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黎荔 《创新》2008,2(4)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思想艺术传统的全面总结,也蕴含着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先导因素,因此能在"五四"时期被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到文学正宗的地位,多方位地参与了"五四"新文学核心精神与关键理念的建构,显示出对各种言说的巨大的构成功能.围绕<红楼梦>的指涉所带来的文学命题和语言形式.是现代中国文学意义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资源.  相似文献   

2.
张鹭 《学术交流》2007,(10):141-144
"在/用/把"字短语连用有以下三种格式:1."用/把"字短语位于主语和动词之间,"在"字短语紧跟动词之后。2.三个介词短语同处于主语和动词之间。3."在"字短语位于句首,"用/把"字短语位于主语和动词之间。由于介词短语的位序不同,三式中,动词的类别,补语的类型,"在"字短语的语义指向和语法功能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而制约它们在句中位序的原则是:事理因果原则、属从原则、凸显原则和语篇原则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就“By+gerund”结构在句中的各种语法功能以及在英译汉时的翻译技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里,语素"法"通常只作为构词成分出现,由"法"与其他语素结合构成的名词数量很大,其中的"法"作为名词后缀的地位是确定的.值得注意的是,"法"还可以作为动词后缀出现,由它参与构成的动词也不在少数.这类"X+法"式动词在形式上与"X+法"式名词毫无二致,但在句子中的区别是明显的.我们可以根据"X+法"式词在句中体现的语法特点,很容易地把"X+法"式动词与"X+法"式名词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5.
汉语方言的考本字研究多注重语音和语义的考证,强调考出来的本字应符合语音演变规律和语义的关联性原则.语法化研究的成果表明语言演变中的语法化过程也是极具规律性的.考本字研究是一种基于语言历时演变规律探寻语言要素的历史源头的研究,语法化的规律也可为考本字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以平阳瓯语中的发语词"匄(给)"的两种来源为例,可说明语法化过程也应是考本字研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平阳瓯语发语词"匄(给)"的来源有两种可能:1.由平阳瓯语中表示给予义的动词"匄(给)"语法化而来.2.来源于古代汉语的发语词"盖".尽管无法为"来源于古代汉语的发语词‘盖'"这一观点证伪,但从表示给予义的动词"匄(给)"语法到发语词的语法化过程符合语言语法化的规律,可见,平阳瓯语中的发语词"匄(给)"是由表示给予义的动词"匄(给)"语法化而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先秦时期有很多实用化的美学实践和关学主张,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态美学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生态美学表达了人类对生存环境问题的深刻关注."万物并作"主要揭示自然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竟生、共生的生态循环;"天人合一"则要求人的行为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时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都具有明确的美育功能.研究先秦美学家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的美学研究以及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语法考察入手并进而破解希腊的"在"的生存论意义,是海德格尔冲破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通道".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展开了对"在"的"语法考察",从而初步完成了对希腊生存论的回溯,为后来<存在与时间>中成熟的存在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吴璇 《学术交流》2007,(9):17-21
先秦时期,很多典籍都论及"和"这个范畴,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为音乐美学范畴的"和"的意义和价值,必须着[于"和"的意义]变,对"和"进行考证与辨析。"和"的意义演变历程为:1.从单纯的乐器意涵,引申为调和、应和之义;2.衍生为具有政治伦理性意涵;3.又衍生为哲学上宇宙生成的意涵;4.转化为道德人格修养极成之境。  相似文献   

9.
翟燕 《唐都学刊》2008,24(4):65-68
"也罢"是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一个语气助词.在对"也罢"功能描写的基础上,提出语气助词"也罢"的来源及语法演变的动因和机制:"也罢"来源于副词"也"和动词"罢"的组合形式;由"NP+也罢"到"VP+也罢"的变化是其语法化的动因;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及对语境义的吸收促成了"也罢"的功能扩展.  相似文献   

