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江是个舞文弄墨的刀笔小吏,在一部《水浒》中他多次大赋其诗词。其中四首写于他的反革命一生中的三个重要时刻。“诗以明志”,联起来,就成为宋江可耻一生的自供。第一次,宋江在江州浔阳楼上写下了《西江月》: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又做了四句诗:  相似文献   

2.
《水浒》这部书,每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作者总是让宋江出来哼上几句诗词,颇有画龙点晴的作用。诗言志,宋江当然也是用诗词来说明他的志向的。我们不妨把宋江所写的诗词拿出来看看到底是什么货色! 宋江刺配江州之后,在浔阳楼上借酒浇愁。酒后,“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写了两首诗词,道是:“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臥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能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心在山东身在吳,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  相似文献   

3.
宋江在江州浔阳楼上酒后题诗一首: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首诗的前两句,表现了宋江对杀惜前充当封建“小吏”和官场生活的留恋;对“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的惋惜和慨叹;对“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反倒“文了双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里讲:“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意思是说,《文心雕龙》的撰写,首先是本之于道。在《原道》篇里,他对此又作了进一步具体论述,认为一切“文”,包括天、地、万物乃至入之“文”,都是“道之文”。也就是说一切“文”都原于道,本之于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一伙抛出反革命政治纲领后狂呼:“刀搁在脖子上也不收回”。以死来表示反革命决心,历来反动阶级中都大有人在,《水浒》里那个在和宋王朝官军作战紧急时“拨马便跑”的怕死鬼宋江也是这样。宋江因杀了小老婆,断配江州途中,梁山英雄想救他上山,他说:“这个不是你们  相似文献   

6.
《丰》:情态逼真,精巧细腻这首诗抒写女子悔恨没有和情人同行,过后又盼他驾车快来迎娶。汉、宋儒者都以礼解诗,对诗中的女主人公颇多指责。《诗序》说:“《丰》,刺乱也。婚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意指女子“不随”,“不和”是悖于“礼”,故当“刺”。朱熹亦认为“妇人以有异志不从”(《诗集传》),又说“此淫秽之诗”(《诗序辨说》),无端地给诗中女子扣上了“有异志”“淫秽”的罪名。陈子展先生说:“《丰》,盖男亲迎而女不得  相似文献   

7.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曾假设有人非难他写《史记》而辩解说:“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这是说,《春秋》除了刺讽以外,也有褒,他要学习褒的一面,来光大汉家之“明圣盛德”。关于刺讽的一面,他没有直接谈,但是实际上正由于他在《史记》中对汉天子多有刺讽,才这样辩说的。他又在《匈奴列传》评语中说:“孔子著《春秋》,隐桓之闲则章,至定哀  相似文献   

8.
齐梁时代,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于此,刘勰无疑占有重要位置。他对美学的贡献,是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心雕龙》在美学上有个重要命题,即“心哉美矣”:“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序志》) 涓子的《琴心》,是以“言黄老道德之术”(范注二)的书;王孙是儒家,《巧心》即《王孙子》一篇。研究黄老或儒家哲学的书以“心”来命名,论述文章学的书,也何尝不可用“心”来命名呢?因为“心哉美矣”的“心”,就是思想、学说的根本精神。这种根本精神,即具有深刻的美学原理。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心”具有四种相互联系的美学内涵:其一,“心”是美的内核;其二,“心”创造着美;其三,“心”是审美的中心;其四,心是“文”、“质”统一的纽带。今试分别阐述之。  相似文献   

9.
翻开一部《水浒传》,真可谓酒香扑鼻,令人不饮自醉。据统计,《水浒》全书120回中,说到“酒”、“饮酒”“醉酒”的有106回,有的回目竟有十来次说到酒,正面展开醉态描写的就有25次之多。细读《水浒传》,酒确实无处不在:聚义要喝结盟酒,送行要喝饯别酒.出征要喝壮行酒,胜利要喝庆功酒,……书中凡写得精彩的章节,无不和喝酒有关。酒与英雄相得益彰,使梁山好汉平添了一分分英雄气。嗜洒,成为英雄本色的一部分。酒,使《水浒传》生发出一段段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酒,就没有《水浒传》。1 《水淋传》中酒的种类繁多,从村野农家的茅柴白酒到宫廷内院的黄封御酒,应有尽有。比较低等的.有村醪水白酒、社酿、浑白酒、黄米酒、茅柴白酒等,大约都是以谷物为原料,加曲酝酿成的低度米酒《水浒传》中比较高级的酒,有景阳冈的透瓶香,又称“出门倒”.白虎山孔家庄的青花瓮酒,江州琵琶  相似文献   

10.
艺术夸张在我国的文艺评论中也叫增语、增文、夸饰、形容、豪句、激昂之语等等。王充《论衡·语增》云:“纣为长夜之饮,糟邱酒池,沉湎于酒,不舍昼夜。”又《论衡·艺增》有“《尚书》‘协和万国’”之言,还有“《诗》言‘子孙千亿’”之语。这些都是“增语”、“增文”。《文心雕龙·夸饰》说:“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  相似文献   

