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评价理论的介入观点看学术语篇中的互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Bakhtin的话语多声性入手,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的介入观点探讨学术语篇的互动特征及其一系列的语言体现手段。语篇互动特征反映了语篇作者和读者间人际意义的构建,为探讨语篇中身份、亲和、权势及威信的建立及动态地研究语篇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商务话语中的咨询顾问在会话的不同阶段建构了不同的语用身份,进而执行了不同的语用功能。咨询顾问语用身份建构的语用功能主要包括施事功能和人际功能两个方面。语用身份作为交际者可运用的在线语用资源,其执行的语用功能均指向该语类中咨询顾问交际需要的实现,即促进销售的产生,促成咨询人的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3.
以Tang&John(1999)提出的作者身份类型为理论框架,通过自建学术语篇语料库来探寻不同学科作者在英语研究性论文中如何使用自我指称语并用其构建作者身份。在整理分析数据时使用了工具Antconc 3.2.4w和Spyder。研究发现软学科作者使用多样化的自我指称语形式,主要构建"研究过程重述者"身份,表明其在论文撰写中更关注研究过程;硬学科作者仅使用自我指称语的复数形式,主要构建"论文构建者"身份,表明其在论文撰写中更强调论文的结构与组织。  相似文献   

4.
英语学术语篇中投射动词时态的语法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语篇中的投射语言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因为在学术语篇中出现频繁的投射语言是实现学术语篇概念的准确性、判断的严密性、推理的周密性等特点的主要手段。但英语学术语篇中的投射动词时态运作机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投射语言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借助投射动词时态的语法隐喻来建构,以实现其特定的人际意义与语篇意义。基于目前的一些理论不能恰当、充分地分析与解释投射动词时态的功能作用,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和功能时态理论,探讨了英语学术语篇中投射动词的时态隐喻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身份建构的视角,以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2012年11月连任胜选演说为研究语料,运用语篇分析的方法和相关身份理论,从词汇、句法、文化等多个层面探讨其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建构的不同身份类型以及各种身份的具体实现形式。结果显示:奥巴马总统在这篇胜选演讲中构建了负责的家庭成员、爱国的美国公民和有魄力的政治领袖等多重身份。分析表明:由于交际需要,说话人可以在各种身份中进行切换,说话人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语言手段构建不同的身份。  相似文献   

6.
学术语篇研究已从客观描写转向功能解释。从功能角度出发将学术语篇中常见人际资源分为交互性、认知性和评价性成份三类。交互性资源为第一人称代词;认知性资源主要包括情态动词、情态附加成份、认知形容词、认知名词和过程动词等;评价性资源主要有语篇成份、解释性标记和句型结构等。此三类资源在构建人际交互性学术语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此,学术论文写作及教学应抛弃对绝对科学客观性的传统追求,重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际互动,恰当运用种种语言资源有效达成学术语篇的开放性和协商性。  相似文献   

