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增强其参与竞争,抵抗风险、增加收入的能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提升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山东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的许多问题。为此,要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制度,创造良好的制度空间,建构全方位的政府支持体系等。  相似文献   

2.
农民组织化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农民组织的组织途径以及农民组织化的实际效果是促进"三农"发展的现实需要。利用10省调查数据,通过描述统计、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从组织途径、组织效果两个维度实证分析农民组织化的实践建构。结果表明,农民组织途径建设滞后、组织效果不理想,农民组织的发展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乐观。在各类农民组织中,经济组织的影响力最大。促进农民组织化发展,需要提升农民组织的质量,还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民组织化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它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它在我国今后的农村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战略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它能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促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可能影响政治稳定.农民组织化是制度安排的产物,其解决也需要制度的创新和供给.  相似文献   

4.
乡村包容性增长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农民组织化是重塑乡村主体性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研究基于云南省乡村面板数据,应用广义矩估计模型(GMM),揭示了农民组织化影响乡村包容性增长的路径机理。研究发现,农民组织化具有“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双重功能: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表征的农民政治组织化具有积极的收入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促进了乡村包容性增长;以农民合作社为表征的农民经济组织化具有积极的收入增长效应和消极的收入分配效应,在提高乡村收入水平的同时拉大了乡村的贫富差距;组织互嵌具有积极的收入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促进了乡村包容性增长。更为关键的是,农民合作社的收入分配效应并不是天然的,其“益贫性”依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嵌入、精准扶贫政策的介入和较高的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据此,从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性、创新农民合作社体制机制和加快“党支部+合作社”互嵌式发展方面,提出了促进乡村包容性增长的农民组织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的意义入手,提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是农民进入市场、驾驭市场的需要,而且是政府对农民及其经济活动更为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也是加强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需要.在分析现阶段山西在优势农产品发展中农民组织类型与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新观念,提高对发展农村中介组织或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支持农业科技企业与优特产业的结合;提倡龙头企业与农业科技院校的合作;大力发展农村中介或合作经济组织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组织的生成发展中,精英是一个重要角色。但在相关组织理论中,组织化即组织生成问题很少受到应有的重视,组织生成与精英关系的研究更是付之阙如。结合农民组织化发展的具体实践,分析农民组织化发展过程中的乡村精英角色,可以揭示农民组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农民组织化发展离不开乡村精英,而农民组织也是乡村精英追求自身利益以及发挥对村庄影响的重要载体或平台。由乡村精英与农民组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培育乡村精英,通过体制吸纳,赋予乡村精英公共身份,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是实现农民组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农民组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精髓主要包括高度重视农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农民组织化的重要性、农民组织化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在推动农民组织化过程中坚持农民自愿与党的领导相结合的原则等。这些思想历经实践检验,不仅在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组织农民应对当前"三农"问题的新挑战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民组织化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它是农民基于切身利益自发形成的组织,生命力旺盛;它受国家政策支持,发展推力足;它集血缘、地缘、业缘于合作社的生产生活中,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以来农民的空前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增强成员信任、培育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行动能力、促进农民诉求的制度化表达等维度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发现,我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在时间分布上经历了初期起步阶段(2000年以前)、快速增长阶段(2000—2010年)与平缓推进阶段(2010年至今)三个时段。研究热点集中于经济理性、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和组织化困境及其消解。研究演进路径表现为研究热度具有鲜明的时代阶段性与政策导向性、研究视角从聚焦农户利益联结到关怀乡村全面发展、研究方法从规范研究向经验研究转变。影响研究路径演化的可能原因有:在国家层面国际环境的变化与国家战略的调整、在社会层面农业现代化转型与乡村社会的发展、在个体层面利益增长向全方位发展的需求升级。  相似文献   

10.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组织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的主旨已经获得公认,但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蕴则存在着三种不一样的理解.文章认为,应当视农村和9亿农民为中国解现代化的基础、获得新发展的稳定器和蓄水池,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主线应该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当前情况来看,通过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维权组织来解决农民合作化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传统民间组织、社会文化组织来实现农民合作化,相较而言思路可行但需谨慎.唯有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的自我价值才能得到提升,农村的离散性才能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11.
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接是促进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及推进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二者合作的双赢博弈分析表明两者对接具有可行性。但也面临着利益分配机制缺位、诚信缺失及成本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应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诚信建设和全方位解决对接成本等方面促进对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总体上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欠规范、法制不健全和发展不平衡等。所以,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进一步发展的理性选择是在规范化的约束下走多样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运用传播学原理比较传统农技推广与农民田间学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传播学原理在分析比较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与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在推广农业技术上的差异后认为,传统农技推广方式在推广农业技术特别是综合配套技术上具有局限性,而农民田间学校则表现出很多先进的方面,是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多,其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分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既给农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现实的挑战。无论是抓住机遇,还是应付挑战都要求农民发挥集体的力量,而有效发挥集体的力量,则要求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合作,从而提高应对风险能力。组织和合作要求农民具有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文章主要探讨以下问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台湾地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通过转变农业经营模式,扩大了经营规模,使农业经营走向企业化和专业化。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降低了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风险,提高了农民的谈判地位和利益保护能力,最终达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福建与台湾地区具有"五缘"(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独特优势,在福建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和闽台农业试验区扩大到全省的背景下,两岸农业合作的平台更加广大,台湾地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做法对福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加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竞争情报和战略管理的基础知识,战略管理与竞争情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战略管理竞争情报实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决定着中国农村合作的"他组织"特性。中山市委、市政府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的战略、策略及措施三个层面上继续解放思想,为合作组织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并且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决定着中国农村合作的“他组织”特性。中山市委、市政府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的战略、策略及措施三个层面上继续解放思想,为合作组织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并且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泉台两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代表泉州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台湾农会的六个方面的比较,为泉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政府部门的引导及扶持是农民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规范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成员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手段;提供完善的服务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方向。最后,提出了促进泉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