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避免许多关于"什么是哲学直觉"的无谓争论,我们应当把哲学直觉限定在实验哲学的范围内。在此范围之内,哲学直觉就是大众对包含哲学问题的调查问卷的直觉反应。关于哲学直觉能否扮演证据角色,威廉姆森和亚历山大有过争论。前者认为证据最好是事实而不是直觉,后者认为没有直觉很多事实便建立不起来。对这场争论的进一步审视,将我们引向了哲学直觉在实验哲学中扮演的三种角色。应该说,大规模地诉诸大众的哲学直觉正是实验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主流知识论者认为,怀疑主义论证诉诸“我们不知道,甚至无法知道,怀疑主义假设是错误的”这种怀疑主义直觉。诉诸怀疑主义直觉是怀疑主义论证的普遍形式。然而,实验哲学对斑马案例直觉和缸中之脑假设直觉的研究表明,怀疑主义直觉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和性别的影响,具有多样性。怀疑主义直觉的多样性不仅对怀疑主义直觉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而且对怀疑主义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挑战。对于这些质疑与挑战,我们提出了尝试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主流知识论者认为,怀疑主义论证诉诸"我们不知道,甚至无法知道,怀疑主义假设是错误的"这种怀疑主义直觉。诉诸怀疑主义直觉是怀疑主义论证的普遍形式。然而,实验哲学对斑马案例直觉和缸中之脑假设直觉的研究表明,怀疑主义直觉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和性别的影响,具有多样性。怀疑主义直觉的多样性不仅对怀疑主义直觉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而且对怀疑主义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挑战。对于这些质疑与挑战,我们提出了尝试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4.
直觉在哲学中的地位问题,是最近哲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在哲学分析与论证中,直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哲学的大量研究发现,直觉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直觉的可靠性因此受到了质疑,直觉的方法论地位因此受到了挑战。“直接论证直觉方法的认知地位”,“否认直觉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否认直觉多样性的重要性”,“否认直觉的多样性会导致不可靠性”这些策略在不同的程度上捍卫了直觉的方法论地位。正如多变的知觉在认知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样,直觉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并不必然动摇直觉在哲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实验哲学是近年来新近兴起的一场哲学运动。它试图运用社会科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实证方法探究普通大众对一些具有普遍共识的哲学命题或理论的直觉判断,通过经验数据的分析,或质疑或验证这些命题或理论的合理性。传统知识论认为,知识就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盖梯尔问题的提出,引发人们对传统知识定义的争论;实验哲学家也加入到争论中来,认为传统知识论赖以立论的基础是人们直觉的普遍性、可靠性,而他们运用实验方法证实,人们的直觉具有易变性、多样性,从而挑战了部分知识论观点。  相似文献   

6.
证据概念分析是理解和坚守“通过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理性思想的关键.它的难解之处表现在,从法律实用主义的角度只能解释证据的合法性及其运用规则,无法理解与把握证据的客观性与相关性问题,这是需要引入哲学、科学分析工具的主要原因.证据的公共性是对证据进行哲学思考的起点,证据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反映了在证据指称上的不同主张.可站在温和的实在论立场研究反实在论提出的证据法课题.科学在证据思想、证据方法和证据资料三个不同的层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相应的问题.数学中的条件概率理论及贝叶斯公式对证据证明力提供了一种判断工具,它将证据资料的可信性判断转化为证据作用的可能性判断.这种判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证据问题上意义更为突出.证据概念分析本质是一法学问题,证据运用的法律环境对证据概念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命题说”只具有哲学存在的必要性,“实质证据观”容易走向独断.  相似文献   