7.
当代英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被动句研究通常局限于句法平面,而忽视了其语篇层面。试以语用为视角,在语篇层面上探讨被动句的语篇功能。被动句属于有标志句,并可分为强制性被动和非强制性被动。作为信息重组的一种语用手段,非强制性被动在语篇建构中具有如下语篇功能:促使信息均匀分布、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保持句式结构平衡、信息焦点凸显、信息焦点对比、话题导入、语势层进。这些语篇功能共同作用于语篇建构,从而确保语篇上下衔接、前后连贯,成为统一连贯的语义整体,以便恰当地传达交际者的语用意图。因而,对句式进行符合语用意图的安排可以被看成是形成句子、选择句式的重要语用理据。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仅体现在词汇层,也体现在语篇层。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隐喻是一种语篇组织的重要手段,它起着语篇构建、衔接和连贯的功能。基于此,本文探讨隐喻认知过程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企业道歉言语事件中道歉方语用身份建构对道歉语用取效具有重要影响。企业道歉方通过话语表征建构两类语用身份,即默认身份和变异身份。语用身份具有语用距离,道歉方语用身份距离的语用亲密度影响道歉语用取效。语用身份建构的理想倒“U”形道歉语用取效函数表明,道歉方语用距离过近、语用亲密度过高与语用距离过远、语用亲密度过低的语用身份均不能实现理想的道歉语用取效。在企业道歉中只有建构默认的情境语用身份(如商家—消费者关系身份)才能实现最佳的道歉人际语用取效。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如何识别、描写、评估和运用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主体间指的是作者对作者和读者交际双方的间接调控。文章认为,Hyland提出的元话语模式能够有效描写和评估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一方面,元话语模式具有系统性,能够对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模式进行有效的描写,从而实现对成品语篇进行主体间层面上的分析。另一方面,元话语模式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学术写作中如何进行主体间的合理建构,从而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主体间意识和自觉运用主体间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对话性是话语或语篇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声音.它们形成同意和反对、肯定和补充、提问和回答等关系。学术语篇中不仅包含了作者,而且体现了作者之外其他人的声音。英语学术语篇的对话性可以通过间接转述、直接引用、评注词语、名物化、修辞和其它语法手段表达出来。以对话性作为一种阅读指导思想,语篇将得到更加全面而透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依据身份表征理论,言语交际中交际者的身份外显为个体我、人际我和群体我。称呼语作为身份的外显言语标记,其使用和转换是交际主体身份协商的结果,是其语用身份建构与凸显的语言手段,是元语用意识调控之下元语用策略的使用。身份作为交际主体固有而重要的语用资源,发话人借助元语用意识调控,在语用平衡理论的框架下,采用身份标记语的称呼语对话语走向进行调控,力求达到语用力量与交际需要的平衡,完成即时语境中的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3.
在语用化理论框架下,依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语料库,考察历时视角下“我看”演变为语用标记语的历史过程。结果显示,“我看”在历时维度上经历了充分的泛化过程,语用化程度较深。从语用理据来说,“我看”演变为语用标记语可以归因于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在构建和提升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发挥润滑剂的作用。其建构的主要语用身份建构与人际功能相对应。语用身份的研究路径,对词汇—语用学研究和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和评价理论为视角,剖析职业性语篇中的人际功能实质为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接触交流的"礼"性构建。以Hotel Matters中11篇对话为实证研究案例,揭示了职业性语篇实现人际意义的语言手段。研究发现:人称代词与时态的选用体现了互动,情态词的选择是为了说服,模糊限制语用于评价(说服),语篇层面旨在交互。  相似文献   

15.
外壳名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抽象名词,是学术语篇中的核心词汇。分析外壳名词在学术语篇中的功能,其中基本功能主要有概括功能、概念构建功能和联系功能,语用、修辞及篇章功能主要有强调功能、平衡功能和"路标"功能。提出外壳名词对学术英语写作的启示,如培养外壳名词的使用意识,积累丰富的外壳名词,重视立场的表达和掌握外壳名词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疾病语篇中作为隐喻的军事术语进行分析,探讨军事术语在疾病语篇中的交际功能。分析显示:疾病语篇中的军事术语隐喻,具有建构新的疾病认知框架、改变思维、诱发行动等功能。疾病语篇中的军事术语隐喻体现了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方式、疾病态度以及人们对于疾病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7.
语用预设相对于语义预设而言,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语言现象,同时,它在文学语篇的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语用预设的研究成果,以小说《土生子》为例,分析和探讨语用预设在文学语篇中所实现的语篇经济功能、衔接组织功能和增强戏剧性功能,以期使该小说的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化,并加深读者对小说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以中外城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的各35篇英文报道为语料,基于语用身份论,结合元话语类型统计结果和对话语实例的分析,探讨中外政务发布主体在信息传播、人际互动和表达评价方面使用元话语的类别、特征与异同,分析其如何动态建构传播者、邀请者和评价者的语用身份,以及各类语用身份出现的频次和差异,以厘清政务新媒体外宣中元话语与语用身份建构的关系,为政务机构运用话语正面宣传城市形象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属于互动式元话语范畴的介入标记是交际中与读者参与度密切相关的一种语言手段。在英文商务书信中,介入标记的语用移情现象是帮助构建商务交际中良好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重要因素;另外,介入标记有着丰富多样的呈现形式,基于其语言结构的顺应性,从各个方面帮助实现其语用移情功能,满足不同的商务交际需要,促进商务合作关系的建立和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考察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的产生、分类以及语法隐喻理论与语用学中语用预设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语法隐喻也是实现语用预设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无论是从词汇语法层次还是从意义层次而言,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都具有实现语用预设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