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推动城镇化发展和农村科技进步的主要途径,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起到了"内部动力、人才基础、就业转移"等作用,要通过扩大教育投资、转变教育观念、发展农业教育等方法,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于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缺失,使得非正规金融异常重要。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制度变迁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在本文中,作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制度变迁的原因、主体、动力和效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逐渐向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文化也发生了文化变迁。本文把文化变迁理论置于文化生态学的视野下,对宁波市农村文化的结构及其变迁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造成农村文化变迁背后的动力原因,以及变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制度变迁对农业经济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生产领域中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制度创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流通领域中以市场化改革为主的制度创新,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分配领域中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为主的制度创新,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农村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转型时期,农村经济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工业化对自然资源的负外部性和体制供给不足,导致了农村自然资本的持续供给能力不足、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缺乏、就业不充分、保障不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受到制约、农村贫困现象依然严重。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必须建立合理的体制结构,消除负外部性,矫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转型时期反农村贫困的体制框架为:完善市场体制,保护农村资源和环境;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完善就业体制,促进社会公平;建立健全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和享受需求。  相似文献   

6.
论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农村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式制度安排影响农村改革进程,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有些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滞后却阻碍了农村改革。因此,只有加强正式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注重非正式制度的改造与培育,促进非正式制度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良性互动,通过合理制度安排,实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社会的相容,农村社会走向现代化才能获得积极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7.
李小丽 《求是学刊》2006,33(6):62-6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以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取代供销社、信用社等传统的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已成为带动农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新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文章以黑龙江省为例综合阐述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概况及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适应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组织制度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8.
8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斯:以工业为主体的乡村经济格局替代了单一的传统的农业经济,同质同构的村落社会逐渐解体,一个多元化的、城乡一体的新型农村社会正在形成。考察中国农村社会的这一变迁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促进传统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机制的分析,为加快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思路。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通过对浙江农村社会在过去几十几年中的变化过程的考察,分析了浙江农村社会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其态势,以其为研究探索传统农村社会的变迁过程提供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9.
陈晓燕 《浙江学刊》2001,3(6):157-161
近代中国从沿海城市肇始的工业化进程,为广大妇女提供了新就业机会,因此对于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在妇女向来较为普遍地投入到经济生产劳动领域的江南地区,近代工业化的具体进程究竟怎样,在近代都市与农村乡镇之间有着怎样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又如何影响到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鉴于学术界对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经济前提研究不足,更罕见对农村地区的具体探讨,本文旨在就此作尝试性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我国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有上升的势头。本文从家庭结构、家庭规模、家庭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家庭变迁及其对农村老人自杀的影响,并结合杜尔克姆的社会整合理论认为,农村老人自杀增多与由于转型期农村家庭的各种变化导致家庭凝聚力下降从而使传统家庭具有的自杀免疫能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取多予"的农业政策,难以保证长效的农民增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升农民增收的关键.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不足,导致劳动力素质低,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致使农民收入增长徘徊不前.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对于提高农民农业技术的运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充分挖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创新农村教育、农民培训模式,采取学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卫生保健和医疗保险等措施.同时,为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日本开始重视农业劳动者的养老保险需求,并逐步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分层次、多类别的自保公助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为日本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构筑了一道“安全网”。日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运行模式对于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建立适合不同农民需求、充分发挥社区互助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成为广泛而复杂的全球转型过程,具有内在动力机制和演变共性.国情差异决定城市化模式多样性.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可从纵向和横向演变分析,主要表现在农村工业化推进、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方面.其进程可划分为改革开放前起步、大起大落和停滞阶段;改革开放后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同步,即城市化恢复、平稳和加速发展阶段.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目前我国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在较长时期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化东中西区域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改革的制度变迁理论视角追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改革已经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间,农村改革较为曲折,从开始阶段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和农民福利的"帕累托改进",到改革中期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再到国家以新农村建设为方略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希望.这种曲折的经历可以用制度变迁理论加以解释,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是因为农村制度变迁的成本较低,但相应的收益十分明显;而随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则因为农村制度变迁相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失去优势,从而出现资源向城市集中;目前的新农村建设表明国家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但关键的因素在于如何深化农村改革,寻找实现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路径.为此,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应着眼于三个方面,即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进程;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财政支持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农村发展更需要充足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为其注入活力与动力.然而,当前的农村传播并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村的信息需求,农村传播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更好地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优化农村传播环境?本文提出农村立体传播,希望探索有效的农村信息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繁荣农村经济、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在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分析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深入剖析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从制度改革的层面提出系统的优化路径,对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政府承担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责任。我国政府以国家干预、政府主导为特征的农业农村政策,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现有农业政策在提高农业生产率方面的限度日益显现。有鉴于此,急需构建一个政府调控和引导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的分析框架,在其中,政府需要界分与市场、农村社会组织之间的行为边界,在充分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农村社会自主管理的基础上,体现政府职能的"兜底"特征;而且,政府在构建市场/社会运行的基本制度、匡正和补充市场/社会失灵、培育市场/社会主体等职能中需要进行逻辑先后排序。应用这一新分析框架,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就需要基于农业市场化取向改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注重对农业生产市场主体的培育;需要以政府为主体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治理;需要基于城乡一体化要求重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确保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落实。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关注的是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村家庭中不同年龄和代际间的社会平等问题。文章描述了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状况,指出农村老年人群体性的相对贫困现状,以及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弱化与农村整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认为农村以年龄和代际为界的社会分化业已形成。文章还通过对家庭养老制度面临的资源困境的分析,进一步解释了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是如何通过改变农村的家庭制度和家庭中的代际关系对老年人的生活及其权力和权利状况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9.
农业金融在日本的产生与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农业金融作为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现代日本政治经济结构的变迁对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农业金融与整个国民经济密不可分,相互联系,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也是日本农业金融不断发展、逐步确立其在日本社会中经济地位的历史。一、农业金融在日本的形成与发展十八世纪初至中叶是农业金融在日本初步形成时期。当时资本主义尚未在日本大规模地发展,小农经济是农村社会的主要经济特征。由于货币制度尚未统一,货币价值不稳,社会变革与政治危机相互交织、商人、高利贷不定期地在农村活动,所以,这个时  相似文献   

20.
林瑜胜 《社科纵横》2008,23(11):34-35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的世纪,信息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带来城市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农村社会的转型.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项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社会结构和制度转型.在信息化的影响下,这一转型进程已呈明显加快趋势.相比较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转型,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带有更多的信息痕迹.从显性上来看,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直接受益于信息化;从隐性上来看,农村文化、农民身份角色和农民心理同样受到了信息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