7.
道德直觉主义是20世纪元伦理学的一种主要观点。随着道德知识论和实验哲学的发展,道德直觉主义再次进入哲学视野。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道德直觉能否为道德判断提供可靠的确证。基于最新的实验数据可以发现,道德直觉是一种以情感系统为基础的学习系统,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变迁,符合道德法则因而是可靠的道德直觉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包含了概念性、命题性的因素,这一部分道德直觉能为道德行为提供规范性确证。但是,并非所有的道德直觉都是可靠的,正如实验哲学研究所显示的,人们在某些语境和某些情境中会偏向情绪化。因此,我们并不能完全依赖于道德直觉,对直觉的依赖应该置于更为广阔的反思的平衡之中。  相似文献   

8.
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之一。本文通过对这一思维方式的历史考察,探究其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即本体论原因;并通过对中西直觉思维的比较,研究中国直觉思维的特质,同时对中国哲学的直觉思维的当代认识论意义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智的直觉理论在牟宗三哲学美学思想里居于最根基的位置。牟宗三首先分疏了智的直觉在义理上的儒家形态何所,其次从理论上说明我们确有此一种直觉,以及此一种直觉在我们生活实践里是可以证显出来,表明依儒家智慧形态言我们确有智的直觉一问题是真实的、具体的。牟宗三所分判演绎者,在义理上对建构由中国智慧而来的哲学美学形态具有非凡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一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与知觉相似的认知能力。从此出发,虽然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进路,但二者在关于直觉的价值问题上总体保持一致:直觉是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的重要来源。随着当代哲学自然主义的兴起,从能力视角出发的两种理解进路在对直觉认知价值问题上的内在紧张关系逐渐公开化。我们认为,这根本上源于一种价值预设:直觉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认知能力。借助"理智德性"这一概念,我们重新对直觉进行定位,进而尝试解决这种矛盾。直觉是认知能力和认知品格的结合体,是一种提供认知规范的理智德性。从此出发,我们不认同当前实验哲学对直觉的认知价值的否定性态度,它的实质在于哲学的科学化,最终只能使得哲学远离现实的人与生活。我们认为,作为一种理智德性的直觉,它的认知价值重点不在于获得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而是体现为获得关于经验世界的合理信念以及道理,为理解经验世界提供开放的空间。如果如此,直觉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认知能力和方法的认知价值就能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11.
康德哲学和美学中的直观/直觉理论,在西方关于直观/直觉的话语历史上,居于非常特殊也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康德在直觉问题上,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因为康德的先验哲学主要进行的是人的心智能力之知、情、意的界限、原理和有效性的研究,这就使得前现代的本体论哲学得到了彻底的扭转,即转向了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转向了认识论。正是在这个双重背景下,直观问题在康德哲学和美学中获得了完全不同的阐释,获得了完全不同的话语呈现的框架。但也正是其启蒙哲学和主体论哲学的话语框架,使得康德一方面对前现代的本体论直观进行"祛魅",从而将其严格限定在主体感性直观的范围内,并因此而不承认有"理智直观"和审美直观;但另一方面,他在自然与自由之间架构桥梁的审美判断,却处处要求着一种超越自然与自由、感性与理性之分裂的整体性直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想萌芽和开端于赫拉克利特哲学,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最早意识和直觉奠定了赫拉克利特在哲学史上真正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文中兼对以往普遍将其哲学概括为唯物主义性质的火本原论进行了质疑,而认为其哲学整体上是以逻各斯范畴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不少学者对汉语中所谓的"副词 名词"结构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无一质疑该结构中心词的词类判断.对刘正光等人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汉语词类的判断不能依赖于直觉或语义,而应在使用大型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确定;词类范畴化是动态的过程,包括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再范畴化是去范畴化的最终结果;对于"副词 名词"结构中发生的词类去范畴化,语法转喻是其内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从词类范畴化理论看“副词+名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学者对汉语中所谓的“副词+名词”结构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无一质疑该结构中心词的词类判断。对刘正光等人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汉语词类的判断不能依赖于直觉或语义,而应在使用大型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确定;词类范畴化是动态的过程,包括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再范畴化是去范畴化的最终结果;对于“副词+名词”结构中发生的词类去范畴化,语法转喻是其内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从一种知识学的角度看,科学的可能性须哲学来加以证明,而哲学也须以科学的可能性来证明其合法性。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不仅从纯粹理性批判哲学出发来证明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并且也以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的可能性为证据来证明纯粹理性批判哲学。它们联结为一个循环证明,其有效性将受到质疑。但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否定其价值,其目的是人的知识与自由,并且显示一种哲学、科学和逻辑学之间的有趣张力。  相似文献   

