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人权成了国际关系中一个重大的争议问题。西方一些学者提出“人权无国界”的主张,照他们看来,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依据法律惩处从事颠覆本国合法政府的人和其它刑事犯罪都可解释为侵犯人权,西方国家有权干预,甚至实行“制裁”。而《联合国宪章》在规定各国应承担起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法律责任的同时,要求各国尊重主权平等、不干涉  相似文献   

2.
南斯拉夫著名政治家和学者亚·格尔利契科夫在其新著《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一书中,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冲突这一震惊世界的“戏剧性的现象”做了分析。 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冲突,绝非象某些资产阶级学者所断言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热烈的争论.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的讨论中,张艺谋电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说张艺谋电影是开放的能与世界文化对话、具有民族特色的、属于“第三世界文化”的好作品;有人说是受西方话语制约的,投合西方中心权威需要的,取媚于洋人的作品.究竟如何评价张艺谋电影?笔者不揣浅陋,略陈愚见.一、先给个”说法”:张艺谋电影属“第三世界文化”“第三世界文化”理论首先是在第一世界的西方提出来的.美籍巴勒斯坦学者爱德华·萨伊德写了两本轰动的著作——《东方主义》与《文化和帝国霸权主义》他发挥了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以极其激烈的态度对西方殖民主义进行了谴责,批判了西方的“东方学”,论述了西方近代文化与帝国霸权主义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说:现代西方文化的主线,就是为帝国霸权主义张目.美国白人左派理论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撰写了《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正式提出了“第三世界文化”或“第三世界文学”的字眼.杰姆逊以东方“他者”的眼睛来反视西方文化,对西方后殖民文化  相似文献   

4.
姜长宝 《南都学坛》2000,20(1):80-81
一、对国际形势实事求是地判断和分析是制定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改革开放以后,我党冷静地观察和分析了国际形势,认为进入80年代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的人民不希望战争,第三世界的力量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国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中国希望世界和平。邓小平讲:“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不发生战争,争取长时间的和平,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的四化建设。”[1](P57)…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三个部分,即现代国际冲突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中国威胁”论的背后,冲突还是融合,论述了在该如何看待当代世界及其冲突,评论了美国学者塞谬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他的论点经不起理论、现实、历史的检验。本文认为,国家利益的对立是现代国际冲突的根源,把它归罪于文明的差异是不能成立的;炮制根本不存在的“中国威胁”论是为了给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辩护,把不同文明圈的国家作为敌手来对待是危险的;文明间的“差异─—碰撞─—冲突─—重构─—融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文明间的冲突将永世长存的悲观论调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6.
“九叶”诗人辛笛创作历程中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笛早期诗歌中,存在着两组对立的力的冲突:一组是“传统”与“西方”的冲突,一组是“为艺术”与“为人生”的冲突。辛笛以其独特的诗化功能,将这些冲突因素有机地调和统一起来。这就使他早期的诗作精致紧凑、诗味清纯、内蕴深厚而繁复多姿。后期诗歌表现了对新生活的热爱之情,但在艺术上却失之于直白平淡和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7.
一、依附论学派的兴起二百多年以前,亚当·斯密在他的不朽名著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国家何以致富?”迟至今日,西方学术界依然律津乐道于这一古典名题,不断提出新的解释,给予新的答案。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看到第三世界所遭受的悲惨命运,使他们怀疑斯密的问题是不是一个谬论,并针锋相对地反问:“国家何以致贫?”  相似文献   

8.
预防外交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世界和平。即在战争、武力发生之前,有关国家或联合国之类的国际组织积极采取措施,阻止冲突恶化或防止冲突发生,这便是预防外交的实质。 有关和平问题,最近在有关联合国、国际法、国际机构的研究中出现了4种提法,即和平创造(peace  相似文献   

9.
广泛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我国对外战略的一项基本任务。早在70年代初期,毛泽东就指出:“帝国主义怕第三世界”,“希望第三世界团结起来”。邓小平继承这个战略思想,认为巩固地联合亚非拉国家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或者叫联合和合作。”为了牢固地团结新兴的民族民主国家,他不仅多次出访第三世界国家,几十次地会见来华访问的亚非拉各国领导人和其他朋友,而且深谋远虑,精心制订了怎样处理我国同第三世界国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学术文献、传媒中普遍用“西方化”一词描述俄罗斯和其他后共产主义社会正在发生的过程。本文将讨论该术语的适用性及相应概念对东欧的有效性。二战以来,西方对描述第三世界解放与有集权经历的某些国家经济加速发展的“现代化与发  相似文献   

