修改与未来《社区矫正法》制定的重心不能仅停留在将刑事执行权合理分配到各矫正机构,而应特别关注如何科学设置各种机制进而保障矫正机构合法履行刑事执行权,尤其是应重视社区治理,促成社区矫正从“在社区内矫正”到“依靠社区的矫正”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6.
《社区》2011,(22):13-14
完善城市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就是要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健全和完善各项自治制度,通过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社区各项公共事务,发展社区公益事业。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制度。离不开健全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和居委会日常工作制度。《意见》对这两个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而作为行刑方式之一的社区矫正同样也需要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在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中,检察机关应着重对相关职能部门、社区矫正活动全过程和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要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作用,就必须从原则性和具体规范两方面来构建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执法环节法律监督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组织建设的法律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组织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关键。从社区组织化过程、组织活动方式及其在法制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运用法律社会学开展实证的研究,以揭示社区组织的完善和健全程度对社区自治发展的制约关系,同时分析社区组织与法律规范体系的协调程度,进而更合理、更科学地调整或配置社区组织,促进城市社区法制的顺利实施及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随着诊所式法律教育和法律赋能理念的发展,两者相结合的法律赋能诊所成为一种新型的法律诊所形式。法律诊所和法律赋能在目的上彼此接近,在气质上彼此契合。一方面,法律赋能为法律诊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主题,另一方面,法律诊所为法律赋能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资源,因此,法律赋能诊所这一形式颇有价值。强调替代性争端解决机制的作用,以社区为基础,注重当事人的参与,均构成了法律赋能诊所的特点。而以学生及当事人利益为依归,以法律赋能为基础更是这一诊所形式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法律赋能诊所可以开展个案法律援助、社区法律教育、社区法工培训、社区法律调研和法律政策倡导等活动。为了促进法律赋能诊所的发展,可以用量性和质性方法对其管理和教学质量、赋能成效进行监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10.
周少青 《社区》2008,(6):35-37
从文本意义上来看,我国目前并不存在一个社区建设的法律框架,甚至连社区本身也谈不上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概念。“社区”第一次出现在我国法律中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该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应该说,在这部法律的表述中,“社区”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概念地位,它只是居委会开展服务活动的一个范围比较模糊的空间领域。  相似文献   

11.
黄文 《社区》2005,(18):27-27
搞好社区居委会减负工作,首先要澄清以下四种错误认识。一要澄清把社区居委会当作下属单位来管理、使用的认识。根据我国《宪法》和《居委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和政府组织在性质上有根本的区别,是由居民群众组织起来,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办理自己的事情,没有任何行政权力。因此,政府部门和社  相似文献   

12.
论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法律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职能机构,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充分行使其监督权,对完善和发展社区矫正制度,维护矫正对象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严重影响了检查机关法律监督的效果。完善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是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惠男 《社区》2012,(5):8-10
2011年12月21日,民政部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央有关部门就农民工融入社区问题下发的第一个专门性政策文件。《意见》从国家层面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为充分发挥社区功能作用,健全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平台,实现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的目标提供了制度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在充分利用法律本土资源的基础上恰当地进行社区矫正的法律移植问题,探讨了社区矫正制度的有关理论依据,并指出了和谐社会建设中山东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15.
《成才与就业》2009,(5):F0002-F0002
静安区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研究"普陀区社区学院的"街道(镇)社区教育发展性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杨浦区五角场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以‘三区联动'为抓手,推进社区教育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居民纠纷越来越复杂,社区调解力不从心之时,法律专业人士及时跟进,配合社区讲情讲理又讲法——社区居民间的纠纷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从以前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到现在很多涉及到经济、房产、遗产分配等的纠纷。由于法律专业知识欠缺,社区工作人员调解起来往往力不从心,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民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上海市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确立了法律保障,也为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队伍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撑。社区教育大发展的趋势,预示了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将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是今后社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18.
刑法修正案(八)改变了社区矫正制度在刑事实体基本法无法可依的局面,但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体系仍然存在着众多的问题,社区矫正存在基本实体法滞后的现象.目前我国没有形成完善的社区矫正法律体系,从不同层次的立法角度来完善社区矫正制度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9.
由本刊主办,上海市虹口区社区学院、曲阳街道承办的社区教育老面孔现象研讨会于日前在曲阳文化中心举行。来自上海市各区县社区学院、有关街镇社区学校的领导、教师等七十多人出席了研讨会,并展开热议。会后,《解放日报》《上海老年报》及虹口有线电视台等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本次研讨会是社区教育老面孔现象系列研讨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它缘起本刊去年9月A版署名方迎的《社区教育老面孔现象大家谈》一文,此后编辑部收到大量来稿参与笔谈。  相似文献   

20.
社区矫正在我国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经过多年的试点并取得了相当的经验和效果后,目前已逐步在全国范围展开。在新的形势和历史时期,检察机关如何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特别是如何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面对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检察机关如何对社区矫正进行律监督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