11.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青春作伴好还乡”句中的“青春”,历代注家释为“春季、春光”已成定论。近见傅易同志《“青春”为酒名说》(《文史知识》1991年第1期)一文提出新解,谓“青春”是一种酒名。细绎此文,未敢苟同,在此愿与傅易同志讨论。 “青春”本为古诗中习见之词。杜甫诗中,“青春”凡十一见。除“青春作伴好还乡”姑且不计外,其余十次,均指“春天、春光”而不称酒。例如:《南楚》:“南楚青春异,  相似文献   

12.
《诗经·卫风·氓》,弃妇之辞也。末章曰: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即上文所言之“及尔偕老”,谓“总角之宴”时新婚夫妇白头相守之约誓也。“二三其德”之夫将此抛却脑后,弃旧迎新,故诗人述旧而为此刺心之论也。“旦旦,”曰”言其恳恻款诚”。准诸上下文义,郑说不误,然旦字向无“恳恻款诚”之义。释文曰:“旦,《说文》作悬。”《说文·心部》曰:“怛,也。从心,旦产。或从心,在旦下。《诗》曰:信誓悬悬。”悬为怛字别体,其义与诗辞之“旦旦”大不相类。今案“旦旦”应读作“沓沓”。上古沓读透母益…  相似文献   

13.
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在“例言”中说,他对二稿《舞霓裳》进行修改的原因,是因为“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所以他便在三稿《长生殿》中“专写钗合情缘”了。《长生殿》第一出“传概”说得更明确:“先帝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这里作者一再表明,《长生殿》是部“言情”之作。除作者声明外,时人也把这部作品视为“言情”之  相似文献   

14.
城市幽默     
青青 《社区》2002,(1):46-46
比酒好 有一天,英国人和法国人比酒量。英国人说他们的酒最好,找了一只老鼠,给它喝,醉了一个小时。法国人说他们的酒最好,又给老鼠喝,醉了两个小时。他们见一个中国人喝二锅头,就笑中国人酒差劲,中国人听了,拿出二锅头给老鼠喝,老鼠喝了没醉,冲进洞里提了两块板砖,冲出来说:“猫在哪儿!’,纹身 一位水手打算在身上刺花纹,于是便请人在他的背一卧」上了一幅世界地图。 有一天,他病了,去看医生。 “你哪儿不舒服?”医生问道, “巴西···。二”裁缝的手艺 一位顾客来到一家服装加工店,生气池对裁缝说: “穿上你做的衣服,别人都捧腹大笑。’, …  相似文献   

15.
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刺(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山西代县人,有《雁门集》行于世。在“舍弓马而事诗书”的西北少数民族诗人勃尔崛起的元代诗坛上,“文心绣腑,绰有风华”(潘是仁语)的萨都刺,文学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范”(杨维桢《宫词序》);他的词,雄健高亢,被人推为“元词之冠”(林人中语)。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回族文  相似文献   

16.
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他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令人难忘的是,陆蠡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最壮丽的诗章。那是在45年前的4月,他因负责出版靳以的爱国反日的长篇小说《前夕》和进步刊物《文学丛刊》等,在上海被日本侵略者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但他坚贞不屈。日本人问他:“你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汪精卫汉奸政府)?”他答道:“不赞成!”敌人又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斩钉截铁地回答:“绝对不能征服!”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终因严刑拷打致吐血身亡,终年才35岁。他的殉国是百世流芳的。巴金曾予以高度评价: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柯灵在《永恒的微笑》中说得更具体:“他是醇朴的,一个道地的山乡人。这点醇朴使他的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终于默默地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究竟该如何看待作家的人格与作品风格两者的关系呢?刘勰认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觇文辄见其心”(《文心雕龙·知音》)。刘熙载亦称:“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就是说,文格是人格的体现,二者是一致的。但是,确实也存在着另一种现象:颇有一些作品的风格并不能或者不完全能体现作家的人格。无怪乎元好问在《论诗三十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具有高超的讽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作家中的讽刺大师,他的《史记》也是具有卓越讽刺艺术的巨著。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假设有人非难他写《史记》而辩解道:“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这是说,《春秋》除了刺讥以外,也有褒,他要学习褒的一面,来光汉家之“明圣盛德”。  相似文献   

19.
“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出自《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只有上等的智人和下等的愚人是不可改变的。这句话,文意非常清楚明了,本无辨正可言,但读了《山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二期《‘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新析》(王立功,以下简称《新析》)一文,反而叫人难以理解了。他认为,孔老夫子说“不移”并不是说“不可移”,而是说“可移”。这便是《新析》一文的“新”之所在。这里,我们禁不住要问:既然孔夫子不认为上智和下愚“不移”,而认为“可移”,那他直接说“移”足矣,何必言“不”?以己之愚见,《新析》所析者,非孔子之本意。现提出来与作者商讨,辩明是非,以免舛误。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酒与文章一同降生”,此话想来并不过份。酒与文学实实在在结下了不解之缘。《周书》中便有了“酒诰”。《诗经》的“大雅”、“小雅”中都留下了酒的诗文记录;所谓“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小雅瓠叶四章》)据传古之圣贤皆能酒豪饮,《孔业子儒服篇》录:“平原君与子高饮,强子高酒,曰:‘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木盍)。古之圣贤,无不能饮也’”。酒既能成为千古文章不可少的部分,首先是酒为诗人们的良伴益友。陶潜有“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止酒》)李白的“东风吹出花,安可不尽杯。”(《金陵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