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叙事学的视角考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的朝鲜族小说可以发现,以20世纪70年代末为界,朝鲜族小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叙事特征,因此可以认定为是叙事方式的分界线,并以此分为前期和后期。叙事时间上前期为“顺叙”的“故事时序”,后期为“顺叙”和“倒叙”并用;叙事视点上前期较单一,后期较多样化;叙事文体上前期叙述与对话明确区分开,后期“描写”超过了“叙述”,叙述和对话的区别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的叙事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是一位“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文体大师。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一篇能够体现其现代叙事艺术的精品之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多种聚焦的转换、时序的变形和重复手段的运用,展现了麦康伯从懦夫转变为硬汉的过程,凸显了麦康伯人物形象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叙述视角、叙述结构、叙述手段三方面的分析,探讨小说精湛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3.
彭见明长篇小说《天眼》的叙事颇具特色。首先,《天眼》吸纳了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方式,这不仅体现在分章回目上,也彰显在故事框架的建构和预述上。其次,《天眼》驻足于民间化叙事立场,叙事呈现出"乡中人"的叙述姿态和散漫性、原发性的思维特征。然而,《天眼》又并不属于回归传统的写作或民间化创作,其叙事是对传统叙事和民间叙事的双重超越和创造性重构。  相似文献   

4.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集<十二楼>在叙事上很有独到之处,具体表现为:有意错综叙事时序,形成倒叙和预述;通过限制全知叙事者的空间视野和窥探人物内心的权利或变换叙事者将全知叙事变成部分全知叙事;调整叙事速度形成场景.利用错综叙事时序、限制叙事视角制造悬念,通过调整叙事速度突出叙事重点.这种叙事上的精心操作保证了<十二楼>的娱乐性和可读性.李渔在小说中对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时序、叙事速度清醒合理的调动和使用体现了他对小说叙事的整体控制意识和宏观把握能力的加强.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采用了时序穿插的叙事和全知全能的外部聚焦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大体呈线性发展,对叙述时限的控制造成情节发展的跌宕交错;故事在非聚焦型的叙述中展开,叙述者无所不晓、无处不在,能够洞察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托尼.莫里森善于处理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小说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深度和现实广度。  相似文献   

6.
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检视近20年有关近现代史的叙述,大致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革命叙事和现代化叙事,前者可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对我国历史学的影响更大。其实这是两种可以互补的叙事方式。今天对于当代史的叙述,应该建立在更为开放的平台上。1949年后的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范围应该比以政治为主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更为宽泛。作为当代史的起步阶段,50年代历史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研究时序展开的需要,还因为从50年代初开始或从更久远处启动的一切,仍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当下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论唐律赋的叙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律赋,无论是侧重咏叹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描述民俗游艺的,还是重在咏物、议论、抒情的,都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叙事性质。其叙事特性,主要呈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依时序而行的叙事时间与以情节为中心而展开的叙事层次的结合;多样化的叙事手法(描绘性叙事,用典使事,融叙述、议论、抒情为一体);赡丽繁富的叙事风格。唐律赋的叙事在本质上属于文学性叙事,对小说乃至其他文体的叙事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叙事语言、叙事手段、叙事风格三方面的全新视角切入来审视先锋小说,其叙事特色如下:先锋派作家在叙事语言方面大量使用“像……”的比喻结构,反讽性的修辞,并积极探索语言自身的表达功能。在叙事手段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主体叙述、性爱叙述以及个人化经验的表达。先锋派作家在叙事风格方面的探索走得比较远。许多作品不仅主题多元化,题材多样化,而且呈现出苍凉的后悲剧风格。  相似文献   

9.
试论法国古典戏剧中的显在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显在叙事在法国古典戏剧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古典戏剧中,任何位置都有长短不一的显在叙事,但有两个位置却是此类叙事最经常出现的地方:一个是开头,一个是结尾。就其叙述手段而言,主要体现为反复叙述、有一定长度的独白叙述,开场白和尾白叙述等。就其叙事功能而言,主要体现为:A可以弥补“三一律”限定范围内剧情的不足。B可以有效地丰富、补充人物性格的内在意蕴。C可以较为充分地激发观众的艺术想像力,增强叙事力度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以精致、独到的小说艺术赢得一致好评。其在文本叙事方面的主要特征是:镶嵌并置的多重故事叙事,时间颠倒的时序倒置,隐喻与深层结构下的宗教话语言说;这些策略的运用,将小说的叙述艺术以多元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虚实相生形构的张力是《蛙》叙事艺术的核心质素,它包括以下三个向度:跨文体联用的虚实张力、平实叙述与魔幻铺排V置的现实主义式虚实以及文史互现式虚实。三者共同营造的叙事场不仅推动着故事的时序进展,而且演绎出了生命和历史诠释的多样性存在。  相似文献   

