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问题,以前有若干论文发表.他们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虽在对具体问题上并不一致,但对一些基本问题已趋向统一.下面笔者就“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的时间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党史研究》曾发表一篇文章:《“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问题》文中讲:“我认为毛泽东同志1936年12月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才是这条道路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但现在多数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这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应是1930年前后,形成这一基本理论的标志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笔者同意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   

2.
1920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时,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的时期。这次代表大会,为加强民族和殖民地工作,成立了民族和殖民地委员会。大会通过的列宁起草的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明确提出:“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这是因为这种接近,才能保证战胜资本主义,如果没有这一胜利,便不可能消灭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现象。”并指出: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融合,要绝对保证无产阶级运动的独立性,即使这一运动还处在最初的萌芽状态也应如此。会议通过的另一个文件,即《土问题提纲初稿》,则进一步指出:“城市无产阶级应当引导农村被剥削劳动群众参加斗争,至少,也要把他们吸收到自己方面来。”特别是这次大会的第四次会议上,列宁在讨论民族殖民地问题时的报告,阐明了“任何民族运动都只能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因为落后国家的主要群众是农民……认为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保持着很高的理性,本文试图从反自我剥削、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的权衡、土地制度的保障三个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原因。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一个“回流”的过程。个人的理性并不代表集体的理性,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农业的现代化和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理解为一种“他者剥削”即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并对此加以否定,从而提出了一种数字化时代“自我剥削”的新剥削理论。这种“自我剥削”实质上是一种沉湎于“自我实现”幻象中的新异化,其深刻呈现出数字化时代资本主义从“使人活”到“使人自愿活”的全新变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自我剥削理论的基础性论点,即新自由主义体系中工人阶级的消失使得身处其中的主体无法联合为无产阶级进行反抗,实质上犯了一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所谓自我剥削,实质上仍然是马克思语境中的剩余价值剥削。韩炳哲的根本错误在于陷入了一种“资产阶级眼界”,停留于观念层面的认识。理解马克思剩余价值剥削理论的关键并不在于他者剥削还是自我剥削,而在于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抵达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无产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国内外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无产阶级”不是由马克思“发现的”而是由他“发明的”哲学概念,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的论证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关于无产阶级的思想“不成熟”“不科学”。事实上,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主观臆断色彩与武断性,是不合理、不宜采纳的。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文本考察和对学界流行观点的批判性分析,可以发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精神品格以及历史使命作了全面论述,这一思想具有延续性、经验性、超越性和人本性。正确认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无产阶级理论对科学评价该著作的历史地位以及青年马克思未来社会学说的理论性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异化”范畴,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反映,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在哲学唯物主义本体论方面的科学表现。从《手稿》到《共产党宣言》,都有异化范畴和异化思想。事实是,继《手稿》之后,在1844年9月~11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一书中,就把“异化”、“对立”、“矛盾”等哲学范畴,同时运用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关系的阐述之中。在这本书中,毫不含糊的指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做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普遍存在着城市和农村的潜在对立,虽然小说都是以农村作为描写的场景,但却表现出对缺席的城市的文学想象,其结果是城市在不同阶级的人眼里幻化成充满矛盾的景象。这种不同的文学景象其实反映的是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对城市的矛盾态度和困惑心理。而这种矛盾同时也是中国当代现代性追求中尴尬处境的折射。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最主要的著作,是他毕生研究的成果。《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于《资本论》的意义,恩格斯曾经说过:“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象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概念在社会主义的应用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资本的属性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是“用于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因此,在社会主义企业里的货币、生产资料和商品就不是资本,而是资金。”①由于这种观点的影响,我国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至今还是只讲企业的“资金运动”,而不讲资本。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这种观点的误区在于没有区分资本特殊与资本一般,缺乏对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作一分为二的剖析,从而严重地阻…  相似文献   