10.
"这不"作为话语标记可出现在句首,后必有停顿,或出现在句中,前后有停顿或可停顿.后续常常是主谓结构或可添加主语构成主谓结构的小句,本身不做任何句子成分,读音轻读或弱化,意义虚化,意义大致相当于"这不是(嘛)",主要起连接/衔接作用,连接话语时主要标示后续话语与前面内容的因果推论、补充强调、注释解说、验证以及承接等五种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11.
武元  杨洪升 《学术交流》2008,(3):142-144
意合,是汉语语法区别于英语等西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古代汉语,几乎是无意合则无以成句.但学界对古汉语意合的具体情况尚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此为任,对习惯上称为文言句式的古汉语典型句式一一进行了扫描式分析,包括对名词状语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句,使动句、意动句等的分析.这类句式最能代表汉语的意合情况,它们的内部构成不但几乎不使用关联性、标志性词语,还留出了很多意义空白,让读者去意会,实现作者意合与读者意会的贯通.古汉语的意合性与中国绘画的写意性及汉字的表意性具有共同的文化源头,那就是注重用"象"来模拟或反映客观世界,即如<易>经所说的"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对汉语意合性还具有简约、含蓄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2.
曲殿宇 《学术交流》2012,(4):161-163
"已经"和"曾经"的语用功能从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理论入手,表现在:"曾经"句的话题是静态的,往往简单,"已经"句的话题是动态的,相对复杂一些;"已经"往往可以表示非真值性的完成,"曾经"往往表示真值性的完成;"曾经"表示正向强调,"已经"表示反向强调;当"曾经"在表示衔接功能时,"曾经"可以出现在句首,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已经"不具有衔接功能。在句类的选择关系中,在陈述句中,"已经"句具有叙述功能,其最终目的是传达语义的延续性,表示的语义是客观的,不带有说话人的主观判断,而"曾经"句用于对过去某事的追溯,起到回忆或叙述的功能;"已经"能用在疑问句和祈使句里,"曾经"能用在是非问和选择问中。  相似文献   

13.
李华 《社科纵横》2007,22(3):157
把言行举止酷似乞丐之流称为"乞儿",是个形象的比方.用"向火"比喻依附权贵,又是建立于一系列"火"部字所组之词的比喻意义的基础之上的.这些都反映了比喻手法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至于"向火乞儿"的比喻意义"趋炎附势"为人熟知,则更是反映了委婉修辞手法在词汇运用方面的变化和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从生存实践论境域来看,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分析甚至不能冠以"科学的推论"意义上的"科学"一词.而从科学的标准来看,这种理论分析也绝不是纯粹信仰的论证.在生存实践论的境域内,卢卡奇所曾设想的难题--难以证明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力量蕴藏在社会主义之内,就必然有它的无力之处:它虚构出来的难题的建构方式表明,主体主义的困境依然被想象成如影子般地跟在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共同体)理论后面,在这种言谈方式中实际上充塞着"实体主义"的思想语法.  相似文献   

15.
依据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在人化自然活动中"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因而这种活动在使人的各种能力不断获得发展和提高的同时,也使人的审美能力不断获得发展和提高."人化的自然"具有各种形态,其中也包括审美对象形态.由于作为审美对象形态存在的人化的自然兼具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丰富形式和内涵.就使它对人具有综合的审美意义,因而其意义就更全面、更深刻、更强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比N还N"的构式义、结构特点、形成机制以及其中N的特点,即只有描述性义素非常强的名词才可以进入该构武,如"绅士".这种凸显的描述性义素在一般语境中都很容易为人们理解,很容易被分离出来,只凸显关涉性义素而描述性义素很弱的名词则不能进入该构式.文章运用"语法的动态观"对副词"还"修饰名词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最后对该构式的修辞效果和修辞手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酶"力无穷     
吴边  李涛 《新华文摘》2022,(2):124-126
酶,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核心物质.基因编辑、干细胞技术、靶向药物……生命科学中的诸多关键技术和产品制造,都离不开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对酶的理解更深入,利用酶、改造酶,这种"绿色制造",不仅能改善人类的生活,也开启了设计生命的大门.  相似文献   

18.
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言的否定标记不包括作谓词成分的否定词.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是通过添加否定标记来实现的,操作的具体位置是句法的谓头敏感位置.这种句法处理方式符合与全句功能范畴相关的普遍语法原则.  相似文献   

19.
王维维 《社科纵横》2008,23(9):116-118
家庭的核心功能已经由传统社会的劳动生产功能转变为现代社会的情感满足功能,家庭由生产的单位转变为了情感的避风港.现代社会中家庭的不稳定性以及离婚率的升高与家庭核心功能的这种转变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重建适合于现代家庭的家庭伦理对于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以及维持家庭的稳定性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对儒家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批判.他把儒家思想核心的"仁"内化为对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无尽的爱,即内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把儒家"礼"的思想内化为对他人的尊重,真正履行了儒家的"礼",建立了新中国安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也正是因为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才对儒家的等级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实行了"官民一致、官兵一致"的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