16.
笼统的“直觉”概念内涵缺乏清晰度,中国哲学的直觉概念有自己的特殊规定从而天然与西方哲学区别开来,在中国哲学内部具有语境统一性。这个统一性在实际话语氛围中还必然判别为本体论、认识论、生存论等多个意义侧面,从表现上看各侧面的直觉具有特定意趣。另外“中国哲学”是以儒、佛、道三教为代表的,三教的直觉内容和形式都有差异,这让“直觉”内涵更加丰富隽永。所以中国哲学“直觉论”有自身的特点,为此要做必要的澄清工作。  相似文献   

17.
现代西方哲学脱离其传统主线,转向东方哲学。结果,一种新人学成为世界哲学的主流,为我们描画了在场的人;它将重新叙说世界和当代。在场的人即是直接的人、直觉的人、绽放的人。直接的人在逻辑学的开端处没有矛盾,矛盾也在直接人这里获得解决,人就是人。人是直觉存在物、直观存在物,类人也是直观存在物,工业是写在大地上的人本质;人本质直观存在物既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又是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直觉的人是绽放的人;绽放的人在时间里绽放,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当下绽出,绽放出整个空间和世界。物就从自我中涌流出,在注意中被捕获,在观望中显现;这就是一种绽放的人。  相似文献   

18.
"哲学"与"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知"的把握不同。中日两国在引进"哲学"概念之初,都存在着混淆"哲学"与"思想"的问题。但之后的发展在两国出现了不同倾向,在中国学术界这种混淆持续至今,日本则明确区分了"近代哲学"与"日本思想"的不同,并以"知的探索"作为哲学的根本判断标准。然而,正在"中国哲学"面对"合法性"质疑,寻找超越合法性危机的困惑中,日本学术界却出现逆向的重新审视"哲学"的新动态,把曾经被自身否定的属于思想的文献,作为"哲学资料"进行整理。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忽视西方意义的"哲学"本质所致,从而出现了与我国学界关于哲学理解的趋同倾向。若不能认识到"哲学"与"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知"的性质不同,并从本国传统知识论研究出发确立自身,只企图通过扩大西方意义的哲学范畴来肯定自己,哲学合法性的质疑将永远无法超越。  相似文献   

19.
重构环境哲学的未来图景,需要环境哲学所创造的妥当判断与合理认识,以期有效避免传统哲学在自然理念上的盲区,并创造现代哲学在生态观念上的新生。环境哲学重在是一种秉持生态良心的自然主义分析,是对人类所置身之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深入审视,它是对人类社会生态危机这种时代之疾的关注与挽救。环境哲学在质疑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前提上不仅拥有对多样式概念与理论的阐释,也是在进一步发现环境科学的逻辑的基础上概括总结环境哲学之体系。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从哲学探究的角度出发 ,对哲学和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 ,逻辑是关于一个语句的意义和判断的内容的。数理逻辑的发展使逻辑丧失其重要性并且远离了本体论的讨论。哲学逻辑并不是一门新科学 ,而只是实现了从一开始就在进行的对于传统逻辑的刻画。研究海德格尔的哲学和逻辑思想可以得到的基本启示是 :我们在进行哲学逻辑以及逻辑哲学研究的时候 ,一定要有一个理念 ,即逻辑是需要哲学来为其辩护的 ,逻辑的研究要有一个哲学的基础。哲学逻辑是逻辑在哲学中的应用 ,在应用的过程中哲学理念已经深深地灌输进去 ,哲学与逻辑已水乳交融 ,两者的联盟使得各自的学科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