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两岸领导人都力图抓住机遇,寻求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但由于两岸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概念、理论体系、基础和途径等方面存在不同看法,也由于外国势力的介入和干扰,使得该问题具有了本不应有的复杂性。本文旨在通过对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概念、基础和途径的探索,从基本理论上厘清建立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国家基本利益的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并力图寻求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战略互信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首要问题,军事安全互信是战略互信的基础。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中美军事安全互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客观、辩证地分析了中美军事安全互信缺失的原因,从弥合两国战略思维差异、加强相互了解、增进相互理解,尊重核心安全利益、维护共同利益、开展良性互动、加强情感交流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加强中美军事安全互信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21世纪以来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的基本理解与分析,结合21世纪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变化的演变历程,可以认为东北亚地区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安全机制建构缺失。从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层面对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缺失中的安全状态进行评估,可以形成对东北亚地区安全治理以及安全机制建构的相对全面的认知。通过互信互利的同步实现、建构共识性认知与实现安全困境破解是重构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进而达到较高程度的安全治理的必要过程与条件。  相似文献   

4.
正一、背景与重要性目前两岸关系发展已步入"深水区",政治议题在两岸对话与协商过程中的分量将逐渐加重。例如两岸事务中的公权力、台湾"国际空间"及双方军事互信等,均属需要"破解"的"难题",无法回避而须务实面对。十八大报告即提出"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为解决问题开辟了道路。①实际  相似文献   

5.
中日安全困境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困境是现实主义理解国际政治的一个基本概念,其生成既受到国际体系结构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国内政治和决策者心理因素的影响。中日安全困境的成因在于中日之间权力对比状态的变化、地缘战略利益的争夺、国内民族主义的困扰以及美国域外霸权的催化。中日安全困境的出路在于加强双方的经济合作,增强政治互信和构建安全合作机制网络。  相似文献   

6.
自 1 949年国民党逃台以来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 5 0多年来 ,两岸关系经历了军事对抗、和平对峙、民间交流、分裂与反分裂等几个阶段。当前的两岸关系有两条相反的主线 ,一条是两岸民间往来与文化交流持续扩大 ,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并走向一体化 ,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 ,台湾民众对祖国与“一国两制”的认同增多 ,但另一方面两岸直航与完全“三通”仍未能实现 ,两岸政治僵局持续 ,台海潜伏着新的危机。未来的两岸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台湾当局的政策走向 ,另一方面受经济客观规律及两岸人民反对“台独”、赞成统一血缘情感影响 ,加上祖国大陆强大综合实力产生的震慑力 ,台湾当局不敢公开宣布“台湾独立”。不过 ,两岸政治僵局短期内难获突破 ,不排除两岸发生小摩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两岸的反恐合作,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合作,也是具有军事性质的合作。两岸建构军事互信,完全可以以反恐合作为突破口。以反恐法律合作促两岸军事互信,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及可行性。启动两岸反恐战略的协调,推动两岸反恐组织的沟通,开展两岸反恐人员的交流,力促两岸反恐情报的合作,尝试两岸反恐装备的购销,探索两岸反恐训练的协同,均可以为建构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结束双边敌对状态,为两岸长久和平与发展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也是两岸签署和平发展协议的重要一环,历史和现实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功能、基础构建、现实挑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原则性和方案性的建言。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学界围绕所谓“中国军事威胁”的争论就一直没有间断过.争论双方在中国的战略意图、军事实力及中美是否能够缓解安全困境等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一些学者认为,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军事现代化步伐加快,中国将对美国在亚太、乃至全球的战略利益构成潜在威胁,中美安全困境难以克服.但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军事实力有限,战略目标克制,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对美国的战略优势和军事优势构成实质性威胁.他们主张中美加强接触,促进军事互信,缓解安全困境.这些辩论已经并将继续对美国对华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两岸贸易不平衡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以来两岸贸易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不断取得新进展。而自1980年开始,两岸贸易出现失衡,呈现出一种不对称、不平衡发展的态势,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贸易逆差不断增长。在分析两岸贸易不平衡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两岸贸易不平衡增长的原因,提出了促进两岸贸易平衡的思路:(1)提高产品生产能力及产业内贸易水平;(2)利用双方形成的新经贸关系扩大对台优势产品出口;(3)建立"大中华经济圈"。  相似文献   

