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正>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首领.但目前史学界对于他们办洋务却有着绝然不同的评价.有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左宗棠办洋务是爱国的,而曾国藩办洋务是卖国的.这种把曾国藩办洋务和左宗棠办洋务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左宗棠与曾国藩办洋务虽有差别,但是大同小异.下面想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左宗棠早期思想探微阮新生清代“中兴名臣”左宗棠,在一生政治活动中,主要做了几件事,即镇压人民起义,倡办洋务,收复新疆失地,抵抗外国侵略,几十年来,一些学者虽对他的历史功过作过不少评论,但就左宗棠早期思想与活动,以及对他以后从政的影响论述尚少。本文试就...  相似文献   

3.
左宗棠是晚清最著名的洋务领袖之一,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经营晚清西北的一些重大举措,无论是对整个国家,还是对当地来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主政西北期间,除对农业、工业、畜牧业等方面的贡献外,他还在手工业方面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对晚清西北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兹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4.
试论左宗棠、张之洞师夷观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行动.投身这次运动的洋务派动机各异,有师夷和夷者如李鸿章;也有师夷制夷者如左宗棠.张之洞是90年代洋务派的后起之秀.笔者认为张之洞与左宗棠在师夷观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性.本文拟从二人师夷动机和办洋务特点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5.
“洋务”是泛指同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务,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最初称作夷务。在中国近代史上,同洋务打交道的人,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的人们,并非只限于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极少数人。从史实记载看,奕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虽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1837—1909年)作为清末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不仅大力倡导发展洋务企业,而且对筹建近代化军队,发展近代军事教育事业也十分重视。他在两广、湖广和两江总督任内(尤其在湖广总督任内),积极编练新式军队,并先后创办了多所军事学校,成为晚清军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以至外人将他与李鸿章并称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驱。”其军事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7.
胡雪岩一生政治上的荣誉得益于左宗棠的提携和保举,但左宗棠不是胡雪岩政治上的靠山。左胡交谊的聚焦点是洋务、西征、慈善,这些都是顺应历史潮流、有功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事业。左宗棠和胡雪岩纯私人的交往很少,左宗棠屡次保举胡雪岩,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因为在兴办洋务事业、西征筹款采办军火、慈善救济等方面得到过胡雪岩大力协助。胡雪岩帮助左宗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实现由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胡雪岩与左宗棠之间不存在官场上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的关系是没有权钱交易的清白的政商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 左宗棠是初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也是洋务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他一生亲手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造船厂,第一所毛纺厂,以及西安机器局,兰州机器局,福州船政学堂等军民用洋务企业。在近代史上长达三十五年的洋务运动中,左宗棠的业绩并非伟烈卓绝,然在当时企图以学习和运用西方科学技术来加强封建主义统治的社会思潮中,左宗棠的洋务思想却颇具特色,具有可贵的民族品格。探讨左宗棠的洋务思想,无疑是有益于整个洋务运动、洋务思想的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与晚清外交崔萍李鸿章的一生,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宦海沉浮而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臣,参与朝政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权倾一时。他以办团练,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起家;兴洋务、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北洋水师;办外交调处大小教案.签订...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洋务纲领和变法思想探讨刘铁君,王承仁本文认为;李鸿章的洋务纲领不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而是“外须和戎,内要自强”;自强是李鸿章洋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变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变法是对历史上主张变革的统称,其内容与目的因变法者所属阶级、时代和历史...  相似文献   

11.
后期桐城派通常等同于湘乡派,曾国藩之后,淮军文化取代湘军文化成为桐城派最重要依附性力量。李鸿章是晚清现代化运动的开拓者,是淮军政治集团的领袖,在其三十年励精图治而遭遇甲午之败与庚子之乱后,从"能臣"沦为"罪人"。桐城派后期宗师吴汝纶不遗余力地为李鸿章辩诬,通过编辑出版李鸿章文稿、撰写李鸿章传记以树立李鸿章的改革家形象。通过辨析吴汝纶与李鸿章的交往关系,梳理吴汝纶对李鸿章历史形象的初次塑造,更能看清后期桐城派的政治观念,这也是考察晚清、民国时期桐城派发展流变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从19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以曾国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的一部分带有买办倾向的封建地主官僚,先后创办了许多新式的军事工业和民用性企业。在整个洋务活动中,李鴻章和张之洞可称得上是大显身手的两个主角。在九十年代以前李鸿章曾红极一时;中法战爭以后张之洞漸露头角,到九十年代,张之洞已是洋务派首领中最活跃的人物了。  相似文献   

