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浅议商业诚信缺失的成因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业宏 《社科纵横》2009,24(3):43-44
商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灵魂,商业诚信的缺失源于经济个体对利益的不正当追求,反映的是商业社会价值的缺失、教育的缺位、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我们必须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两方面入手,重塑商业诚信。  相似文献   

2.
试论传统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尚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代以来,诚信却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国民意识,造成了信用的缺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要求人们具有诚信意识和诚信观念。因此,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充分挖掘传统诚信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内容,对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诚信友爱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继宁 《社科纵横》2007,22(1):113-114
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本文从诚信友爱是中华民族和谐社会思想的一贯要求,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诚信友爱对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说明,构建和谐社会诚信友爱是极其重要的社会标志。  相似文献   

4.
大学校园的诚信缺失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洁 《唐都学刊》2006,22(5):45-47
诚信是一种伦理德性,也是一种经济伦理原则和社会责任信念。但在现代社会功利、利益等因素的冲击下,大学校园的道德诚信出现了下滑,导致了“诚信缺失”,请“枪手”、考试舞弊、假文凭假学历等屡见不鲜。这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大学人文主义精神、大学生理想人格是相背离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现象,要深入探究诚信缺失背后隐藏的经济的、伦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原因,并从教育改革、提高个人素质、建立信用档案、加强法律机制的建设等方面寻找其解决对策,使诚信回归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5.
赵丽涛 《创新》2018,(3):49-56
马克思主义商务诚信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它经历了萌芽与探索、发展与完善、深化与成熟三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等经典作家通过对资本主义批判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实践探索阐述了独特的商务伦理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从中国实际环境出发,逐步发展和完善商务诚信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胡锦涛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商务领域信用缺失问题治理,倡导通过统合思路推进商务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6.
盛书刚 《探求》2003,(6):70-74
“诚信”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诚信”规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充分发掘我国历史上珍贵的诚信道德资源,对加强公民诚信教育、打造社会信用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海华 《探求》2006,(Z1):13-14
党中央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腐败是社会存在的毒瘤,是导致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它直接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反腐倡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做好反腐倡廉工作.  相似文献   

8.
诚信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重要道德品质,事关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然而,作为国家建设者和生力军的大学生却存在着普遍认同诚信价值、但实践还有提升空间,忽视日常诚信行为、诚信带有功利化倾向,将网络作为精神依托、冲击原有诚信道德观等问题。这需要从提高学生自律意识、发挥家庭基础引导作用、转变学校诚信教育方式、健全诚信法律制度保障体系以及营造社会诚信氛围等方面来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为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有一个伦理道德基础来支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这个道德基础只能是诚信。目前,社会诚信的缺失影响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诚信文化的建设、诚信理念的宣传教育,以提升政府协调与引导职能,营造诚信环境,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职能,加强信用体系的建设。这样在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共同作用下,建立诚信社会,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
邓凡 《社科纵横》2007,22(12):34-35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从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来看,构建"诚信政府"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而政府失信会影响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本文就构建诚信政府的重大意义作了分析,并且对政府诚信在经济、法制、道德等方面的作用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雷锋精神注重摄纳体现中华文化特质、顺应时代走势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优良精神质素,在不断调整充实丰富完善中发扬光大,在时代前沿上竖起一座令人敬仰的思想道德丰碑。雷锋精神不仅契合人类文明的共性,而且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质;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而且顺应了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走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完美的结合体,呈现出巨大的时代价值和当下意义,对于笃化理想、提升信念具有引领性功能,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导向性作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统摄性效力。  相似文献   

12.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2,29(4):90-96
文章从成书、精神蕴含和数百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等方面论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 ,是一部代表我们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三国演义》凝聚了中古以来中国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道德观 ,反映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观念意识的折衷 ,尤其是在继承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 ,又对其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新的阐释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这正是其作为民族文化“亚经典”存在的根据和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的原因。而作为比较近古的民族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的成书、传播及其巨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仅仅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或仅以文学批评的方式来研究、解读《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志宏 《创新》2010,4(4):126-128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从最初的孝亲意识逐渐演化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乃至化为国家的治国方略,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塑造封建社会理想人格、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移孝为忠、崇尚老年本位、维护封建统治等一些非理性、非人性的因素。当前,要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孝道,就必须采用辩证的态度对孝文化进行分析,使孝道回归家庭伦理范围,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皮湘林 《社会工作》2009,(10):13-16
社会工作与伦理的关系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危机的产生,再到伦理对于社会工作的重新回归的发展阶段。社会工作中的伦理体系的构建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又要立足于中国的本土实际,既要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更要顺应中国当今社会主流的伦理文化的发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工作视野中的伦理应该是由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所构成,包括对社会工作道德哲学层次的思考,社会工作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构建,社会工作的实践机制以及社会工作伦理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借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培志 《社会工作》2009,(16):62-64
家庭伦理在当下存在着失范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家庭的生成,为此,通过理论上的反思来建构适合当代家庭生活的家庭伦理就成为了必然。当代家庭伦理在具体建构路径上,既要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时代发掘与转换,又要对西方家庭伦理优秀因素进行合理借鉴与吸收。  相似文献   

16.
衡量一个民族的思想力足与不足,不是看这个民族实际拥有什么思想,而是看其思想的供给是否满足思想的需求。中国民族虽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和思想作品,但就总体而言,其思想的供给相比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来说是严重不足的。问题的症结在于传统社会中思想的生产与秩序的生产不可得兼,于是牺牲思想的生产以保证秩序的生产就成为统治者必然的选择。这样做的历史后果是中国民族几乎丧失了把握自己近代命运的思想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思想进口来弥补缺口,由此又造成思想外贸的巨大逆差和对进口思想的严重依赖。更重要的是光靠进口思想,实际效果并不好。因此,检讨思想力不足、提高思想力水平,就成为我们民族当下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重血缘,重人伦,重礼制。时代在变,但中国人的文化精髓未变。VRT对伦理道德的加强性研究的实质是用现代科技传承中华民族的道德文明,是对传统道德"说教"式教育方式的一场革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研究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实践体验"平台,解决现实生活中难以处理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问题,加强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将外在的道德情感交流内化为道德修养,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观,从而达到提高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张道岭 《学术交流》2003,2(2):24-27
“和为贵”是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贵和”传统美德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以及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缔结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在当前情况下 ,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的诸多人民内部矛盾需要及时化解 ,由传统美德中“贵和”所派生出的民俗化表现形式 ,有着独特的调和作用和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伦理必须进行当代构建.这种构建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针对中国传统伦理立足于狭隘的血缘而缺少普遍性展开公共伦理的构建;其二,是针对中国传统伦理立足于外在的律法而具有强制性展开德性伦理的构建;其三,是针对中国传统伦理立足于形式的义务而忽略人文性展开情感伦理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论《学记》中教育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振宇 《学术交流》2005,(11):184-187
《学记》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制度,是我国古代教育经典文献。《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强调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社稷的兴衰存亡,其所阐述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对当代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中,关于尊师重教的阐释,凸显了民族文化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时代的眼光审视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