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她是我的同居密友,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我住大房子.她住小房子;我上班.她上学,我对她.算是照顾.因为我知道,她是单亲孩子。平时我叫她丫头。种种情况.形成了我在某些方面的高高在上.她在某些方面对我的迁就。当然.这样说.不代表她就是弱者.有些时候.她是非常有主见的。  相似文献   

2.
绕一个小弯     
前不久我刚刚买了新房。搬了家之后,我有幸认识了许多新邻居,他们对我都非常友好。圣诞节来临之际,我觉得应当为新邻居们做些什么。我数了数,叫得出名字、经常跟我说话的邻居一共有9位。他们的家人我全都认识。我决定在名单里再添一个人,凑成整数。我加上的是住在街另一头的一位女士,每天早上我开车都能看见她步行去上班。她总是热情地向我挥手,脸上的笑容充满感染力。我不知道她的名字,甚至连她住哪座房子都不清楚。  相似文献   

3.
刘清平 《社区》2012,(10):28-28
在拆迁过程中,住宅房改经营用房,通常称之为“住改非”,这类房主中想靠房养家、以房致富的非常普遍。特别是沿街“住改非”,房子处于核心地段,租金昂贵,任凭你怎么说,就是不动地儿,而且理由很充分,常常是进不了门,电话不接,沟通免谈,拆迁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有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能人——清浦区清江街道城南社区主任于晓娴,她对待“住改非”有一个绝招,就是用真情感化对方,而且百用百灵。  相似文献   

4.
刘波 《百姓生活》2012,(11):16-17
他们曾经是20多年的夫妻,5年前协议离婚后,两人少有交往。但为了争房子的事,二人相见于法庭。前夫占着房子不搬,她和儿子在外租房住"我要求他立刻搬出我家。"郭霞情绪很激动,她希望法院判决前夫张磊履行两人离婚协议上的约定,把房子还给她和儿子居住。事实上,早在2007年,两人就因为离婚纠纷,一起到过重庆市大渡口区人  相似文献   

5.
左邻右里     
明眸 《社区》2012,(18):49-49
拥有房子的感觉真好。在房子刚刚装修好的时候,我们这栋楼共28户,住的还不到几户。每天下班回到家里,房子出奇的静,静得让人不知所措,朋友却笑着对我说,不到两年,你是安静不了的。初时不解,不过很快我就领略到她话里的含意了。  相似文献   

6.
丁宁 《新天地》2012,(6):49
丁老师:您好!我和老伴都是古稀之人了。我们相伴一生,没怎么红过脸。可谁想到,现在竟吵得不可开交。我很生气,很想和您说一说,听一听您的意见。我们有一对儿女,儿子在珠海,女儿在天津,我们在云南。我和我老伴退休前是大学老师,虽说不上富裕,但是生活还算无忧。可是我们年纪一天比一天大了,不能不想如何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两年前女儿就说,离她不太远的地方有一处还可以的房子,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卖掉现在的住房,买下天津的房子,这样挨着她住,彼此好有个照应。我有点  相似文献   

7.
《社区》2002,(18):45-46
苏青 丈夫要有男子气概,不是小白脸,是有架子的,即使官派一点也不妨,又还有点落拓不羁.他们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常常请客。来往的朋友都是谈得来的,女朋友当然也很多,不过都是年纪比她略大两岁.容貌比她略微差一点的.免得麻烦.丈夫的职业性质是常常要有短期的旅行的.那么家庭生活也不至于太刻板无变化.丈夫不在的时候她可以匀出时间来应酬女朋友(因为到底还是不放心).  相似文献   

8.
红瘦 《人生与伴侣》2007,(11):58-59
她16岁的这一年夏天,注定是~个漫长的夏天。父亲本来在城里开了一个五金店,因为经营不善关门了。家里的生活一下子捉襟见肘起来。这个时候,一家外资企业买了桐桥的大部分土地,外婆的房子也在规划之内。外婆提出要搬到她家住。她不明白为什么外婆不去跟着小舅过,偏要来生活本来就清苦的她家。她和弟弟两个人读书已经让父母不堪重负了,现在还要负担一个年过70岁的老太婆。  相似文献   