12.
时间一向是阿来作品基本主题之一,《轻雷》的出现,将《空山》这个历史长卷和整个阿来写作史推展到了时间维度的尽头,面对消逝的空间,去寻找时间的信物来记录永恒,而在叙述上,《轻雷》也成为其独立性更强、更具代表性的一个样本。《轻雷》首先呈现出的是一个下滑叙事,这是一个信物丢失的世界。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下降叙事相伴,则是内在人心世界的下降叙事、心灵世界信物的丢失叙事。见证和连接这两个下滑叙事的是拉加泽里,而他本人更是一个下滑的标志。与丢失的世界相比,这个上升叙事构筑的是一个回归的世界,这是一个寻找回归信物的世界。这个双向的叙事在拉加泽里身上展开,如果说前一个叙事是罪与罚,那么这一个叙事则是救与赎。  相似文献   

13.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荨麻》讲述了一个中年女子在低谷时偶遇儿时玩伴迈克,萌生爱意,经历过内心的挣扎、迷茫,最终回归理性,领悟到爱的真谛的故事。小说的叙事时间极有特色,体现为碎片化的叙事时序、灵活多变的叙事节奏和重复讲述的叙事频率。从小说简单故事背后的复杂意蕴能感受到深邃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4.
明清传奇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已是成熟的戏剧形态。它在保持中国古典戏曲特有的戏剧性的同时,又增强了戏曲的叙事性因素。明清传奇叙事主体的强化,叙述时空的拓展,叙事结构的程式化以及构成戏剧结构的种种叙述手段,把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最具文人化特色的戏剧的显在叙述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了体现了明清传奇作家对戏剧叙事策略的自觉把握和对叙事技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微型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篇幅短小是微型小说与一般长中短篇小说在形体上的重要区别。这种形体特征要求微型小说在叙事策略方面特别讲究。微型小说的叙事特征和技巧 ,突出地表现在从浓缩的故事时空、跌宕变换的叙事节奏、错位歪曲的叙事时序和变化多样的叙事视角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讨论了结构主义对叙事形式的研究,认为这一研究建立在对叙事、故事和叙述三者的不同内涵所进行的区分之上。对叙事和故事及其关系的分析,涉及的是叙事结构,它属于文本本身的“客观形式”。而对叙述语态的研究则关涉的是叙述话语,与叙述者的“主观形式”相关联。叙事结构分析分别以托多罗夫对具体叙述文本和布雷蒙、格雷马斯对叙述逻辑图式的探索为代表;而叙述话语的分析则以热奈特对叙述时间、叙述层和叙述者的剖析为代表。上述研究,既表明结构主义对结构形式的关心落实到操作层面,也表明叙述主体是如何在叙事中被结构化的  相似文献   

17.
毕飞宇《叙事》的叙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毕飞宇小说《叙事》的叙事分析来看,毕飞宇历史小说在历史叙事上有着自己的独特风貌:多个层面中的多重叙述,跳脱叙述的历史沉思,叙述历史的当代回应。叙事的特色凸显其闪耀历史蕴藏的同时兼备现代哲思的突出品格。  相似文献   

18.
1989年是中国先锋派小说形式创新势头逐渐减弱的一年。创作于这一年的《鲜血梅花》体现了作者余华在特定历史时期文本创作的过渡性和复杂性。本文运用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对该文本进行深入的结构分析。分别从文本的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等三个层面分析论证《鲜血梅花》在叙事结构上呈现的复杂面貌,即一方面是对传统武侠叙事予以颠覆,对传统古典价值予以否定,表现了先锋派反传统的特质,另一方面文本叙事开始向故事性、历史性回归,显露出一些作者回归现实的先兆因素。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小说的代表作品 ,在叙事艺术上是非常成熟的。其中 ,反复叙事策略尤显突出 ,其表现形态主要有通过变换事件主体来叙述同一事件和变换叙事视角来叙述同一事件两种 ,其叙事功能有立体凸现、强化突出、悬念制造等。  相似文献   

20.
知情叙述者,是对叙述者与叙述对象的关系进行考察而提出的概念,“他”与叙述对象有着某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由此决定了他的知情身份,并区别于全知叙述者、隐含或显露叙述者,表现出自己特有的性质和叙事作用。知情叙述者叙事,实际上是一种跨界叙事,不仅融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长处,而且在叙述的可靠性及人称转换的便利性上表现出特有的叙事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