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义雄 《学术研究》2002,1(6):43-49
澳门自16世纪以来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活动的初期,也是将澳门作为重要的活动基地。马礼逊、裨治文、卫三畏等传教士,都有在澳门长期居住和活动的经历。新教传教士所举办的文化事业,特别是“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马礼逊教育会”和“中国医务传道会”的一系列活动,都与澳门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许多有着深远影响的著作,是在澳门撰写和出版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马礼逊翻译的中文《圣经》、他所编著的《华英词典》和裨治文、卫三畏编辑出版的英文《中国丛报》。  相似文献   

2.
在清政府教禁森严、传教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基督新教首位来华传教士马礼逊转向马六甲开设传教基地,创办了英文季刊《印中搜闻》。通过面向英语世界传播,吸引西方对中国社会的关注和在华传教艰难状况的同情,增进对伦敦会中国传教事业的支持,客观上起到迂回传教的成效。本文通过分析《印中搜闻》的办刊缘由、内容演变和客观效果等,揭示其对马礼逊来华传教事业的促进作用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马礼逊学校西式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颖 《浙江社会科学》2007,4(3):108-113
本文旨在对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以教育促传教活动论述中,着重分析其对华进行西式教育的探索过程与马礼逊学校的具体施教活动及其对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来华传教士继承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的汉学传统,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更为深广的译介,并出现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汉学家。本文就近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从新教与天主教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并论析了近代来华传教士作为中外文化"之间人"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绵长的国家。独特的华夏文化铸就了炎黄子孙的气质性格。体认、识读中国国民性,曾经是许多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关注的问题。如戴逸先生所言:“100多年来,中外学者、著名人士对中国人的国民性及文化做了大量研究、记述,有的—语中的,入木三分;有的见解肤浅,失之偏颇”。 从马礼逊1807年初次登上东亚大陆,到司徒雷登1949年8月2日悄然离开南京,基督教西方传教士伴随着欧风美雨在中国做了一个多世纪的停留。与近代来华的其他西方人相较,传教士在中国驻留的时间更长,与中国民众的接触更多。他们既不同于明火执仗的武力征服者,也有别于逐一己之利的商人、资本家。他们执意于信仰、献身于使命,在传教的同时,也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及其人民有了一些了解,得出了一些结论。本文试就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国民性的体认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教务杂志》是在华基督教会办刊时间最长的英文期刊,代表了主流教会和传教士的思想和见识.其刊载的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评论,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态度和看法.新教传教士主要把中国小说当作中国人道德观念的样本,并籍此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同时,他们对中国小说的态度带有很实际的传教的意义,他们比天主教传教士采取了更为灵活主动的策略来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对中国小说的这种态度正体现了他们为传播宗教而采取的文化适应政策.  相似文献   

7.
恒河外方传教团,是19世纪初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等基于当时中国艰难的传教形势,为向华土等“恒河外方”输入新教,在南洋马六甲创建的一个传教组织。对于这个在艰难中建立,又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传教团体,学术界至今尚来给以应有的关注。考察和了解这一海外传教组织的创建过程、传教方式以及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和影响,对推进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是西方传教士来华最盛行的时期,特别是晚清.他们在医学、教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给数千年的中国封建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从另一方面讲,传教士来华,给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试图从传教士在华传教的历程出发,略论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8 40年鸦片战争后 ,西方传教士进入了中国内地 ,传播“上帝的福音”。奉行中立政策的瑞典虽未参与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但瑞典教会却利用了由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和不平等的条约开拓的这条道路 ,也派遣了他们的传教士来到中国 ,瑞典传教士来华传教与整个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历史背景有其共同的一面。瑞典传教士来华传教始于 1 9世纪中叶 ,80年代后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派遣传教士来华的高潮。喀什噶尔传教团是瑞典教会派往中国传教的诸多传教组织之一。这些传教士在喀什、莎车、疏附、疏勒和英吉沙等地建立了教堂 ,本文根据有关档案资…  相似文献   

