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动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存在明显的弱质性:总体知识水平较低,尤其是性病与避孕知识缺乏严重;对早恋和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日渐开放;性活动与性行为趋向活跃,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成为流动未婚青年生殖健康的严重问题。流动青少年家庭客观生存环境较差、父母主观重视不够、家庭教育能力不足、亲子关系欠佳、交流沟通不畅等因素,成为影响流动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的重要因素。必须要重视流动人口的家庭发展权,丰富家庭教育支持资源,逐步建立全方位、开放性的性教育和服务模式,促进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未婚流动青少年是生殖健康领域内的高风险人群。对1255名未婚流动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未婚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知识贫乏、来源缺乏专业性,性观念或性行为开放,公共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明显不平衡。上海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工作任重而道远,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践行青少年友好服务、重视网络及同伴教育是目前促进流动青少年生殖健康工作较优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当年亚当与夏娃偷食禁果,婚姻便已罩上了神圣的光环。而今,戴在农村人头上的这顶光环,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发显得光怪陆离,令人深思……流动人口婚姻失控一方面,由于择偶时经济因素的渗透,女性出现了这样一种婚姻流向:山区的女性流向半山区,半山区的女性流向平原,平原中远郊的女性流向近郊,近郊的女性流向镇或市。另一方面,随着打工大军的浩浩荡荡,流动人口还在增加。据统计,全国目前约有1000多万外出打工的青年,女性占40%左右。这些打工者年龄多在18~24岁之间,有50%的人未婚,在这部分未婚青年中,早婚、非法同居者大有人…  相似文献   

4.
城市白领大龄青年未婚的社会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的婚恋心理和行为具有很强的社会规定性。当前数量众多的城市白领青年大龄未婚的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结构性原因: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他们较长时间地求学、频繁的社会流动以及繁忙的工作,推迟和挤占了他们的婚恋时间;个人内化的社会择偶标准缩小了他们的择偶范围;社会婚恋道德环境的日渐滑坡让他们在婚恋选择中过于谨慎甚至心存畏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做好计划生育基本服务的同时,根据居民需求,不断拓展人口计生公共服务领域,从计划生育扩展到优生优育,从已婚育龄妇女扩展到未婚育龄妇女,从生殖健康扩展到人口安全,从户籍人口扩展到常住人口,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均等化创新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了关系密切、联动发展的市-区(县)-街道(镇)-居(村)委-楼组(生产小组)五级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在现有工作探索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岗位服务,努力推进人口计生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特别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社工队伍建设:(1)人口计生社会工作者;(2)生殖健康咨询师;(3)早教指导员;(4)人口信息统计员;(5)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管员。  相似文献   

6.
引言青年组织是政府所属的一辆大型机车,把青年一代培养成经济发展的参与者。通过参加青年组织的活动,把青年很好地组织起来取得某种成果作为他们的一项外部计划,随之,通过青年组织青年有机会在制定目标和目的中学习,再将这些转化成纲领和行动。再则,青年在团体竞赛中工作中取得经验,以至涉及世界人际关系和职责,成为世界性协会的成员。有了上面的认识,政府作出了很多努力,鼓励青年成立青年组织和俱乐部。与此同时,引导他们跟上国家快速发展的步伐。换言之,青年组织的改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数青年会员的参与和对发展趋势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学术资讯     
《社会学家茶座》2005,(1):153-160
“人脑老鼠”计划震惊美国,中国如何绕开“拉美化”,未婚女青年性与生殖健康调查,中国男人阴柔的现代困境,象棋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美德的起源,关于布迪厄的研究新著  相似文献   

8.
唐韡 《职业时空》2008,4(2):46-47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都市生活在日益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一批未婚白领青年,他们一般都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处于社会白领阶层,工资收入不菲,但却迟迟没有跨进婚姻的门槛,究竟是何种动因趋使他们一再留守,成为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镇里总有一些人靠捡垃圾来维持生计,他们处理着居民每天丢弃的成百上千吨废弃物,客观上帮了政府环卫部门很大的忙。当然,这也带来了不少新问题,诸如流动人口的管理、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  相似文献   