13.
反对外国侵略,这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之一。在左宗棠的戎马生涯中,他的后半生与抵抗外来侵略紧密相关。本文将对他办洋务的御侮思想、收复新疆和伊犁交涉中的爱国主张以及中法战争中的积极抵抗思想进行一些探讨,并对史学界一些有关左宗棠评价中有分歧的意见提出几点看法。一左宗棠在洋务运动中独树一帜,他举办洋务的主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有识之士,左宗棠指出:“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所恃”。1864年,左宗棠在杭州  相似文献   

14.
梁纪锋 《社区》2012,(20):42-43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张之洞(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是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没有曾国藩那样走红,没有左宗棠那样牛气.也没有李鸿章那样位高权重。但令人称奇的是,在政局动荡、国势颓废、人心背离的晚清,他竟然一生都在升官,从未被贬,甚至没有受过任何处分,并最终成为慈禧临终的托孤重臣。  相似文献   

15.
<正> 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西化运动,李鸿章是这一运动的开拓者。李鸿章自1862年带淮军到上海,与洋枪队接触,就“深以中国军火远逊外人为耻”,“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于是尽力倡导洋务。声言若不谈洋务,则“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李鸿章虽没有留下有关论述洋务的宏篇巨著,却称自己的洋务实际是“得手文字”。通过李鸿章的活动,来探讨洋务运动,是最恰当不过的。(一) 海禁大开,是中国人了解世界大势的前提。李鸿章说,“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这个由海上来的洋敌,与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夷狄不同,他们攻占京师之后,并非为取而代之,而是为了“利”。同时,“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如要以兵力  相似文献   

16.
洋务派是在洋务活动中,首次同中国的近代化发生了联系的政治派别。筹设海防建立新式海军是洋务活动的重要内容。“洋务之兴,办理海防之任,惟李鸿章为最久,其受恩亦最深。”甲午中日海军在黄海之战中,双方均以新式舰炮,猛烈博击历五小时之久,这在世界海战史上还是第一次;李鸿章也称之“环球各国所罕闻”。甲午海战的过程,既是中日两国海防近代化历程强烈反差的反映;也寓有李鸿章久理海防中的是非正误。  相似文献   

17.
基于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一书,归纳分析梁启超对李鸿章的看法。梁认为李鸿章是"真将将之才"的兵家,是"为时势所造"的洋务"英雄",是"应龙入井"的外交家;认为把晚清近四十年来之失政"皆归于李之一人",将"怨毒集于李之一身"是不公道的。梁与李"政治上为公敌",然能以公平之心为史,所述凿凿,所论淳淳,为今天评价李鸿章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张之洞作为清朝一代名臣,非常注重官员的真才实学。据《南亭笔记》记载,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熟知西学,尤其是对于西方当时的制造业相当精通。有一天,洋务局有官员来求见他,这位官员虽然是身在洋务局为官,但是对制造却是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在晚清政坛上沉浮近40年,总揽清廷内政、外交,军事大权20余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引人瞩目的人物.尽管他去世已有100多年了,但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正是由于李鸿章的复杂性和争议性,所以对他的评价、研究也涉及到方方面面:洋务、外交、战争、思想及其是否爱国等等.  相似文献   

20.
论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章育良李鸿章是一位“变法”论者.他把“内须变法’①作为推行“洋务新政”的纲领性口号,采取了一系列变通“#宗之成法”这样触动时忌的措施,要求把具体的洋务的兴办与某种程度的“改革”结合起来。本文拟对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