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小康社会宏伟蓝图起着重大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2.
2001年,上海在国内率先提出“构筑国际人才高地”的战略构想,这是上海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迫切需要,是增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上海建设国际“四个中心”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就以其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恢宏气度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召唤着海内外各类人才来这里成就理想,开拓创业。上海的人才高地建设成就斐然。目前,来  相似文献   

3.
经济腾飞,港航先行。高素质港航人才是“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保证。上海”十一五”规划明确以航运中心带动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从而形成经济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大致包括水上运输、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业,其竞争力的形成关键取决人才队伍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4.
《人才开发》2007,(7):F0002-F0002
习近平同志代表中共上海市第八届委员会向中共上海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作报告。指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框架,实现“四个中心”建设第三步良好开局,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努力建设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创新更加活跃、生态环境更加友好、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城市文明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相似文献   

5.
随着上海“十一五”期间“四个中心”发展目标的提出.上海机场迎来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硬件设施建设.加快浦东机场二期工程建设。提前扩建虹桥机场及兴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软件管理能力.全面提升运营效率、服务质量和内部管理。构建符合企业战略导向的人才支撑体系、进行有效的开发管理已成为当前上海机场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共和国首都正式聘任了17位市长“国际顾问”他们中的9位飞临北京给北京的市长们献上了第一批建议。这是继上海、武汉.香港之后我国大都市的第四个市长国际顾问组织“国际顾问”的产生新中国第一批市长“国际顾问”产生于11年前朱基就任市长时的上海市全称叫”上海国际企业家顾问协会”外界也称“上海市市长国际咨询顾问团”。这一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美国花旗银行、日本东芝韩国大宇等20位大公司总裁、世界顶尖级知名企业家为成员的”国际顾问协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10年来为大上海的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8年后以改革开放后首…  相似文献   

7.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上海提出了明确的发展定位,那就是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也就是说,要将上海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型大都市。显然,国际型大都市的建设,离不开大批高级人才尤其是国际化人才的加入。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上海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型大都市的过程中,可以依托长三角都市圈的便利条件,通过人才共享的途径,有效提升本市的人才优势,为实现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型大都市的目标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8.
《人才开发》2011,(9):48-52
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背景下,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本市新的支柱型产业,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上海“创意城市网络一设计之都”称号,杨浦、长宁、卢湾、静安被命名为“时尚创意产业示范区”。  相似文献   

9.
从国际大都市的全球地位分析,一般而言,它们既是经济中心城市,同时也是文化中心城市;既是文化产业发展基地,也是文化人才集聚之地。因此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同时,必须考虑文化建设的同步发展,而浦东的文化建设必须与浦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一流的国际化城区必须要有一流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实践证明,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对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兴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上海人才国际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新世纪的发展目标是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必须要有国际化的人才作支撑。因此,如何实现上海人才的国际化,将是上海经济国际化的重大命题。(一)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人才国际化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发展将呈现新的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使全球生产、贸易、服务的国际化程度迅速扩张,各类生产要素,包括物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成为“资源流”,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二是知识经济发展进程加快,高新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  相似文献   

11.
王勇 《人才瞭望》2010,(7):30-32
在2009年年底召开的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卢展工强调.贯彻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实践中需要坚持“四个重在”,即: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短短十六个字,内涵丰富,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四个重在”的深刻内涵.按照“四个重在”的要求.努力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朱慧 《人才瞭望》2016,(16):61-62
针对上海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在知名国企产学研期间进行的问卷调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四个方面提出上海民办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上海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上海人才资源建设与开发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要实现上海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建设、形成与上海“龙头”、“中心”地位相适应的人才高地,仍有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认真解决。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一世纪的上海,正在加快实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世界级城市的目标。面对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迎接"世博"以及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多重"挑战上海必须尽快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全面提升市民整体素质,加快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标志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新一轮人才培训工程实施,在更高的起点上建设上海的人才新高地。一、确立上海人才培训的新目标1、上海人才培训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上海已经基本建立起一个全市性…  相似文献   

15.
上海自1843年被迫辟为对外开放口岸以后,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由江南濒海的一个县镇发展为“小苏州”,进而为大上海,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上海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区域性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其经济实力和活动能力高居国内榜首,俨然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一、上海经济人才的来源和构成 上海经济舞台上活跃的各色人才从何而来?从出生地看,客籍的移民人才远高于本地人才。1930年上海有316万人,其中外籍侨民6万人,来自50余个国家,使上海成为一座真正的国际城市;华人籍贯也有23个省籍之多。该年份华界和公共租界的260余万华人中,上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打破人才部门、单位壁垒,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培育形成与其他要素市场贯通的人才市场,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我们按照推进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的要求,围绕着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和提高嘉定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对上海国际汽车城人才服务中心实行改制,建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人才资源开发新机制。工作主体到位,积极有效地实…  相似文献   

17.
美国《西雅图时报》1月10日文章称,上海南部一座养老院中,一名志愿者带领十几位老人正跟着音乐节拍锻炼身体。在美国的养老中心,这样的场景司空见惯,但是在中国,此类养老中心还未遍布各地。该养老院位于上海徐汇区,是凯健国际在中国所有并运营的三处养老院之一,凯健国际隶属总部设在美国西雅图的哥伦比亚太平洋管理公司。中国老龄人口直线上升,这一点和美国非常类似。但相比美国,激增的老龄人口更让中国政府发愁,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大发展、但养老机制尚不完善时,外来投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市级机关女干部成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上海到2010年基本建成“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这是对上海人民、上海工人阶级的信任和重托,也给上海市级机关女干部岗位建功、岗位成才提供了百年未遇的机遇。市级机关女干部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加强学习,坚定信念,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在改革开放中,为上海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个月前,一位领导同志在 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 “关键在人”的重要论述,深入研究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之后认为:人才,是国际大都市构成的很重要的前提。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是很有见地的。 就上海而言,要在 2010年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也就是说,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它应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带有前瞻性、开创性的城市。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似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它的经济实力,在全国是领先的,在国际上是进入前列的。也就是说,综合经济实力,是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基础条件。其二,它的系统性运作,应…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上海西郊徐泾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邓小平理论“中心观、改革观、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结合开放力度,改革深度和稳定程度的最佳点,使镇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越上了一个新台阶。连续三次被评为上海市标兵乡镇,并由国家建设部定为小城镇建设试点,已成为上海农村现代化建设一颗耀眼的新星。 步人“徐泾”,笔者看到的是在改革开放中的徐泾乡镇工业已实现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内外大财团、大企业“抢滩上海的目的地和市区工业扩散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