10.
当代青年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引领着和预示着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目前,青年的透支消费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方式之一,并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应对当代青年的透支消费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人生价值观是个体精神文化层面上的最深层的核心部分,是流动人口完全融入城市的重要标志。本文以施瓦茨的人生价值观理论为框架,结合已有研究分析青年流动人口人生价值观特点及其成因,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青年流动人口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上海青年开通、使用微博的越来越多。微博之所以在青年中流行,主要是因为它较好地满足了青年求知、求友、求乐、求发展等心理情感需求。研究发现,青年因其身份背景的差异,在微博使用上也存在不同。其中,女青年、未婚青年、“80、90”后青年、从事脑力劳动的青年、受教育程度高的青年、上海户籍青年以及党团员青年,比男青年、已婚青年、“70”后青年、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年、受教育程度低的青年、非上海户籍青年以及非党团员青年更多地接触、使用微博。因此,要对微博时代的青年文化加以引导,并加强其与主流文化的沟通,为主流文化的创造与转型提供开放的、多样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流动人口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群体。流动人口问题包含在所有的社会问题中,对流动人口特征的分析是把握流动人口问题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王智 《职业时空》2008,4(6):77-7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他们已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在教学、科研和育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青年教工的共同特点是,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知识面宽、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并熟练掌握了现代教学和管理技能;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作为进入城市的新移民群体,其融人城市的资本和能力有限,属于城市中的边缘弱势社群。因为城中村特有的低价经济链和廉价生活圈,所以流动人口大多租住在城中村内。他们,已经、正在或即将面临“被改造”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两亿多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务工,其中大部分为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为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城市经济和社会非常需要他们的劳动力,但在最初,城市并不情愿全方位地接纳他们,不情愿向他们全面提供城市人所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待遇,导致他们在城市里的就业、生活和其他各个方面遭遇很多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于流动人口如"北漂"来说,租住公寓只是他们漂泊的临时停靠点,温暖的港湾只能出现在他们居室内的幻想中。流动人口公寓中的性交易问题不仅牵引出法律、经济和道德问题,除了流动人口居住者与性工作者之间的对立外,两者同样被裹挟进消费主义逻辑下空间的生产和增殖过程,他们因空间的剥夺不仅失去了对空间的控制和生产能力,而且成为消费主义驱动的空间增殖的生产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流动人口公寓这样具有异质性表象的居住空间,其实质不仅没有凸显真实空间的虚伪性,而且通过自身的异质性表象掩盖了真实空间的特征而成为当下一种新形式的"异质空间"。  相似文献   

18.
流动青年初入城市,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社群隔离现象会严重阻碍群体融入城市。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尝试对当前流动青年面临的社群隔离及身份认同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湖北省流动青年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剖析发现,流动青年的城镇定居意愿和城镇落户意愿不一致,虽然事实性定居意愿强烈,但是制度性定居意愿却偏低;青年群体流入城市后产生社群隔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会对其身份认同和城市定居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社会距离对定居意愿影响显著,心理距离对身份认同影响显著;当流动青年产生社群隔离时,其身份认同对于定居意愿的影响将会变得不显著。由此,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设计应注重完善流动青年户籍制度的保障,并积极鼓舞青年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交往和心理融入,减轻社群隔离现象,从而形成流动青年的城镇定居意愿。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土地,一支勤劳、智慧、朴实的队伍正在日益崛起,这就是当代中国青年农民。青年农民是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他们的变化必将给社会带来很大影响。本文试就“青年农民的流向与团的组织设置”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流动人口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虽然他们在城市中并不居于核心地位,客观地说他们只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但是,毋庸置疑,流动人口的问题,意义却极为重大。它涉及一个城市在将来能否持续发展、文化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经济能否良性的发展等基本问题。南充市作为川东北特大城市,它的发展与该市的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息息相关,该市流动人口既对该市有利,也对该市有弊。由此,笔者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运用相关的专业方法,对南充市流动人口利与弊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