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往我们在谈到文学的基本特征时,往往采用的是“形象说”。然而艺术创造是一种能动的创造,绝不是单纯地对形象的再现,而是在客观事物和思想感情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的意象。“意象”从主观与客观、具体与抽象、创作与欣赏统一的角度,对文学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基本方式作了准确的表述。比兴性、承袭性、多义性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形象是诗的生命.诗人艾青说过:“离开了形象思维就无法谈诗.”那么,怎样表现诗的形象?孙绍振教授在他的《文学创作论》中这样说:“通常我们所说的形象是客观生活特征与主观感情特征的统一.……从诗来说,二者不是统一于生活的特征,而是统一于感情特征.”所以他认为“诗的任务之一是表现自我的心灵.”他引用了别林斯基的一句话:“抒情诗用形象图画来构成人类天性内在本质的虚无飘渺的,无定型的感情.”这就是说诗的形象是和图画并列的,不同于小说、戏剧的形象.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图画、形象,才有意象、有境界,从而产生艺术魅力.吸引读者从有限的语言文字的构  相似文献   

3.
(二) 关于“勿侵略文艺”、反对“将文艺堕落为政治的留声机”的问题。瞿秋白同志曾在《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中指出,“自由人”胡秋原“他已经肯定的认为艺术不应当做政治的‘留声机’”,“他劝告一些政治派别说:‘勿侵略文艺’”。十分清楚,胡秋原的这一主张的实际意义是说:真正的艺术是脱离政治的,他反对将文艺作为“阶级的武器”。当胡秋原的反对“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的理论受到“左联”的同志驳斥之后,胡秋原辩解说:“马克思严厉地劝拉萨尔创造戏曲,‘要仿效莎士比亚,不要仿效席勒,不要将许多个性,变成为时代精神之喇叭……’。不要当喇叭,就是说不要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说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有两个重要方面:“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以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态度言。”(《文学小言》)这就说明了艺术创作是创作客体与创作主体相统一的过程。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但是“情”往往是通过“景”来表现的,这艺术之“情”并非抽象表达,总要借助于一定的“景”来体现。否则,也就不称其为艺术。从艺术创作的过程来看,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在特定的条件下,受到某一客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学习鲁迅杂文时,首先就遇到一个问题,“杂文”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在鲁迅研究界有过争论,至今认识仍未取得统一。大致有这样几种意见:(一)认为鲁迅杂文是一种文体。瞿秋白把“杂文”和“杂感”看作同一东西,有把杂文当作文体之意。后来有的  相似文献   

6.
纵观鲁迅日本时期的五篇文言论文,不仅可以发现其早期思想表现出强烈的“主观主义”思维倾向,而且其“主观主义”倾向明显存在着一个逐渐加深的内在逻辑过程,而其中心线索就是对于“精神”的发现与高扬。总之,对于“主观内面之精神”的推崇不仅构成了鲁迅这一组文章的结构性线索,更成为青年鲁迅思想的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特性     
艺术的特性是什么?也就是说,艺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质的区别是什么? 建国以来,普遍的权威的说法是:文学艺术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有的文艺理论教科书都是这样写的,只是词句稍有变换。“形象”成为论述文艺特性专章的标题。对于形象涵义所做的说明虽略有不同,但基本意思也是一致的: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真实的生活图画。 这个观点主要是欧洲的,往上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直接来于别林斯基。他有一段阐明这个观点的话经常被人引用:“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治经济学家被统计材料武装着,诉诸读者或  相似文献   

8.
高老太爷是巴金《家》中显赫的反面角色,但是当这个封建大家庭顽固的独裁者临终时,突然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他“一下子明白自己有些错了”,“一下子变得和善了”,“显得非常衰弱、可怜”,挣扎着“要做一个笑容”,“伸出手来在党慧头上摩了一下”,还明确表示不再强迫觉民接受冯家的亲事了……。这段引人注目的描述,曾遭到种种非难:有的说这是同情、美化封建统治阶级;有的说这是表现资产阶级人性论;有的说这是不符合生活和艺术真实的虚妄之笔,起码也起到了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为了探讨鲁迅杂文的艺术性质,不少研究者对其形象问题作了多方面阐述。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对鲁迅杂文的情感性注意不够,财不能不说是研究中的一个缺陷。有的同志将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概括为“形象性与评论性相结合”,就显然忽视了情感性这一重要的艺术因素。事实上,鲁迅十分重视杂文的情感性,他更是怀着深挚炽热的感情来从事杂文写作的。他说过,他写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无非借  相似文献   

10.
一为了探讨鲁迅杂文的艺术性质,不少研究者对其形象问题作了多方面阐述。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对鲁迅杂文的情感性注意不够,则不能不说是研究中的一个缺陷。有的同志将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概括为“形象性与评论性相结合”,就显然忽视了情感性这一重要的艺术因素。事实上,鲁迅十分重视杂文的情感性,他更是怀着深挚炽热的感情来从事杂文写作的。他说过,他写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无非借  相似文献   