9.
亲情·性情     
黄雯 《中国农村》2007,(11):64-64
在QQ上与表妹聊天,她说:“我再也不相信亲情了。”我并不诧异。 表妹是舅舅的女儿,她的感叹也有她的道理。 去年,八十多岁的外公走了,留下八十多岁的外婆。外公在世的时候,尽管舅舅家早已经在同一座小城买了很大的房子,尽管外公外婆连煮饭都得费老大劲,但是老两口始终没有搬去跟儿子一起住。那时候,舅舅和舅妈每周末都到外婆家,换换煤气,交交水电费,一家人围着包饺子,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0.
吴作兴 《老友》2013,(2):39-39
我和妻子的结合,虽说不上是“患难之交”,但也称得上是“贫贱之交”。那一年,我是一个22岁的农民.居住在一个穷得有名的小山沟里,房子上面盖的是稻草.外出劳作要走一里多山路。她居住在修河边一个地广人多的大村庄.因生父早亡而家境贫困。曾经有几个家庭条件较好的青年向她求婚,她都没答应。后来她却答应嫁给家庭条件不好且相貌平平的我,这也许是我们命中有缘分。  相似文献   

11.
《金陵瞭望》2011,(18):88-88
张老伯今年69岁.膝下有一个女儿,自小就非常疼爱。年初女儿结婚了.他思前想后.生怕女儿一个人在外头受了委屈.愣是不顾老伴的劝说.执意到女儿女婿家里去住。女儿家房子不大,两室一厅,住着他们小两口,还有亲家母(亲家公早年就去世了)。原本就不宽敞的地方.他这一住进去.就更显得逼仄了。  相似文献   

12.
早在十几年前,就有女歌手唱,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这个城市里住久了,对城市也有了感觉,于是,也越来越想有套房子,有房子才让我有被这个城市接纳的感觉,感觉很重要。于是终于在观望之后,拿出积蓄,买了套房子……  相似文献   

13.
杨红筑 《今日南国》2008,(19):59-59
很早,他就和她同厂,他们从事三班倒的工作。一个月里,只有几天能轮在一个时间段上休息。刚结婚时,厂里没房,他们住的是集体宿舍里一间极小的房子,卫生间、厨房都是公用。  相似文献   

14.
刘清平 《社区》2012,(7):28
在拆迁过程中,住宅房改经营用房,通常称之为"住改非",这类房主中想靠房养家、以房致富的非常普遍。特别是沿街"住改非",房子处于核心地段,租金昂贵,任凭你怎么说,就是不动地儿,而且理由很充分,常常是进不了门,电话不接,沟通免谈,拆迁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有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能人——清浦区清江街道城南社区主任于晓娴,她对待"住改非"有一个绝招,就是用真情感化对方,而且百用百灵。  相似文献   

15.
刘希 《老友》2013,(2):41-41
婆婆在我这住了两个月就回去了。回去后她跟人说:“媳妇对我好是好,可她住在8楼.一天到晚就像吊在半空中,实在闷得慌,还不如农村住得舒畅,有地种,有街坊聊天,心里踏实。”  相似文献   

16.
李良旭 《社区》2011,(5):36-36
一次,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家采访时,发现她的别墅花园洋房很豪华、很气派,不禁发出啧啧赞汉声。心想,住这么好的房子,这位部长家旁边的那些邻居.一定不是达官,就是显贵。  相似文献   

17.
蒋子龙 《社区》2011,(2):33-33
西方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挣在美国,住在英国。”在居住方面英国人不尚新。许多人住的是自己父辈、祖辈甚至曾祖辈留下的房子。他们往往以展示自己房子长长的历史和古色古香的建筑为荣,而且许多富足人家还住在老辈人留下的茅草顶的平房里,老一辈的家具从不轻易扔掉。  相似文献   

18.
孙道荣 《社区》2011,(35):22-22
儿子让他来城里住几天。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找了工作,结了婚.现在.总算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都是儿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他这个当爹的,基本上没帮上什么忙。  相似文献   

19.
那时候,他并不曾为她动过任何心思。他们只是同事.她新来不久,坐在他对面.每天有几个小时要两两相对.偶尔也说些什么,因为工作中的事情。照顾也是有的.多是她照顾他。她早上来了,收拾一下他的桌子,顺便给他接杯水,中午她会稍带给他带份午餐,他也会帮她修理一下电脑,处理一下单据.其他.就再无来往了。更多的时候.他沉默.她也沉默。  相似文献   

20.
张金燕 《社区》2012,(3):56-57
居住在法国格勒诺贝尔的朱利约夫妇又要将自己住了三年的房子出售了这些年来朱利约先生在全国各地游走讲学,三年两载就要搬家卖房重新购房。这次他们仍按惯例在报纸上连续刊登了一周的卖房广告。这五篇广告词里没有单调的面积数字,没有呆板的户型介绍,有的全是夫妻俩对房子最钟爱的方方面面。这些广告词是由朱利约太太执笔撰写的,每次写的时候,她总是怀着深深的眷恋,把这所房子带给她和丈夫的种种享受之处展现出来一一她写的不是这座房子,而是在这座房子里生活的美妙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