10.
传教士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来华传教士的文化传教策略,使得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组成部分的现代文学。本文择要谈谈新教传教士成功翻译的《官话和合本圣经》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发轫的推动作用,以及天主教传教士编撰的《文艺月旦》(甲集)对现代文学的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11.
孙立新 《文史哲》2003,4(5):40-47
19世纪 30年代起 ,德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为后盾 ,在中国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 ,包括布道、建立传教站、举办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然而 ,传教士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而是要实现片面的宗教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征服 ,要按照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改造中国。 19世纪德国新教的中国传教具有明显的“文化帝国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2.
卫三畏与中美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初,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许多美国基督新教传教士梯航来华,卫三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在中国40多年,不仅恪守教职传播福音,而且积极参与美国对华外交。同时还担负文化交流的使命,他编辑出版《简易中文教程》、《汉语拼音字典》,还著有《中国总论》、《中国商务指南》等有关中国方方面面的资料,向西方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勤于汉学研究,被称为美国“汉学之父”,对中美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哈巴安德是鸦片战争后较早来到中国的美北长老会传教士,也是该差会在粤传教活动的开创者。在华期间,他主要在澳门、广州等地活动,时间长达47年,兴办了诸如神学日校、普通男女中小学、格致书院这样的早期高等教会院校,参与近世教育革新,并积极开展华南地区的医疗事业,出版和发行反映中国现状的论著,反对鸦片贸易,让西方进一步了解中国。哈巴安德是当时对中国社会具有深刻了解的西方人士,他把西方现代教育、医学、天文、宗教等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促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在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早期美国传教士在澳门的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美国传教士在澳门的活动(1830—1844年)林芸澳门自1557年被葡萄牙人占据,到19世纪初,已逐渐成为中西方贸易及文化交流的枢纽及天主教在东方传教的中心。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贸易的进一步开展,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陆续来到了中国。最早来华...  相似文献   

15.
马礼逊与早期中英外交关系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西方国家。当时来华的英国人基本上以商贾、军僚、传教士为主,他们成为这一时期中英外交活动的主体。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由于谙熟中国语言与文化,往往充当商业乃至政治的世俗角色。"传教先驱"马礼逊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考析马礼逊出任澳门东印度公司译员、参与中英冲突交涉、作为阿美士德使团秘书访京、出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秘书兼翻译等史实,对其于早期中英外交关系中之重要作用予以粗浅阐释。  相似文献   

16.
西方学者对中国法律及其意识系统抱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从早期的传教士到现代的汉学家,他们对中国法律及其文化传统的解析,构成了一个西方世界的“中国法律文化观念”。然而,西方的“中国法律文化观念”基本上是对异域法律文化的贬诘和否定,西方人从自己的学人那里得到的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认识多半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丁伟 《广西社会科学》2004,13(5):177-180
马礼逊教育会学校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设在中国本土的第一所正式开设英语课程的教会学校 ,它的英语教学是我国第一所官办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之前、近代英语教学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教士布朗借鉴了马六甲英华书院的英语教学法 ,并使之向前推进了一步 ,首次将词汇翻译法引入到中国的教育领域。在写作教学中 ,布朗竟能熟练操作“点面互及法”、“构形练习法”、“直观法”等具体教学方法 ,以上方法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郑琪 《船山学刊》2010,(1):212-215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的。当时来华的主要是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天主教。中国的强大实力。使他们不得不采取“适应策略”,以西方的科学技艺作为敲门砖。两种文化相遇。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本论文就从雍正的禁教政策展开,重点对雍正的禁教思想、禁教政策、禁教措施所赖以形成的社会的、历史的背景及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丁平一 《船山学刊》2001,(4):126-129,137
基督教的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都曾先后传入过中国,来华传教士又以天主教和新教居多,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传教士依恃不平等条约,大量涌入中国,传教规模迅速扩大。基督教许多教派都派遣传教士到湘组织差会,许多差会在进行传教活动的同时创办了一些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传教士的这些活动给近代湖湘文化涂上了一层有别于古代文化的色彩,而传教士的到来引发的多起教案也成为社会各界十分注目的事件。一、基督教在近代湖南受到的抵制基督教所受到的抵制主要是指近代以来连绵不断发生的教案。教案是指中国民众聚集起来,打砸、…  相似文献   

20.
澳门发展史与基督宗教在华传播史有着密切关联,澳门因此成为自明朝以来近代基督宗教在华传播的始点和支撑其传教的据点。无论是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还是新教传教士马礼逊,都以澳门为其入华传教的第一站,并因此而取得了入华传教的成功。因此,基督宗教研究,尤其是对明末清初以来基督宗教传教士的研究,应该成为澳门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将从澳门教会的建立、天主教发展、中国明清天主教学者和基督新教发展等方面来对澳门学所涵括的基督宗教研究加以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