10.
<正> 茅盾的作品反映的社会领域极其广阔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展示出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的画幅。他不仅把艺术的触角伸入到城市,写出了长篇巨著《子夜》等优秀作品,而且也伸入到农村,创作了“农村三部曲”(即《春蚕》、《秋收》、《残冬》)等成功之作。探索和研究他对农村题材的开拓,对更深一步地了解他卓越的创作成就以及推动和繁荣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1.
杨洁  冯静 《云梦学刊》2023,(2):93-101
“自由”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之一,但《共产党宣言》很少正面阐述自由的具体内容和涵义。我们认为,《共产党宣言》主要批判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贸易自由,因为它深刻地指出“自由”仅是资本和资本家的自由,“道德”也只是资本家用来剥削工人的遮羞布,所以自由贸易不可能兑现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承诺,甚至还会将无产者再次推入贫苦的深渊。在正值自由贸易全球化发展和中美贸易激烈冲突之际,重温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提高工人和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水平,实现和保障无产者真正的自由,将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毛泽东同志的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它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及其策略思想的一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恩格斯于1865年2月5日在他写给马克思的信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普鲁士这样一个农业占优势的国家里,代表工业无产阶级说话时只攻击资产阶级,而一字不提大封建贵族对农村无产阶级的宗法式的凭棍棒维持的剥削,这是卑鄙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58页)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责当时那些用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来向封建贵族讨好的机会主义者的,但它同时也启示我们,在地主统治等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  相似文献   

13.
湖北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区。然而,首义之区的农村却没有因此发生根本变动。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湖北农村百业萧条,疮痍满目,农民群众仍然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辛亥革命丝毫没有触动这个所有制。在北洋军阀统治下,“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在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已经商业化经营的农村信用社,经整顿后可合并组建成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性质是股份制的商业银行,与城市合作银行一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的要求设立。 《决定》明确指出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过程,是由“低级”信用社逐步发展到“中高级”的合作银行,提出要在机构的规模与层次上实现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在全球一体化、国际化浪潮的冲击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提下,在我国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从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选进经验,依据国家大政方针、改革创新,按照股份合作制原则建立农村合作银行。建立农村合作银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事  相似文献   

15.
讲起最早反映工人阶级悲惨生活的小说,一般都以为是辛亥革命以后数年间出现的《穷愁》、《罢工人》等。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当。一九○五年十二月出版的《醒狮》第三期,刊有一篇“社会小说”《劳动狱》。它描写的是上海某工厂女工不堪资本家的剥削而选派代表与资本家交涉,其代表被资本家诬陷并交警署毒打的故事。小说并不长,但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反动政权的为虎作伥;洋人的助纣为虐;资本家们以工厂为监狱;工人在死亡线上的挣扎等等都描写得淋漓尽致。读过全篇,当年工人生活的一幅斑斑血泪图就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小说发表时,马克思主义尚未正式传入我国,因而作者不可能以无产阶级世界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文学必须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时代的生活,有力地鼓舞和教育人民。可是,有人却竭力否定在文学中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现实意义。金为民、李云初的《从〈归家〉评价想到的几个问題》、《关于时代精神的几点疑问》,和刘保端的《正面人物和英雄人物》等三篇文章,就是这种“否定论”的代表。对这种有害的理论,必须给予坚决的驳斥。  相似文献   

17.
一、私营经济中存在一点剥削并不可怕什么是剥削?从一般意义上讲,剥削就是对他人劳动的无偿占有。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剥削,是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相联系的,并相继形成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三种剥削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作为制度,由于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成为生产资料占有的主体形式而消亡,但剥削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剥削现象可以分为两类: 1.资本主义性质的剥削——私营经济中的雇工剥削,即私营企业主利用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雇工剩余劳动创造的一部分劳动成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规定,“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的发展。(一) 社会主义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早在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之际的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用拉丁文写成《乌托邦》(Utopia,意即“乌有之乡”)一书,以对话形式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对资本原始积累中的残酷剥削的强烈抗议,同时描绘了一种消灭私有制、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共同参加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理想社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偏好与农村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孔祥 《学术界》2001,(2):16-21
去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在十五计划乃至 2 1世纪初把发展小城镇、推动农村城市化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这样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现代化的城市化偏好更为明显。笔者认为 ,这其中隐藏的问题需引起重视 ,即长期以来的“城市中心论”在主观上使农村依附于城市的发展模式客观上加重了城市对农村的依赖 ,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对此 ,本文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讨论一、买方市场与二元市场  近几年来 ,中国的总供求状况发生根本变化 ,基本告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  相似文献   

20.
“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根本性问题。然而,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意见。我在《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中指出:实事求是既唯物又辩证地回答了哲学的根本问题,它是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相方法,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石。对于我的这种看法,有些同志表示了异议,认为“难于理解”,他们把实事求是仅仅理解为“科学态度”和“优良传统”。我不赞成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