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可持续旅游为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对它的保护性开发,使开发商、游客和当地居民都受益,使大众受到环境教育的旅游形式。在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对生态旅游概念认识不清,缺乏规划,环境破坏,人造设施泛滥等问题。生态旅游的发展应科学规划,严格审批制度,重视生态道德教育,提高旅游科技含量,限制游客人数。  相似文献   

2.
大众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建军 《学术交流》2006,(8):119-122
生态旅游有广阔的范畴,可分为严格的生态旅游和一般的生态旅游。一般的生态旅游具备大众旅游的许多特征:如依靠旅游机构、大规模、多目的性等,因此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并非天生不相容。根据杰弗瑞关于旅游的四个平台(提倡平台、警戒平台、适应平台、知识为本平台)的思想,在知识为本平台阶段,通过有效的管理战略可以实现大众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结合。据此提出大众生态旅游的概念。由于管理体制、生态观念、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发展严格的生态旅游的条件尚不具备,所以大众生态旅游是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大众生态旅游的具体措施包括对生态旅游区进行功能分区,加强景区生态管理和环保教育。  相似文献   

3.
浅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当前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做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提高旅游开发经营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游客行为规范化管理,旅行社及导游提高生态意识、提供生态旅游住宿环境。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之中,这是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关系的科学认识的结果,是时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发展.生态文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了旅游业发展更广阔的空空.促进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和更高的水平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政策、经济、资源、产业、社会和旅游者行为等.要实现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制定积极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旅游与自然和谐系统和旅游与社会和谐系统,完善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提高旅游者文明消费程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一区两带"的发展战略给平顶山市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以平顶山市为例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存在问题,面临的机遇与存在优势,并提出了平顶山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的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鹤乡、苇海、红海滩是盘锦为自己悉心打造的三张名片.面临中国入世后的挑战,盘锦市旅游局是如何紧紧抓住具有生态特色的旅游优势和潜力,来倾力打造生态旅游名牌的呢?为此,本刊专访了盘锦市旅游局局长沙影.  相似文献   

7.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模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佟敏  黄清 《学习与探索》2004,(6):126-128
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发展旅游目的地经济的重要手段,是旅游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目前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的现状,构建了以社区参与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提出建立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规划决策的参与机制、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有效的旅游技能培训和环境知识培训机制等具体措施,从而可为开展生态旅游的各地区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旅游和谐发展与生态可循环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生态旅游角度,对生态、和谐、循环、发展等观点进行分析,在正确认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认为和谐发展观与生态可循环理论,比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更全面、更进步.生态可循环理论强调生态系统自身的再生功能和复苏功能,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人文生态,如果没有再生功能和复苏功能,最终都逃脱不了消亡的命运!从生态可循环理论出发,生态环境协调是发展,维持是发展,复苏也是发展,而不一定要开发才能发展.湿地恢复、草原轮休、大海禁渔、封山育林、文化传人……都是发展.生态文明要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更要注重生态可循环理论指导下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广州增城市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实践和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敏 《探求》2008,(5):68-71
生态旅游是把旅游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的旅游。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增城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在发展理念、发展机制、发展项目等方面进行创新,促进了增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位道德是引入生态学中生态位概念建立的一种全新的道德观点,一般意义上,是指处于不同人类社会生态位的个体所应遵守的相应的伦理道德,它具有变易性、进化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生态位道德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创新,更好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全民道德与阶层道德、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人道德和人物道德的矛盾。因此,加强生态位道德建设是提高人的生态位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孙芬 《阅江学刊》2012,4(5):57-6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制度是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制度规范的总称。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制度设计的经验为中国生态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在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我国应切实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市场化制度,完善促进生态和谐的法律,推动政府行为的生态化转向,促进全体公民的生态参与。  相似文献   

12.
都市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以密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本文分析了经济生态化的基本概念和本质,提出了都市型生态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并以密云为例分析都市型生态经济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生态"本质上是自然意义的,"文明"本质上是社会意义的,实践把对立的二者贯通起来,使生态转化为文明。强调生态保护,既是对人与生态关系认识的科学化和深入化,也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沙文主义的反思和纠正。生态保护在哲学观、思维方式和价值目标上具有明显的缺陷,因此,必然要被更符合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生态支持战略所取代。生态支持是促进生态进步和促进人类进步的辩证统一,强调生态与人的实践关系,强调促进生态进步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强调生态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同构。生态支持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既体现了生态优化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也符合中国当下的国情和发展战略,有利于对立的生态与文明相互贯通,生态由此文明。  相似文献   

14.
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以及由发达城区支持生态涵养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制定生态产业扶持政策、加强生态技术推广及技能培训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邹士超 《创新》2012,6(5):72-77,127
生态侵权突破了传统法学理论对生态损害的研究,它将权利救济对象延伸至基于生态环境的损害而遭受不利影响的其他法律主体。生态侵权损害司法救济理论研究发端于生态侵权损害救济的实践困境,致力于司法实践中生态侵权损害受害人的权利救济,构筑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理论根基之上。在无过错责任原则指导下,盖然性因果关系学说在生态侵权责任构成理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原告对两个因果关系的相当程度盖然性标准的肯定性举证,以及被告对两个因果关系的高度盖然性标准的否定性举证,二者构成了生态侵权责任构成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伦理的全部意蕴,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运作主体的科学素养、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平。坚持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把社会实践作为人与自然协调的基石,以人为本作为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取向,以统筹兼顾作为生态文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理路,修正市场主体的生态价值意识,以提高人类生态伦理道德素质的崭新内容。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生态农业政策和法律的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实践模式,也是我国解决生态危机、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途径。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存在体系和立法上的两大缺陷,生态农业仍然没有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构建我国的生态农业政策和法律体系;制定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法,提出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步骤、主要制度和措施;修改技术规程,进一步引入国际先进方法和技术;整合农产品认证标准,大力推行生态标签;完善科研和教育培训政策,形成较完整的农业科研和教育服务体系;制定激励机制,从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方面提供保障措施;变革考核制度,逐步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绿色干部考核制度;加强宣传教育政策,以期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健康、快速、高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利华  刘曙华 《创新》2012,6(6):113-117,128
人类活动的日益集聚、环境变化的日益剧烈以及生态容量的趋弱,促使新的发展理念出现。生态宜居城市适应了这种发展需求,成为了21世纪全球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南宁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取得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南宁市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的路径与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文明及生态文明并非在人类产生之前或与人类一同产生,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对长期以来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消极后果经过认真思索并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的结果;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深刻的历史反省。就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而言,并非独立于其他文明之外,而是以其他文明为基础,渗透于其他文明之中。就它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关系而言,并非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下一个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我国生态安全的法律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贸易中的生态安全问题不可忽视 ;我国生态安全状况本不容乐观 ,而贸易与外资增长对其有重要影响 ;面对加入WTO后的新挑战 ,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应予充分预测与应对防范 ;鉴于目前国际与国内两个领域的法律机制对贸易中生态安全问题的调控存在诸多缺陷 ,我们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法律对策 ,以有效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