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文化软实力与科学技术的联系愈来愈密切。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软实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理论体系,丰富了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软实力产生和发展的技术基础。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其本身成为衡量和评判社会发展的标准和尺度。一国在世界上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能产生文化软实力。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本国发达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合理性进行辩护,提升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文化软实力作为客观存在的力量是在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存在发展与生产力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软实力与生产力的关系,这是正确考察文化软实力的生产力基础的重点。物质生产力为文化软实力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精神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使文化成为文化软实力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即使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已经成为共识性命题的今天,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怎样成为生产力仍然是生产力理论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把人的活动简单地区分为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并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只有在精神生产活动和物质生产活动的统一中,才能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活动方式发生变化,人类利用的主导资源发生转换,信息成为社会的主导资源,作为信息主要成份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魂和高度的科学精神,恢复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并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仅说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样重要的是,揭示了科学技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第一位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邓小平明确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①邓小平在规划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新型战略课题。文化实力的竞争也日益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竞争的主要内容。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增强一国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并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必须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6.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指源于城市特有的文化资源(包含有形的文化遗存和无形的人文精神、城市形象等)所形成的对内发挥的凝聚力,对外产生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行建立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上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途径。随着城市综合竞争力要求的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将成为衡量城市生产力水平和城市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把握机遇,创新理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文化要素的全面发展,将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根本路径。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济南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完善产业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化生产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不仅渗透于广大普通高校的建设政策,而且也蕴含在创一流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之中。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职教育,应该是立足于特色文化氛围的营造,回归文化本位,依靠文化生产力支撑起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因此,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核心就是高职院校必须办出特色,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论题的历史回顾,可以肯定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生产力"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功绩。从人身上的三套生产器官实证社会系统有三种生产: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文化信息生产。它们在历史上曾相继成为第一生产。在现代社会,三种生产构成三个循环圈,这三个循环圈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超循环圈,共同构成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论题的历史回顾,可以肯定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生产力”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功绩。从人身上的三套生产器官实证社会系统有三种生产: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文化信息生产。它们在历史上曾相继成为第一生产。在现代社会,三种生产构成三个循环圈,这三个循环圈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超循环圈,共同构成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论断,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对文化生产力进行客观的认识,从文化软实力角度来把握文化生产力,思考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尤其是结合各地文化生产力的实践,分析影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相关要素,对文化生产力的内涵、结构和表现形式进行全面的探讨,以利于实践中更好地发展文化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多少还带有美国学术思想的影响印迹的话,那么,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则完全是在中国语境中产生的。区域文化软实力既是在我国地方政府纷纷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过程中提出的,又是在我国学术界对软实力问题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中华科技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少数民族的传统科学技术既是研究中华科技史的重要资料库,又是中华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保留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科学技术,也有自己的独创成果。少数民族地区多为现代文明正在进入、传统文明正在消失的边远地区,努力抢救其文化遗产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石油企业的发展不仅要依赖资源、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投入,而且也受到企业软实力的巨大影响。石油企业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全球石油行业发展的五大特征,石油企业应从打造卓越石油企业文化力、持续提升石油企业科技创新力、不断提高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力、大力践行石油企业的社会责任、重点强化石油企业的资源整合力、全面塑造石油企业形象等六个方面提升石油企业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是强国富民的重要途径 ,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高度重视科技的政治、经济、军事功能 ,其科技思想主要包括经世致用的工具主义价值观和纯粹探索的科学主义价值观。邓小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经世致用的科技思想 ,极为重视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启动和实施 ,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与政治不是同步发展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二者的递次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不具备独立的行为能力,考察它的价值体离不开“人”的因素。人“政治动物”的属性赋予科学技术以物化了的政治力并使其上升为意识形态,对国内和国际政治持续发生着作用,对整个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也许是政治发展的最大变量。  相似文献   

16.
所谓"软实力",是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所体现出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与"硬实力"相联系,构成国家的综合国力。设计艺术作为古代中国的软实力,曾经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表现为精神的感染力、文化价值的可增殖力。再造现代中国设计艺术的软实力,要对传统有正确的认知和作为;要更新设计理念,达到艺术品质和功能的双突破;要注重原创性,实现科技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7.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其自身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其示范引领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因此,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将文化软实力提升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学院整体发展规划,长抓不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当抓住对内:通过凝心聚力,内增实力;对外:兼收并蓄,广泛吸取其他文化精华,增强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变革始终与女性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女性诱惑的意味不仅发生了很大的变异,而且直接渗透到了意识形态和大众流行文化之中,成为革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女性诱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性的诱惑,更是一种自由与解放的诱惑;不仅是大众流行文化时代兴起的征兆,也是革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的文化资源与暗示。  相似文献   

19.
文化生产力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是当今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它以市场经济为载体,以文化产业为直接表现形态,以信息、电子、数字、网络以及媒介等高新技术为生产手段。文化生产力的主体要素是发动、承担并实现文化生产活动的劳动者,这一主体具有意识形态性、知识密集性、信息化、自主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包括文化心理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三个维度。文化心理批判维度主要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援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极权人格、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文化心理根源展开分析,探索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中介机制;技术理性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启蒙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本质与缺陷,探讨了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异化使用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与现实根源,强调科学技术已经沦为一种控制和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工具;大众文化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不仅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变化,而且反驳了资产阶级学者所宣称的西方社会是一个物质丰裕、无矛盾的理想社会的观点,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不过其危机的表现形式已经从古典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或者转化为社会发展日益总体化和个人自由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或者转化为合法性危机,因而西方社会仍然存在着革命的可能性。革命的前提就是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采取“大拒绝”的革命方略,并通过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在于把唯物史观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新变化和革命的可能途径。其理论的弱点在于不能把经济批判、政治批判、文化意识形态批判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为在寻求西方人自由和解放的现实途径上的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