11.
《证券法》与证券投资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券投资安全问题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我国《证券法》十分注重证券投资安全的价值取向 ,通过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对证券机构的监管等一系列具体制度的设计 ,切实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复杂、抽象,不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网络系统和相应的实验是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重点。文章从NetWare系统的安全特性出发,设置了NetWare系统安全性的验证实验,将网络安全性这一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相似文献   

13.
关于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的时限问题,非传统安全的客观存在先于传统安全的客观存在,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是后于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而发生;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国家的一定时期,传统安全问题有时可以让位于非传统安全问题;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探索以非传统安全的手段解决传统安全的问题,对促进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印度安全战略及中印安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印关系是中国周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内建设需要睦邻、安邻,稳定周边。印度作为南亚大国和我国的重要邻国,其安全战略对中国西部安全环境和中印关系会产生重要影响。从关注中国周边安全的角度出发分析印度安全战略中对华关系部分,其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既有不利的方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中印双方在安全利益上体现出相互依存性,具有共同的需求。和平友好、对话协商应该成为21世纪中印两国关系的主旋律,这不仅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也符合中印两国的安全战略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安全观转型与中俄安全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 ,安全观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 ,正在由传统安全观向新型安全观过渡。当前的安全观可分为三类 :传统安全观、过渡型安全观和新型安全观 ,占主导地位的安全观是过渡型安全观。从这个研究视角出发 ,本文认为冷战后中国和俄罗斯之所以在安全领域进行了良好的合作 ,其根本原因是都能顺应时代的要求 ,奉行的都是过渡型安全观。  相似文献   

16.
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中,作为宏观层面的国家保障与微观层面的单位保障、社区保障之间关系发生了变化。三者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不同层面和范围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并且进行必要的功能整合,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安全复合体理论”是以区域安全相互依存为基本前提的“安全共同体”。本文依此理论分析新兴的“东亚安全复合体”安全结构及其变化的多层动力,揭示东亚安全区域主义从“弱安全机制”到“强安全机制”,最后走上在区域一体化推动下形成的新的“安全共同体”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巴瑞·布赞首创的"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是对传统安全研究的重大挑战.该理论通过澄清安全概念的诸多模糊之处,提出了安全的主体间性范畴,拓宽了安全研究议程,为在国际关系领域确立国际安全研究的独立地位作出了卓越贡献.不过,以布赞为代表的学者们仍然对"人的安全"概念持否定态度,这是其理论局限所在.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社会中,"人的安全"概念以及其内含的"以人为本"的安全伦理观已经对安全复合体理论的规范性局限构成了尖锐的挑战.只有应对这一挑战,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全部研究议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合作安全”作为冷战后东南亚安全区域主义实践中一种最重要的安全机制,它是西方“共同安全”观和本区域“综合安全”观融合的产物。“东盟方式”是其运行的基本程序。在实际运行中,它表现出明显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领域的互动;东南亚国家、东盟、“自然经济区”等市场组织和“第二轨道”等公民社会组织以及外部的区域间组织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形成一种多领域和多元行为主体的综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正在面临严重的安全危机。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大国博弈加剧世界局势的动荡,中东、中亚和南海成为国际军事力量角逐的敏感地区。在新冷战思维下,美国和俄罗斯先后退出《中导条约》,意欲谋求新核武威慑。恐怖主义呈现全球扩散趋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强国以传统安全观为理论指导,利用反恐战争实行霸权主义,趁机削弱假想的战略竞争对手。国际社会必须在安全观上完成新旧更替,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为行动指南,打破安全困境,消除战略互疑,回应人类和平、合作与发展面临的严重威胁,重建全球反恐合作机制,终结恐怖主义危害,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