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性"研究是当代学术的主旋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重大学术论争都是对于"现代性"问题的某种回应和演绎。被公认为属于"后现代"的理论如法国后结构主义或德里达所培养的美国解构主义自不必说,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北美"媒介生态学"亦当视为"后现代"大军的一翼,因而亦当置于"现代性"研究的谱系。  相似文献   

2.
网络传播与生活方式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现代性因素 ,对当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作用日见突出。在运用社会学的现代性理论进行网络化日常生活的同时 ,对网络传播之于生活方式的现代建构意义、网络化生活世界的现代性理论与网络媒介生活的特质 ,以及传统媒介生活进行现代超越等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研究话题,关于现代性的源头研究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纷杂与争议,当前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更是多元复杂。基于常识现代性、经济现代性与资本现代性的划分可以视为现代性研究的新探索,体现了现代性起源、嬗变以及发展进程中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现代性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发展中,风险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大的经验问题和理论问题,贝克创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作为现代性产物的风险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制度反思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一大特色。对当代中国而言。应对现代性风险的重要实践选择,就是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具体探索既发挥现代性制度的积极作用又对现代性制度的内在消极性进行有效制约的“制度行动”方略。因此,研究贝克的“制度风险观”,对处于“经典现代性”与“反思性现代性”双重境遇中的当代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研究是当代学术的主旋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重大学术论争都是对于“现代性”问题的某种回应和演绎。被公认为属于“后现代”的理论如法国后结构主义或德里达所培养的美国解构主义自不必说,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北美“媒介生态学”亦当视为“后现代”大军的一翼,因而亦当置于“现代性”研究的谱系。“媒介生态学”是麦克卢汉对北美传播研究界的馈赠;尼尔·波兹曼将其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追求,并予以体制化,在纽约大学开设了“媒介生态学”博士项目(1970年),一个与多伦多学派交相辉映的纽约学派得以诞生和成长。根据北美媒介生态学会创始会长兰斯·斯特拉特教授的界定,“媒介生态学”本质上就是“后工业”( the postindustrial )和“后现代”( the postmodern)。对他而言,“后工业”乃“后现代”之不同称谓,或对“后现代”更具体之描述。麦克卢汉的后现代本色日渐为学界所认识,他将“机械化”与“自动化”、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视觉空间”与“听觉空间”相对置,前者是“现代性”,后者则是“后现代性”。在情感上或在私人生活中麦克卢汉可能留恋于“现代性”,但其理论立场绝对是偏向“后现代”一边的。美学上,我们可以将麦克卢汉视作“审美现代派”,然由于这种“审美现代派”被放置在电子媒介的“听觉空间”,麦克卢汉的美学大概也就没有那么“现代”了,因而与其称之为“审美现代派”,毋宁谓之为“审美后现代派”来得更准确一些。美学曾经是现代的,是“现代性工程”的一部分,如在鲍姆加登那儿,但在麦克卢汉这里,它则是后现代的,是“反美学”的,犹如海德格尔在解读梵高《农鞋》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的“反美学”。笔者曾在麦克卢汉的私人藏书中见到了他阅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起源》的眉批和上面写满了其札记的小纸条。当然,麦克卢汉不是在读过海德格尔之后才形成自己的“反美学”的,其所选择的电子媒介路径早已预定了这一理论硕果。  相似文献   

6.
香港报刊是促使当代香港文学发生的媒介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香港文学与报刊合力推动了香港作为"汇通东西"的"现代"都市形象完型。在进行文学现代性解析的同时,首先绘制现代性、文学与报刊媒介在香港特有的语境中所呈现的关系图景;并勾勒出香港文学与香港报刊在具有边界特质和跨界体验的场域下,寻求自我生存的线索;从香港报刊及文学演变的线性历程中,圈点出当下由媒介间性理论建构的香港文学特殊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7.
西方的媒介文化研究始终贯穿着一条"反思现代性"的主线,其涉及的重要问题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构成深刻的关联.在这诸多关联中,可选取"主体"这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媒介文化研究中,关于主体的探讨可以总结为两种观点:一,从启蒙的精英立场出发,断言媒介文化塑造了一种被动型主体,它代表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异化;二,超越启蒙的二元论思维模式,认为媒介文化促成了一种新型现代主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著名法国思想家让-博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从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角度对当代世界加以透视,获得了新的问题意识,他基本关注层面是:现代性问题与文化危机,消费社会形态转型和媒介传播的结构,消费主义与日常生态,商品拜物教中的精神生态危机,大众传媒与世俗化问题,这些前沿学术问题的研究,对当代世界性的消费社会文化困境的揭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海老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流行音乐自1980年代在大陆复苏,并逐步走向文化中心地带,呈现出突出的现代性;2000年以后,媒介技术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霸权,主导了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方向,中国流行乐坛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症候。《现代性的有声书写: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从消费、技术、意识形态和审美四方面,展现了近九十年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独特境遇和文化生态,暗合文化现代性理论,显得颇为全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手段不断产生,其中卡通形式的媒介力量不断壮大,成为大众审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众多的现代性问题,不少动画已有意无意地反映出一些现代性问题,而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已是有意识地对现代性问题努力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1.
媒介转型带来了多种媒介形态并存的局面,也带来了媒介观念的革新。但是国内传媒在经历媒介转型的同时媒介同质化倾向也不断加剧,这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对媒介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媒介同质化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本研究在对国内同质化问题进行一般理论概括和分析的同时,着重对重庆媒体出现的媒介同质化倾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一套旨在解决媒体同质化问题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一考核评价体系涉及到考核评价的总体思路、考评原则、考评主体、考评指标及赋值依据以及考评组织实施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和环节。  相似文献   