11.
从《摩罗诗力说》谈鲁迅早期文艺思想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期最重要的一篇文艺论文。在这篇论文中,鲁迅所阐述的关于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家的责任,文艺的特点等基本观点既是这篇论文的核心,也是鲁迅整个文艺思想的核心。对鲁迅毕生的创作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他在一九三三年写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所说的:“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文艺“为人生”这个观点正是最早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来的。鲁迅写道:“文章之作用者何?以能涵养吾人之神思耳。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故文章之于人  相似文献   

12.
对苏轼的形神观,至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他重主观美、重神似而忽视形似;一种认为他重神似,也重形似,重主观也重客观。前名显然是一种误会,后者更接近苏轼真貌,但忽视了苏轼在艺术批评上拘泥于形似的局限。这局限主要表现在苏轼文论中的“理”上。苏轼“理”的内容,主要指事物客观规律。在理论批评上,苏轼十分重视“理”的掌握和表现,强调“循物之理”,以“理”作为衡量艺术真实性的重要标准,这是值得肯定的,其中也不乏丰富的内容和精辟的见解。不过,艺术的“循物之理”,是有所取弃的。它要循的是艺术所要表现的事物本质规律的真实,不是自然主义地去遵循。苏轼的“理”,正有一切循乎自然的自然主义色彩,对艺术所应表现的客观事物本质规律和不属艺术所应表  相似文献   

13.
无常和女吊两个“鬼物”是人的创造 ,寄托着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 ;剖析这两个形象 ,有助于认识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4.
歌唱艺术是一门通过用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表达音乐作品思想感情的表演艺术。歌唱艺术的表现力在于能否准确和充分表现音乐作品思想感情,它包括歌唱艺术表现的再创造活动、歌唱艺术表现的“同构联觉”艺术、歌唱艺术表现的情感艺术、歌唱艺术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艺术四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丰子恺先生说:“意义含蓄是漫画的一个特点,一目了然的漫画是没有味道的。”应“似暗实明,使人在思索之后有所领悟”真是精辟之谈。漫画是造型艺术?作者用夸张、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段,借助线条、色彩和形体直接造型,画面上的一切都具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直观可视,历历在目,不象文学形象那样,读者只能通过想象去感受形象。因此思想倾向的隐蔽性与艺术表现的含蓄性的统一,对漫画艺术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舒婷是我国诗坛上新涌现出来的青年女诗人,她以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特色的诗篇打动了读者的心灵,特别是她善于细致地观察客观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并融进了自己主观的思想感情,通过艺术创造展现出诗的意象。诗集《双桅船》正是这样的作品,它的一个特色是作者善于选择独特的艺术形象展现意象,如用“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这一寓意形象来表达内心对已离开了人世的母亲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之情。(《啊,母亲》)又如:“夜,藏进了你的身影象坟墓也象摇篮/风,掩没了你的足迹象送丧也象吹号。”(《心愿》)寄托了一种在磨难中  相似文献   

17.
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的第二节“美术之类别”是 2 0世纪上半叶我国艺术形态学研究中少见的重要文献。鲁迅论述了西方艺术形态学研究的五种观点。我们在细读鲁迅本文的基础上 ,对这五种观点重新作出评价 ,会有利于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鲁迅的著作。  相似文献   

18.
音乐的“形象”一直是音乐工作者不断争论的话题,近年来拜读了各家之说,各种观点归纳起来无非是从不同的侧面论述“音乐形象”是否存在的问题,因而总有一种泾渭不明的感觉。为此,我想就此问题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音乐是用音响符号作为物质手段,构成乐音运动形态和表现特征的听觉艺术形式,这一本质特征界定了音乐只能是适应人的听觉习惯才能感知其存在的艺术形态,因此在认识音乐本题的过程中,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音乐美学中自律美学与他律美学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最具特色 ,也是鲁迅给予关注最多的形象 ,是不觉悟群众的集体形象即庸众形象。这一庸众群像不是一二个有名有形的个体集合 ,也不完成于哪一二篇个别的作品 ,而是一群无名无姓、面目浑沌、无思想无意识 ,有时仅只作为小说的背景或人物生存的环境而存在 ,却具有令人压抑甚至吃掉孤独狂人力量的群体。作为一个整体 ,这个形象本身又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能够从感情上唤起读者的审美理想的艺术典型。庸众形象是对中国国民思想素质和精神状态的精确把握和本质概括 ,是鲁迅对国民性问题探讨的形象化表现 ,是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0.
“母亲”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从而具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文章以思想和情感的关系为理论基点,分析了“母亲”形象在鲁迅作品中的情感位置,并结合鲁迅自身的情感经历论述了“母亲”作为孤愤心灵最后停泊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对“母爱”方式及其给“母”和“子”双方带来的悲剧性结局的观照和分析,论证了鲁迅文本中“母亲”形象的思想意义。“母亲”是鲁迅所批判的那个时代、那些“国民”、那种社会的“母亲”,鲁迅用理智淹没掉情感的停泊之地,把“母亲”纳入自己的批评视阈,体现了鲁迅“批评”的“决绝”性和彻底性、艰巨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