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政府采购中的寻租及其法律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勃 《学术探索》2004,(2):30-33
作者认为,政府采购中存在着大量的寻租现象,它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政府采购的采购方一般是以公有产权代理人身份来行使职权的,他们的权力范围十分广泛但却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因此导致了寻租的泛滥。我们应该通过权力制衡、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建立监督机制以及国际合作等措施来控制寻租。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可避免地会引发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而使社会经济活动处于一种无序或半无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权力企图转化并且能够不断转化为金钱,于是出现了“权力寻租”。权和钱的相互运作不可避免地产生腐败。建立权力约束机制,通过对权力的约束与控制,防止、减少和消除可能导致行政管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权力寻租”,是当前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我们认为,有效的制约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改革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完善经济运行机制由于政府掌握着企业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权力寻租的本质是一种舞弊行为。舞弊三角理论认为舞弊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压力或动机、机会、合理化三个方面,最重要原因是合理化。诚信水平的下降或诚信缺失,使人更易于将权力寻租的舞弊行为合理化。现阶段影响我国社会进步的最大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要防范和治理权力寻租,必须首先建立诚信政府,改革政府官员与工作人员的任免、奖惩、考核机制,全面公开政务信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政府行为,严格执法,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并接受来自人大、媒体、公众等各个方面的监督。  相似文献   

4.
我国林业行政执法中存在严重的"权力寻租"现象,造成这种权力寻租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资源的有限性,政府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对森林资源的利用进行控制,制度和规则的不完善造成寻租空间过大以及行政执法人员在道德方面的失败和部门利益的争夺.权力寻租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同时也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行政许可法>所确立的各项原则、制度和规则对我国的森林和林业行政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依法治理林业行政执法中的"权力寻租",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治缺失下的制度风险与非市场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缺失下的制度变迁在调整原有经济利益格局的同时,增加了企业正常经营的制度风险。为了使制度的重新设定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实现或在新制度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转型时期的企业家们普遍非常重视非市场竞争,谋求与政府官员的结盟,以获取行政权力控制下非生产性的经济利益。但这一现象将严重影响我国从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跨越发展,并致使腐败现象蔓延。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只有依靠法治,才能确保政府权力运用的科学性和公共性,减少制度风险的产生,降低寻租的预期收益,使企业家们重新回到市场竞争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腐败产生原因的理论诠释所谓腐败,就是公职人员出于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行为。腐败行为分为政治领域的腐败行为和经济领域的腐败行为。政治领域腐败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在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中,保护人和被保护人的关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保护人的政府官员个人或小集团在分配社会有价值的事物(如权力、财富、名誉)中优先照顾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后者则以对前者的忠诚、支持或服务作为回报。经济领域腐败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在积府对经济生活实行广泛干预的情况下,寻租活动“兴旺发达”。寻租活动又称寻求直接…  相似文献   

7.
论政府行为中的设租与寻租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设寻租问题的产生在于政府行为范围的扩大化和政府干预过程中对其他经济活动和其他经济主体的限制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方式的多样性和非市场化。但是 ,寻租并不是随着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和干预的增加而增加的 ,而是由这种管制和干预的形式所决定的。同时 ,软政权的存在也是寻租现象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理应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然而,现存的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却会因“政府失灵”,导致干预的功能失调和效用消减,这就使得控制政府权力成为必要。中国政府的权力要得到规范与控制,应当在既有的30年强计划经济路径依赖中进行考量。否则,其产生的论证基础会发生更深层次的位移。现代市场经济的关键就是通过法律划定政府的权力边界,规范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将政府自身的寻租利益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将最大的利益资源留给市场主体,给予公民。只有这样,回归政府应然的角色,以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转型背景和关系主导型社会结构下,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广泛存在。政治关联作为一种竞争工具能拓展民营企业的外部生存空间,为民营企业创造有利的竞争环境。然而,政治关联也增加了民营企业的成本,从而损害企业绩效。政治关联能够为民营企业带来利益掠夺效应,主要是因为政府的政策性目标和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其根源在于转型背景下法律保护的低效率。同时,政治关联也有助于减少民营企业的成本,增加盈利机会,从而提高企业价值。在关系主导和威权政治的模式下,民营企业与政治权力的融合容易导致权贵资本的产生,造成寻租行为的盛行与社会效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权力寻租是当代中国社会腐败的核心问题 ,对于处在现代化建设当中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危害。从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严格执行我国公务员制度、加快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等多种途径中寻求有效办法来遏制权力寻租 ,这对于营造公平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 ,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一场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保证公共品供应的公共部门管理变革。在这一视角下重塑我国政府行为,建立政府行为重塑的保障机制,是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政府效能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轨推动着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要求政府的行政发展.行政发展不是政府的某一方面的变革,而是以现代行政价值为导向的系统化、综合性的发展,这种发展可以表述为政府转型.政府转型是从以往的传统化的国家取向型的政府转向社会取向型政府,其实质和目标为建立现代政府制度.  相似文献   

13.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无论从政治学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公共行政的根本宗旨应该是为公众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实现由权力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必须做到:树立现代民主管理理念,强化公共行政责任意识,实行社会满意服务原则,推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4.
苏俊杰 《理论界》2014,(6):51-53
财富的内在本质即是一种实在的自由,消解对财富的"恐惧"会让实在的自由施展它的那种力量。伦理的参与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它可以是真的,又可以是善的。真与善的诸关系维度在本源上厘清了导向歧见的纯然的经济客观性之危害,在总体上验证了人之常情的伦理经验性之误区,这是预定的和谐。经济发展方式涉及许多关联性因素,其变迁方式的时空条件并非单一经济领域所能囊括的。相对于占有,不平等在公共权力基础上的利益定在构成了"均"的基本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中效用最大化的实现 ,除需有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节外 ,还需要道德力量的调节。经济道德只有渗透到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道德力量才能得以实现。为确保当前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 ,则要求经济主体对效益道德、竞争道德和利益道德有一种理性追求 ,对义利有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的经济诱因与地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经济发展是政府公共政策的主要职能。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赋予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任,利用公共政策促进地方发展成为我国各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经济诱因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发展工业园区等。上述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转变经济诱因方式、协调地方政府机制、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空间、重视本地开发等一系列手段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7.
论循环经济法律调整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红  张辉 《社会科学》2006,(4):56-61
法律调整执制是从整体、动态的角度来研究法律制度,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模式下,法律调整机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循环经济是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保协调统一的“三赢”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循环经济法律调整机制有利于从动态的角度系统地把握和理解调整循环经济的各种法律手段,指导循环经济立法。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结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系统调整,综合运用行政强制、行政指导、经济刺激和公众参与等各种不同的法律手段,逐步形成规范而有序的法律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8.
政府信任本质上是公众与政府之间以行政权力为依托的一种广义的政治委托-代理关系。基于信息不对称和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存在,在公共资源开发这种重大利益关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公众期望与实际获得认知的差异,引发政府信任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政府信任建设的核心在于政府自身能力建设,较少涉及外部公众认知与监管机制的研究。其实,公共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政府信任建设,需要保持公众、政府与外部控制机制三者地位平等、循环互动。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艳园  王积超 《兰州学刊》2006,(7):134-135,49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是以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经济与非经济的手段和措施,达到政府、企业和公众利益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的综合性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