12.
媒介转型带来了多种媒介形态并存的局面,也带来了媒介观念的革新。但是国内传媒在经历媒介转型的同时媒介同质化倾向也不断加剧,这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媒介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媒介同质化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本研究在对国内同质化问题进行一般理论概括和分析的同时,着重对重庆媒体出现的媒介同质化倾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一套旨在解决媒体同质化问题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一考核评价体系涉及到考核评价的总体思路、考评原则、考评主体、考评指标及赋值依据以及考评组织实施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和环节。  相似文献   

13.
社会化媒体时代发展以来,国际传播关系与全球传播格局也随之发生历时性变迁。在Twitter这一全球性公共传播场域中,各国媒介机构形成了紧密联系的线上社会网络。其中,发达国家的媒介机构仍在国际传播关系上占据优势地位,但发展中国家的媒介机构也在通过策略性的社会化媒体实践突破其在全球传播格局中的边缘化地位。除了所在大洲的发达程度外,社会化媒体使用程度也对各国媒介机构在该网络内的社会资本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体现地理接近性和文化接近性的国家因素能够显著预测媒介机构之间的双向链接关系。中国在Twitter上的跨国化媒介机构账号数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三,但在整体的社会资本上仍处于弱势地位,这表明中国在国际传播影响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4.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学思想着眼于媒介方式与整体社会文化走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对电子媒介信息的批判是其重要内容。本文以电子环境中的信息为对象,从"条件"、"载体"、"后果"与"性质"四个方面进行审视,阐述波兹曼的电子媒介批判观,揭示电子媒介信息对社会文化倾向的深远影响。波兹曼的电子媒介信息批判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媒介与道德的研究,国外主要关注媒介与道德在某一方面的联系,国内多把精力放在传媒自身的道德问题上。跳出只关注传媒自身道德水平的窠臼,从传媒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媒介在道德滑坡与重构中的作用,可以从更为宏观的视角理解媒介的社会功能。道德滑坡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断层。道德滑坡的媒介原因可以从媒介消费主义、媒介文化迷失、舆论监督不足与媒介自身道德失范诸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6.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大多陷入发行量骤减、广告业务急剧下滑等行业困境.传统媒体的衰退源于新媒体,出路也同样只在于与新媒体的融合.作为美国传统媒介代表之一的《华尔街日报》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自2009年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其骄人业绩源自于能顺应时势,勇于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报业媒介融合之道.《华尔街日报》的成功媒介融合战略向我们启示,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介应该立足于与新媒体的内容融合、终端融合和经营渠道融合.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学传播动因的研究,是建立古代文学传播理论的关键.从传播客体而言,文学传播的动因即文学创作的动因.从传播主体而言,文学的性质和审美价值决定着其传播的性质和方向.本文以上古文学创作和传播动因的描述,来初步探讨古代文学传播动因,企图搭建古代文学传播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传播史料的整理,是两岸三地学者共同致力研究的课题。整理和利用传播史料,要考虑传播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吸取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古代传播史料的整理和利用包括诸多层面:对整理意义的认同,以及整理参照系的确定;实施整理过程中整理框架的设定,以及史料的检索,史料的阐释等。古代传播史料的整理和利用对于梳理中国古代的传播观念、研究中国传播史、建构中国传播理论的框架等具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媒体时代以来,社会传播现实的变化带动了传播学界的观念变化,促使传统的“媒介-受众”关系研究不断向“新媒介-用户”关系研究转变。新媒体技术诞生的初期,乐观的技术决定论经常占据主导地位,而当新媒体技术扩散和采纳的比例逐渐提高,学者们又总是适时地转向社会塑造论,探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何以在社会历史情境中产生社会影响,进而推动社会塑造的进程。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新媒体事件的传播实践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传播现象,吸引了大批华人传播学者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属于个案研究,或以西方理论解释中国情境,未能阐明基于中国新媒体环境的新传播机制究竟如何作用。为此,应将诠释研究范式带来的传播研究的“文化转向”更好地融入新媒体研究中,借用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深描”新媒体事件在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中所建构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信力研究是欧美媒介研究热点领域之一,在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历史中,从某一类型媒介公信力研究,到不同媒介公信力比较,新兴媒介公信力也被纳入研究视野,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大批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媒介公信力概念及构成维度、影响因素、不同媒介公信力比较等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参照。但是,西方媒介公信力研究多产生于特定时期具体需要,许多问题的提出及解决的语境都与我国情况不同,在研究对象、话语体系、价值观念上体现出鲜明的国别差异。另外,强调实践性,偏重微观研究,对媒介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