11.
战结束后,一直被帝国所统治的第三世界国家殖民地相继独立.一批来自非西方国家的知识分子进入西方学术界,借用各种文化理论来弘扬民族本土文化,唤醒民族意识,解构西方殖民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解剖和评析西方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西方与非西方间文化关系的常规认识,在交流和沟通中展开民族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谁会想到,一场伊拉克战争,竟让原本充满希望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对伊拉克战争,欧洲在支持还是反对战争的问题上发生公开分裂,而且分裂的程度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前所未有。战争爆发前,以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为主的欧盟“核心国家组成“反战阵线”,坚决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危机;以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盟国家以及即将成为欧盟成员的多数中东欧国家组成“主战阵线,发表联合声明坚决支持美国的对伊战争;而像芬兰、丹麦之类的一些中小国家则在战争问题上保持“中立,不愿多言多语,表现出左…  相似文献   

13.
冷战时期,联合国在东西方对峙的夹缝中,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远未能实现“宪章”的理想 《联合国宪章》为战后世界设计出一种理想的国际秩序,即用集体安全制度取代传统的军事结盟政策,用大国一致维护国际和平来防止战争,用国际组织保证小国安全及实行大小国家平等的民主原则等。联合国的设计者们希望主要盟国在战后能继续战时的合作,以共同担负起维护战后和平的主要责任。实质上,《联合国宪章》关于安理会常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在引发战争冲突的诸多因素中宗教文化因素的作用凸显。但宗教差异和纷争只是战争冲突的载体和表征,并非实质原因,战争的深刻根源是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对抗性矛盾。现阶段,宗教经常被用作引发和激化战争冲突的工具和手段,这一现象值得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为防止宗教被“妖魔化”和“工具化”,被恐怖组织和霸权主义所利用,国际社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国际社会要促成世界各大宗教间的交流与对话,使文化差异朝着融合的而不是对抗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和世界组织应放弃文化歧视理念,致力于促进落后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为创建和谐的国际社会和人类持久和平愿望的实现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首创并总结了近代战争理论体系,对恩格斯、列宁的战争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克劳塞维茨首先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论断,列宁随后将之发展了。“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所言的实质,实际上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一种政治形式无法再在历史时空进程中延续下去,必然要由另一种政治形式所取代,也即:当异族之间的政治冲突无法解决异族之间的经济(或其它)矛盾,更无法解决各民族国家内部的经济矛盾时,这种异族之间的政治冲突就已经具备了迅速停止的客观必然性。 战争并不完全意味着革命,而“革命”则往往具备着暴力冲突(内部战争)的性质,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显然,这里所指的“战争”只能是指民族间的暴力冲突。对这句导师的名言,我们认为应作如下的解释较为妥当。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的人权保障朱广东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国际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焦点。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某些西方国家往往把“人权问题”作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于涉和施加压力的手段,他们奉行人权...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维果茨基有关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的观点,对美国总统布什的“单极稳定论”和“霸权文化”思想提出批评,作为东方华夏文化的继承者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提出我们在入世以后应该采取的对策;积极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树立民族尊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坚持文化创新,在世界文化碰撞,交流中,力求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新秩序,并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建立国家和私营企业界的大型企业文化产业集团,增强华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世界进入了国家物质利益主导的多元冲突时代,丈明冲突不是冷战后世界冲突的“范式”。因为当代文化传播已使文明的载体由地域性向社会群体弥散,而文化趋同又成为全球文明演进的基本态势,两者的共轭效应使文明冲突的国际性呈式微趋向;所谓文明的冲突只是表象,其背后是民族国家利益;冷战后国家利益更主要表现为经济物质形态方面,此即国际冲突可能的主因,同时文化等多元因素也会产生耦合作用,但世界战争则要以物质实力为后盾;所谓儒家─—伊斯兰联盟与西方对抗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9.
“大东亚共荣圈”思想是日本法西斯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主体,是在直接继承明治维新以来各种军国主义反动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这种思想具有明显的煽惑性、极端性和政治上的实践性等特征。它是以“泛亚细亚主义”情绪为基础,以所有亚洲国家和民族都能“共存共荣”为幌子,巧妙地把侵略说成解放,把制造冲突和战争说成是为了驱除西方列强,维护东亚的和平。就是这种思想在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定为基本国策思想,配合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理论,为日本建设“大东亚共荣圈”服务。然而,不少人对这一思想认识不够,只是…  相似文献   

20.
奈保尔是一位通过大量作品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当代英语作家。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奈保尔的半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分析他作为一位“流放”的知识分子在这部小说中和现实中的文化心理,同时通过与赛义德等其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观点的比较,阐述奈保尔的文化世界观,即西方的先进文化不一定总是表现为殖民性,积极的“流放”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第三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